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壹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壹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裏。制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專諸為刺吳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學“全魚灸”,其中之壹就是現在蘇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首先在蘇、皖地區流傳。漢武帝逐夷民至海邊,發現漁民所嗜“魚腸”滋味甚美,南宋時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實“魚腸”就是烏賊魚的卵巢精白。名醫華佗在江蘇行醫時,與其江蘇弟子吳晉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療法。梁武帝蕭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面筋為肴。晉人葛洪有“五芝”之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頗大。南宋時吳僧贊寧作《筍譜》,總結食筍的經驗。豆腐、面筋、筍、蕈號稱素菜的“四大金剛”。這些美食的發源都與江蘇有關。南北朝時南京“天廚”能用壹個瓜做出幾十種菜,壹種菜又能做出幾十種風味來。此外,腌制鹹蛋、醬制黃瓜,在1500年前就已載入典籍。
天下名城號稱“揚壹益二”,益州即今日的四川,繁榮的市場促進了蘇菜系烹飪技藝的發展。隋唐松江的“金齏玉膾”,糖姜蜜蟹;蘇州的玲瓏牡丹齏,揚州的縷子膾,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肴。蘇菜系的主食、點心在五代時即有“健康七妙”之稱。其米飯粒粒分明,柔而不爛,可以擦臺子;面條筋韌,可以穿結成帶而不斷;餅薄透明,可以映字;餛飩湯清,可註硯磨墨;饊子既香又脆,“嚼得驚動十裏人”,足見技藝之高妙。宋代以來,蘇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鹹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大批士大夫南下,帶來了中原風味的影響。蘇、錫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濫觴。此外唐宋時期,特別是金元以來,伊斯蘭教徒到江蘇者日多,蘇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響,烹飪更為豐富多彩。明清以來,蘇菜系又受到許多地方風味的影響。昔日吳王夫差、隋煬帝行船宴飲,龍舟作樂的帝王享受船點船菜,此時作為商家謀利的手段,也可供尋常百姓品嘗。
野蔬大量入饌,江蘇人有“吃草”之名,高郵王盤有專著,吳承恩在《西遊記》裏也有所反映。江南食饌中增加了滿蒙菜點,有了“滿漢全席”。飲料中則是香露嶄露頭角。《紅樓夢》中寶玉所食木樨香露,董小宛手制玫瑰香露;虎丘山塘肆所售香露均為當時滋神養體,又能使人齒頰留芳的美食。在酒樓之外,又出現大量的茶館,乾隆以來茶風更盛。1840年後,通商口岸出現了西餐,且有中西合璧的餐廳。據杭州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記載“肴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十個名城,半數在江蘇。蘇菜系由淮揚、蘇錫、徐海三大地方風味菜肴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淮揚地處蘇中,東至海啟通泰鹽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壇,北達兩淮。淮揚菜的特點是選料嚴謹,註意刀工和火工,強調本味,突出主料,色調淡雅,造型新穎,鹹甜適中,口味平和,故適應面較廣。在烹調技藝上,多用燉、燜、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鴨菜著稱,鎮、揚菜以烹雞肴及江鮮見長;其細點以發酵面點、燙面點和油酥面點取勝。蘇錫菜包括蘇州、無錫壹帶,西到常熟,東到上海、松江、嘉定、昆山都在這個範圍內。上海菜專指上海人自稱的本幫,不算其他海派菜。蘇錫菜與淮揚菜有同有異,其蝦蟹蒓鱸,糕團船點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優於蘇菜系中其他地方風味。其菜肴註重造型,講究美觀,色調絢麗,白汁清燉獨具壹格,兼有糟鮮紅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無錫尤甚。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齊魯風味,肉食五畜俱用,水產以海味取勝。菜肴色調濃重,口味偏鹹,習尚五辛,烹調技藝多用煮、煎、炸等。近年來,三種地方風味菜均有發展和變化。淮揚菜由平和而變為略甜,似受蘇錫菜的影響。而蘇錫菜尤其是蘇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轉變為平和,又受到淮揚菜的影響。徐海菜則鹹味大減,色調亦趨淡雅,向淮揚菜看齊。在整個蘇菜系中,淮揚萊仍占主導地位。
蘇菜系的名菜眾多,如淮安的長魚席,即黃鱔席,品種達百種之多。揚州的三套鴨、溜子雞、鹵雞、清燉甲魚、火煮幹絲、糖醋鱖魚、雙皮刀魚、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鎮江的水晶肴蹄、清蒸鰣魚,靖江的肉脯,宜興的汽鍋雞,南京的金陵鹽水鴨、燉菜核、板鴨、松子肉、鳳尾蝦、蛋燒賣,蘇州的松鼠鱖魚、三蝦豆腐、白汁元魚、蒓菜塘魚片、胭脂鵝、八寶船鴨、雪花蟹汁、油爆大蝦,常熟的叫花子雞,無錫的鏡箱豆腐、櫻桃肉、梁溪脆鱔,徐州的狗肉,板浦的荷花鐵雀等等。
其中三套鴨系傳統名菜,清代《調鼎集》曾記載套鴨制作方法,為“肥家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填人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後來揚州的廚師又將湖鴨、野鴨、菜鴿三禽相套,用宜興產的紫砂燒鍋,小火寬湯燉燜而成。家鴨肥嫩,野鴨香酥,菜鴿細鮮,風味獨特。
揚州煮幹絲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乾隆六下江南,揚州地方官員聘請名廚為皇帝烹制佳肴,其中有壹道“九絲湯”,是用豆腐幹絲加火腿絲,在雞湯中燴制,味極鮮美。特別是幹絲切得細,味的滲透較好,吸入各種鮮味,名傳天下,遂更名“煮幹絲”。與雞絲、火腿絲同煮叫雞火幹絲,加開洋為開洋幹絲,加蝦仁則為蝦仁幹絲。文思豆腐也始於乾隆年間,獅子頭相傳始於隋朝。隋煬帝到揚州觀瓊花後,對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命禦廚以上述四景為題,制作四道佳肴,即松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獻肉。皇帝贊賞不已,賜宴群臣。從此,這些菜傳遍大江南北。
到了唐朝,郇國公府中名廚受“葵花獻肉”的啟示,將巨大的肉圓制成葵花狀,造型別致,猶如雄獅之頭,可紅燒,也可清燉;清燉較嫩,加入蟹粉後成為“清燉蟹粉獅子頭”,盛行於鎮揚地區。水晶肴蹄又名鎮江肴肉,相傳300多年前,鎮江酒海街有家小酒店的店主在大熱天買回四只豬蹄,欲用鹽腌制,結果卻誤用其嶽父用以制鞭炮的硝。誰知肉質未變,反腌得更硬結味香,肉紅蹄白。用清水泡後,焯水過清,再入鍋後加蔥姜、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燜煮。本想高溫去毒,不料香氣撲鼻。香氣吸引了神仙張果老,變成白發老翁來購,四只肴蹄吃了三只半,店主食了剩下的半只,只覺得味極鮮美,此後便用這種方法來制作肴肉。金陵鹽水鴨是南京的名菜,當地盛行以鴨制肴,曾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說。明朝建都金陵後,先是出現金陵烤鴨,接著就是金陵鹽水鴨。此菜用當年八月中秋時的“桂花鴨”為原料,用熱鹽、清鹵水復腌後,取出掛蔭涼處吹幹,食用時在水中煮熟,皮白肉紅,香味足,鮮嫩味美,風味獨特,同明末出現的“板鴨”齊名,暢銷大江南北。另有“燉菜核”相傳是清代有位欽差大臣,住南京萬竹園,天天吃青菜而不厭;燉菜核是由矮腳黃菜心燉制而成。梁溪脆鱔是無錫名肴。梁溪是蘇南名城無錫境內的壹條河流,因南朝蕭梁曾加以修復而得名,梁溪也是無錫的別名。明末清初,無錫名廚將活鱔劃絲後,入油鍋炸脆,在用酒、醬油、糖、味精、五香粉制成的濃鹵燴制,使鱔絲緊包鹵汁,吃時甜而松脆,是上等佐酒佳肴。後來馳名江蘇,成為無錫的傳統風味特色菜。
/S_Caipu/Info/Info_Caixi_More_120314445107.htm
.blogchina.com/730349.html
荷葉雞——
菜系:江蘇菜
原 料:肉雞1只約1500克、荷葉1張
制 法:
1、雞治凈,去大骨架,開成兩半,用椒鹽、料酒入味,取出抹幹水分,塗醬油下6成熱油中炸至金黃撈出。
2、放砂鍋內加八角、花椒、鹽、番茄醬、清湯,燒至入味撈出,用鮮荷葉包好,蒸至軟爛取出,撒胡椒粉裝盤即成。
仙鶴望金橋——
菜系:江蘇菜
原料
熟火腿肉片160克,熟鵪鶉蛋6個,凈筍肉75克,雞蛋2個,濃番茄醬50克,白糖50克,米醋、黑芝麻、味精各少許,幹生粉60克,水生粉20克,生油250克(實耗70克)。
制法
(壹)鵪鶉蛋剝殼,用尖刀戳3個小洞制成鶴身,用冬筍肉修削成仙鶴的頭及頸,羽翼。分別將頭頸、羽翼插入鶴身,粘上黑芝麻為眼,再把番茄醬粘在頭頸上即成仙鶴,用火略蒸。
(二)將雞蛋加幹生粉拌和成蛋粉糊。熟火腿切片兩面都拍沾上幹粉。
(三)鍋燒熱,放生油至五成熱時,將火腿片掛上蛋粉糊逐片下鍋油炸,起殼後撈出。待油溫至七成熱時,再復炸壹次,至外殼脆硬金黃色時,撈出瀝油,裝在盤中擺成橋形。原鍋留少許余油,下番茄醬略煸,下白糖、米醋、少許湯水,用生粉勾薄芡,淋油,澆在火腿片組成的“金橋”上,然後把仙鶴放在橋兩邊,頭部朝向“金橋”即可。
清蒸鯇魚——
菜系:江蘇菜
原 料:鮮鯇魚1尾、豬板油丁20克、熟火腿片10克、水發香菇片10克、筍片10克、幹蝦6只
制 法:
1、鯇魚治凈,用開水略氽,洗凈後兩面剞成柳葉花刀。
2、從刀口處相間放上火腿片、筍片、香菇片、蝦仁,再在魚身上放點蔥段、姜片、豬板油丁、料酒,用大火蒸15分鐘,取出去掉蔥段、姜片,淋香油上桌即成。
/NEWS/2006-1/2006114225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