我們老家溝渠池塘縱橫交錯,壹直有種植菱角的習慣。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隨處可見采菱人忙碌的身影。
種植菱角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壹畝水域種菱角,目前來看,收入應該在壹萬元以上,人工成本不高,水域利用,不占地。
我國家家戶戶都有壹個塘口,每個塘口都可以養魚、種菱角或者轉租給他人承包。相比養魚,種荸薺的風險更小,因為我們的圩田經常澇,壹旦澇了,池塘裏的魚就跑光了,而睡蓮是“漲”起來的,安全。
菱角的收獲季節是中秋節前後的兩個月,壹般采摘五六次,每次間隔十天左右。
水鄉出身的人,從小就應該有蹲鍋的本事,幾乎家家都有撈鍋。這個漁盆可以用來釣魚,可以用來渡人,可以用來采菱,可以用來運物資。
記得小時候第壹次蹲在水盆裏撿鉆石,可是水盆就是不聽我在水裏的話,連續翻了好幾次。好在水鄉的孩子都是水性的,生活無憂。幾次嘗試之後,就好控制了。
那時候壹季菱角絕對是壹筆不小的收入,給貧困家庭帶來壹點生機。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在池塘口種菱角,以此來增加收入,改變家庭現狀。即使在大集體時代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生產隊和大隊也不會對每壹個菱角塘下手。
菱角的種植屬於粗放經營。每年五六月份,人們把前壹年預留的兩三棵菱角苗,用竹竿插在池底。再過幾個月,菱角蓮就會長滿池塘和堤壩。這期間不需要管理,只需要采摘菱角蓮蓬賣錢就行了。
荸薺又名“水中花生”,是壹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莖紫紅色,花亮黃色。荸薺香脆可口,因其角尖而得名,意為“有角”、“棱角分明”。《本草綱目》中記載,菱角能補脾胃,強大腿膝,強身益氣。荸薺粥對胃腸道有益,能解除內熱,可見其營養價值。
而菱角,俗稱(菱角泡),洗凈腌制後也可作為腌菜(配菜)供人食用。
記得小時候,菱角快要歇業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腌制幾罐菱角球莖作為早餐配菜。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下課後去老師家幫忙摘菱角球莖。老師家把打撈上來的荸薺收集起來讓我們采摘,上面還留有很多未成熟的荸薺,是我們采摘荸薺的獎勵或戰利品。
現在很少吃菱角做的配菜了,因為現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人們不再費時費力的選擇吃又苦又澀的菱角做配菜。但也有人專門采摘野生菱角籽,當涼菜賣,調節人的味蕾,也很受歡迎。
荸薺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做成菜。生吃可以解渴,香脆可口。人們在田間勞動感到口渴時,可以伸手在池塘邊摘幾個菱角解渴。荸薺煮熟後,香味四溢,更有韻味。在廚師的手裏,菱角又成了壹道美味。
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大潮的影響下,有人開始賣菱角。跑的最多的是去南京賣菱角,早出晚歸,壹天壹次。壹季菱角下來,菱角販子也能有壹份滿意的收入。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特產和美食。我遠在異鄉。想吃家鄉的菱角,打開手機就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