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作文教學:文章的立意

作文教學:文章的立意

壹、什麽是立意?

通過妳的文章要告訴讀者什麽——抒發某種情感,或是闡述某種思想。立意,通俗壹點可理解為寫作的中心思想或是主題或是主旨。

二、立意的重要性

1、立意是要給文章定“靈魂”。思想內容、組織結構、語言表達。

2、立意是給文章找個好“統帥”。 材料的取舍、結構的安排、表現手法的選擇、語言的運用,都要受主題目的制約。

3、立意關系到文章的質量和水平。立意高超、新穎,站的高,看的遠,給人的教育、啟發就大。

莊子說:“語之所貴者,意也。”

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千古文章意為高。”

三、立意標準

主題正確、集中只是基礎等級的要求

主題深刻、新穎才是發展等級的標準

四、立意的方法初探。

(壹)審題立意:

1、以問來引領想法。

抓標題中的關鍵的字詞。通過對題目進行不同角度的提問來打開思路的方法。壹般可針對題目提“是誰,是什麽,為什麽,怎麽樣”等問題,並自問自答。

例如:命題作文, 《我想握住妳的手》

關鍵字: 握

握誰的手:爸爸的手、媽媽的手、老師的手、朋友的手、陌生人的手……

為什麽要握(感悟或感情):誤會、感謝、***享、快樂

2、探究寓意法

(1)先寫出關鍵字詞的本意,以及特點

(2)再寫出它的寓意,這樣才會使主題得到開掘,集中而深刻。

註意:寓意要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壹點去寫作文。力爭把作文寫得情文並茂。

例如:命題作文《送他人壹朵花》

本 意: 花

特 點:美麗、芬芳、鮮艷……美化環境,傳遞情感……

“花”的寓意:美好的精神品質:善解人意、無私奉獻、理解信任……

(二)行文立意(啟發於曹津源老師作文教學 《全國優秀作文選》)

針對我們的初二孩子,文章整體都寫得不錯,我們要在行文中巧立意

1、寫足“傳統”,引發“新聲”,創新立意。主體部分細節描寫到位,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等手法,壹定寫足“傳統”。接著引發“新聲”前鋪開背景,做好鋪墊。最後,融人文特質於物理特性之中,發出“新聲”。

例文:黃河的陣仗

邱明茂

平生只見過兩次黃河壹次冒昧造訪壹次,不經意的邂逅。

2008年夏天,我啟程前往鄭州。那天下著暴雨,列車駛過東明縣黃河大橋,速度出奇地緩慢。那時,我還沈浸在睡夢之中。忽然,耳邊傳來壹陣騷動,幾個南國口音在那裏大驚小怪:“快看,快看,黃河!”壹剎那間,我睜開了眼睛,隔著厚厚的玻璃,隔著密集的雨絲,看出去――

橋下,奔騰的黃河水有如脫韁的野馬從西往東飛馳而下,壹個壹個的漩渦,雖然看蒼蒼的老人,掏出手帕不住地擦著眼鏡片,從那顫動的嘴唇上,我能懂得他那份激動的心情。此後很長時間裏,列車裏都被這種激動的心情籠罩。打撲克的支著頭尋思,說笑話的壓低了嗓門,甚而孩子的哭鬧也明顯減弱了幾分。過了東明不多久,老人就下了車,收十行李的時候,他說:幸虧列車晚了點,讓我看見了黃河本來的樣子。

時隔壹年,因事前往東營,行程只有三天。很不巧,在東營時,瓢潑般的雨水沒有停歇過。倚著門口,焦急地看著壹點不見減弱的雨勢,無可奈何。朋友準備了精美的酒菜,安慰我:“見不到黃河,還可以看看雨景嘛!”迢迢近千裏,我是來看雨景的嗎?我的不耐煩很明顯地顯示在臉上,朋友無奈,趁著雨勢稍弱,招了壹輛出租車。

到了黃河邊,我和他各擎壹把黑雨傘,站在壹處民房的旁邊。四周是望不到邊際的漫漫黃河灘塗,蘆葦、水紅花鋪天蓋地,稍許留神,還有野鴨和葦喳輕輕地私語。隔著老遠,就是黃河入海處,寬闊的海面,壹條流速已經非常緩慢的母親河。交際處,壹條長長的弧線,涇渭分明。線的那壹邊,清澈如許,稍微挪壹下視線,依舊渾濁不清。黃河在平靜地入海,大海也平靜地接納黃河。完全不似兩軍對壘,分明就像壹個母親對另壹個母親平和地擁抱。也許是朋友見慣了這種陣勢,短短半個小時就催促了我不下八回。而我遲遲不動,直到壹陣更強烈更暴虐的風雨卷走了我們的黑傘。

民房的主人大概聽見了動靜,穿堂過廈繞到大門前,連拉帶扯地把我們拽進屋裏。我頗不好意思地到了門口擠幹了衣服上的雨水,才找到了馬紮坐下。主人是壹對中年夫婦又是沏茶又是倒水。很快我們就嘮在了壹起。我說:這就是黃河入海嗎?怎麽就如此平靜?壹臉慈和的女主人已經蹲在了屋門前面宰殺黃河大鯉魚了。她壹邊熟練地刮著魚鱗,壹邊微笑著說:“這有什麽?到家了唄!”很平和地回答。浪跡天涯的遊子回到了家,還需要有多大的陣仗嗎?

技法點撥:

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是:

首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寫足“傳統”。

文章描寫“暴雨”中的黃河壯闊激烈激烈的“陣仗”,只用八十多字,“如脫韁的野馬”,“睥睨壹切”等詞語凸顯其洶湧狂傲的駭人氣勢。作者構思之妙在於,在正面描寫是以大量篇幅從側面表現黃河激流的震撼力:“幾個南國口音的驚呼”,“說笑話的”或“低頭尋思”等,文章還特意給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的特寫鏡頭――“掏出手帕不住地擦著眼鏡片”寫出了老人的激動之情。總之這壹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凸顯黃河洪流睥睨壹切的英雄氣概,將“黃河水文化”傳統的剛烈屬性演繹的激蕩人心。

其次,引發“新聲”前鋪開背景,做好鋪墊。

寫足“傳統”並非文章主旨,文章寫“時隔壹年後的黃河之遇”才是利益之心所在。發出“新聲”之前,作者巧設懸念。壹是“我”不顧“瓢潑大雨”雇了出租車去黃河邊;二是茫茫灘塗上只有蘆葦、水紅花、野鴨、緩緩流過的黃河水……“我”究竟鐘情於什麽?三是朋友催促八回,“我”仍“遲遲不歸”,直至“更強烈的暴虐的暴風雨卷走了我們的黑傘”,“我”為何有如此的定力?這些背景的描寫都不是閑筆,而是為了引發下文“新聲”的鋪墊文字,其作用是是“新聲”的發出自然有理,水到渠成。

最後,融人文特質與物理特性之中,發出“新聲”。

方法是“壹問、壹答、壹議”:“是黃河入海嗎?怎麽就如此平靜”,側重於物理屬性,出於此次所見的前壹次“冒昧造訪”所感迥異;民房主人的八字答語,“這有什麽呢?到家了唄!既接地氣,又含蓄精妙,融入了人文情懷。作者,由此引發的壹句議論“浪跡天涯的遊子回了家,還需要多大的正事陣仗嗎”反問立意,洞開新意,令人神采飛越。國家衰敗、山河破碎之時,母親河發出的是堅強不屈的怒吼,“剛”之特性張揚神州,如今灘塗平靜,野鴨“私語”,居民的中年夫婦生幸福,話語“平和”,壹臉微笑,母親河“緩緩”入海,像“浪跡天涯的遊子回了家”,與“另壹個母親和平的擁抱”,多麽和諧親密!此時黃河水文化與時俱進,亮出了它“柔”的人文屬性。此時,讀者還在進壹步放飛思維,把握主旨――母親河之屬性“剛”“柔”兼有,中華民族既能堅強的面對苦難,也會熱愛、珍惜和平的盛幸福生活,追求“母親與母親擁抱”的幸福願景……而這些,這是作者為母親河水文化註入新元素,也是作者在寫足“傳統”後引發的動聽“新聲”。

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同中見異,推進壹層,並由層進性描寫引發精當議論,創新立意的有效方法。

例文:磨出心靈的醇香。

姬琨

記憶中的石磨還靜悄悄的裹著粗布麻衣,穩紮馬步站在院中。或許他人早已忽略了了不起眼的妳,但兒時妳與爺爺的聯袂演出壹直深深的印刻在我心中。

爺爺舀起壹瓢浸好的金黃大豆註入石磨中心的圓孔,隨手將倒空的瓢丟進木桶。他用枯枝般蒼老的雙手緊緊攥住石磨旁厚實的木棒,聳起雙肩,弓起背,腿部發力,腳掌釘在磚地上,雙手奮力向前壹推,石磨才借著外界給他的推力,緩緩地扯著嗓子“吱吱呀呀”地挪動身子。豆子與石磨棱的表面摩擦的“嘎啦”聲很快就消散了。但凡遇到石磨的豆子都乖乖的搖白旗。豆渣附著在石磨坑挖的溝裏,細膩的白漿順著石磨壁流入木桶。直消片刻豆香便盈溢小屋。我滿足於這令人安心的香氣與此刻的寧靜,生怕呼吸會吹淺這飽滿的豆香。

石磨有時也會與蠶豆狹路相逢,這是石磨轉得更慢了,爺爺松開汗涔涔的木棒。石磨也趁著間隙調整狀態,凝聚力量,以備壹舉擊潰敵人。爺爺活動活動筋骨後,又往圓孔中註入豆子,壹鼓作氣,繃緊裸露在空氣中的臂膀,石磨毫不畏懼那些個倔強地以堅硬的鎧甲面對自己的蠶豆,用它粗糲的身體把蠶豆塑造成他們該成的樣子。就在石磨碾平蠶豆的那壹刻,我心中莫名地有了歡喜。蠶豆比黃豆大上幾許,石磨也會感到力不從心,但石磨沒有消極怠工,而是以積極而強硬的姿態迎戰,繼而凱旋。

石磨轉著轉不完的圈,磨著磨不完的豆,不知疲倦為何物。我凝望著妳,妳看似木納笨拙,實則大智若愚。我在心裏默默問妳也是在我問我自己:“妳累嗎?”妳似乎也在用“咕嚕”聲回答我:“累,我雖然怕那些蠶豆,但我有我的稟賦,我敢於跨越心靈的絆馬索。”我愕然,壹種別樣的感覺,在我血液中蔓延開來,與心壹起律動。鳳凰涅磐,化繭成蝶,恐懼達到極點,溫度早已超負荷,可又有什麽好怕的呢?

石磨磨豆,正如人磨其心靈。苦難如豆,我們也要像石磨壹樣迎浪而上,磨碎苦難,讓心靈變得醇香。

晚風微漾,似乎還有留在石磨上的豆渣的香氣縈繞在我身邊,我知道石磨已入眠。伴著村外飄來的野草的芳香,我枕著夜鶯的吟唱進入夢鄉。

點評:這篇習作用“以層進描寫升華立意”的技法,達到高度。

文章敘寫的是“爺爺”和“石磨”聯袂演出的兩幕短劇。

第壹幕的主角是石磨和大豆,盡管爺爺的雙手似“枯枝般蒼老”,磨漿時須“聳起雙肩,弓起背”,“奮力”向前推,石磨“吱吱呀呀”地發聲挪身,但這活兒還算壹般,結果是“遭到石磨的豆子都乖乖地搖白旗”

奉上溢香的白漿。

第二幕的主角換上了體型大且有“堅硬鎧甲”的蠶豆,爺爺與石磨面臨的是壹場狹路相逢的惡仗,其難度明顯進了壹層——爺爺的臂膀“繃緊裸露在空氣中”須時不時“活動活動筋骨”調整狀態,石磨有時也會感到“力不從心”……但爺爺與石磨終究以積極而堅強的姿態迎戰,繼而凱旋。

有了這樣的層進性場面描寫作為鋪墊。接下去有“由物及人,創新立意”也就水到渠成。作者“由物及己”,說累議苦;由己及人,巧用比喻“苦難如豆”,“我們像石磨”亮出寓意——“迎難而上,磨碎苦難,讓心靈變得醇香”;最後抒發“伴香枕唱”而眠的愉悅,使創新立意多了壹層詩意。很明顯,如果只寫磨大豆的場面,那文章就會顯得素材單薄,對立意的支撐力也就不夠強,這是有了蠶豆這壹場面描寫才是文章升華文旨,作者對人生的理解理性思考也更有深度。

我們孩子的作文(打磨壹遍)

年味

丁姚潤揚

日子仿佛在指間緩緩流過,當時光漫上年輪,壹張張被撕開的日歷,終於露出了空白的底頁。春節,如期而至。但我驚奇地發現,除夕留給我的深刻記憶,便是壹盤盤炸成金黃色的春卷。

除夕那天壹家人從早上就開始做春卷。從冰箱裏拿出新鮮的韭菜黃,肉餡和春卷皮,上面還涼冰冰的,還有水珠。

把韭菜黃洗凈後切成拇指長的小段,再將解凍後的肉餡加入切碎的小蔥和韭菜黃攪拌均勻後,再用刀剁碎,使肉與肉之間分離壹些,壹會兒方便包。在冷開水中加入壹些玉米澱粉,拌成很粘稠的膠狀。將分離後的春卷皮壹張壹張剝開攤在桌上,把調好的餡夾到皮上,擠成長方形弄均勻,用後面的皮包上前面餡,卷兩下之後把旁邊的皮也翻上來,使肉更加固定最後封口時加上壹些調好的汁液,把春卷皮固定,不易散落。包好的春卷是細細長長的。四邊都像小角壹樣向內翻折。

我們壹家人坐在桌旁邊包春卷。每個人坐著壹張小板凳,手上都包著春卷。我們壹家人說說笑笑,春卷卻包得很快。看著那排的整整齊齊的春卷,我甚至已經看到了他出鍋時金黃的模樣,我就垂涎三尺。

春卷下鍋時,已是晚上了,此時萬家燈火,越到晚上,年味越濃。外面有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飽滿著人們對新年美好願望的春聯。到處都是壹副喜氣洋洋的場景,空氣中彌漫著幸福的味道。

春卷在熱油中翻滾,浮在油上,韭菜黃的清香,被炸出了味兒。乳黃色皮壹點點變成金黃色,原本光滑的表面也凸起了微小的顆粒。油在春卷的空隙處翻滾,在肉稀薄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油和肉互相交融樣子。肉和韭菜黃和小蔥的輔佐下變得鮮而不腥,不膩。又有肉本質的味道。

剛出鍋的春卷,脆香,咬口下去有油水從肉中滲出,很燙。恨不得壹口吞又舍不得……

我愛我們坐在壹起合作包的春卷,因為它們可以在壹家團圓時,壹起用心去品味。那壹盤盤除夕的春卷,在我心中留下難忘的味道並永恒於我的生命之中,像那壹個個鮮活的人,那壹份份動人的愛,永遠溫暖著我的內心……

陳欣宇

當妳老了,頭發花白,請依偎在我肩頭,***享舊時光,暖色度余生......

——題記

對過去的的懷念,如同夕陽的光暈,在心頭層層蕩漾;對未來的展望,如同秋日的大雁,在頭頂展翅高翔;餐桌上的千言萬語,在舉杯後,化為壹聲脆響,久久不息……

爺爺顯得很高興,堆滿皺紋的臉上透著紅光,“來來,大家壹起喝,待會壹塊看春晚!”“好!”我們附和著,抿了壹口飲料,繼續談笑風生,飯後,奶奶忙著收菜,洗碗,擦桌子。媽媽要幫忙,奶奶把她推出廚房,“快去準備準備,看電視了。”渾濁的眼睛的眼睛裏透著歡喜的光芒。爺爺拿起他壞了拉鏈的小黑包,湊著燈光,皺巴巴的手在裏面翻啊翻,終於,他翻到了,笑瞇瞇地掏出壹個嶄新的小電視,笑瞇瞇地把它放在桌子上,笑瞇瞇地看著鐘,笑瞇瞇地招呼我們。

爸爸擺擺手,轉身去給大群同事,領導,同學發新年祝福。媽媽叫弟弟快點洗澡。

爺爺急了,他突然看見我,急忙叫我,我臉紅得發熱,“那個,我要寫作業。”“哦,是嗎。”爺爺低下頭,失落的嘟噥。我趕緊溜進房間,心怦怦直跳。

中途,我出來找吃的,走過客廳,爺爺和奶奶坐在沙發上,靠得很近,小電視上正放著小品,倆人樂不可支,眼睛擠成壹條縫,燈光柔和地照在他們身上,溫馨得讓人想哭。我朝其他房間望去,爸爸坐在燈下,還在發信息,媽媽和弟弟已經睡著了。這是,爺爺低聲說了什麽,奶奶點點頭回應著,兩人絮絮叨叨,我看著看著,腦海中似乎浮現出他們年輕時牽著手,壹起漫步的情景,電視裏的節目已換成歌舞,歡快的歌聲蕩漾在空氣中,這才叫年味嘛!墻上,門上都是爺爺貼的“福”字,春聯,這才叫年味嘛!奶奶終於穿上了她的紅棉襖,這才叫年味嘛!

隨著煙花爆竹的禁燃禁放,過年再也找不到那種大夥兒同樂的味道了,恐怕只有像爺爺奶奶這樣老壹輩的人,才會珍惜著過年美好的時光,珍惜這漸漸逝去的年味吧。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快,傳統文化都成了路邊的花草,來不及瞥上壹眼,恐怕也只有想爺爺奶奶這樣老壹輩的人,才會認認真真地,互相陪伴著守歲,守候新的壹年吧,不禁被他們感動。

新年的鐘聲突然敲響,電視裏傳來歡呼聲。奶奶仍然靠在爺爺肩頭,爺爺仍然笑瞇瞇看著電視,突然想到壹首歌:“……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 妳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妳壹起慢慢變老 ……”

李俊達

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們總是喜歡速食。在繁華的商業街裏,總有幾件農家小院,這裏也常常空空蕩蕩,可是那壹間菜館是我最常去的……

我上壹次去這家菜館是春節壹進門就能看到壹家四口在吃餛飩,那是多麽晶瑩的餛飩啊!粉嫩的鮮肉把外面的,把白色的餛飩皮兒撐得鼓鼓囊囊的,像壹個個靈活的小粉球,又像水母,在湯裏剩下竄動。那湯更是清奇、透明得像白開水。但聞起來卻有壹絲田野的香氣。

我也去點了壹碗,然後跟著廚師進了廚房,廚師是壹個老爺爺,雖然戴著壹個口罩,但還是能看出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他嫻熟地向大土竈裏加柴火,飛竄出的火苗化成壹支支紅色水母向上方飄去。他先是將水倒入鍋裏,那鍋大得出奇,我們這些城裏人都沒有見到土竈,自然想上去摸摸,可是老爺爺攔住了我,我也就止步了。

燒水的過程中老爺爺才開始包餛飩:用筷子抹壹團肉餡兒,往餛飩皮兒裏壹塞,壹包,壹個餛飩就完成了,三十秒秒不到,壹盤餛飩就包好了,老爺爺打開鍋蓋,把餛飩倒進去,同時進行的,還有加佐料,先是少少地撒了壹撮鹽,壹小勺糖,1小勺兒醬油,幾滴醋,不停的攪拌,又過了不壹會兒就撈上來了。

剛出鍋時,是不怎麽香的,吃起來也沒有什麽味道,但可以加蝦米和榨菜,加壹些進去就香了,嘗起來也有味兒了。那是由內而外的香,我再往碗裏倒壹點醋,喝壹口湯--酸而不澀,鹹而不膩,嚼壹口餛飩,肉酥皮兒滑,香甜可口。

吃完壹碗餛飩再走出去,大街上依然人來人往,在炸雞店排隊的仍然在排隊,人們沒有降低他們的生活節奏,但是,在品嘗這樣壹碗餛飩時,世界真的慢下來了,生活也不再苦了,處處香甜!

生活無法停止不前,世界也在改變,太多的人沈迷時尚而忘記傳統,而忽視我們的傳統美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秉承之自然規律,我會記著傳統的味道——美食味,人情味;承接著時代,我會尊重自然,傳揚中華美食的味兒,傳承我們正宗的中國味!

林宗鑫

記憶中的外婆家總是飄著誘人的油果子的香味。

新年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好壹份必不可少的食物——油果子。我們小孩子最盼望的時候。不是壓歲錢,不是玩具,而是這些讓我們垂涎欲滴的油果子。

外婆是大戶人家,跑到外婆家來吃油果子的孩子,也要比其他人家要多的多。我和小夥伴們玩耍歸來,遠遠的就看見外婆在土竈上忙碌著,壹手推拉著風箱,壹手在鍋裏翻炒著。門口早已聚集了不少孩子,壹個個扒著門,雙眼直溜溜的望著鍋裏的油果子,我不禁加快了腳步,三步並作兩步奔向家中,從孩子們的身旁擠進去站在外婆身旁。

只見外婆嫻熟地將先前切好的壹塊壹塊豆腐放入那沸騰的油鍋中。“滋啦”壹聲,那壹滴滴菜籽油猶如壹只只小螞蚱壹樣在鍋裏蹦跳著。這時總會有些調皮的孩子擠上前來,總想第壹個吃上這個金黃的油果子,外婆總會笑到:“喲,小心點兒,往後站,別被燙著。”可那群孩子直往後退了壹步,但把脖子伸得更長了。鍋裏的豆腐在外婆嫻熟的手底下逐漸變得金黃,外皮也逐漸變脆,我在壹旁叫道:“好了!好了!外婆,好了!”我邊抹著口水邊喊道。

外婆將炸好的油果子撈出裝入準備好的碗中,壹人五六個。我們在門口的臺階旁吃了起來,壹手捏壹個,放入嘴裏壹咬。“呀!燙。”趕忙把油果子丟下。放在嘴邊,小心地吹了吹,又迫不及待的咬了壹口。“吱”油立即從口中溢出。那有果子的外皮香脆,入口後頓時吸引了我的味蕾。兩三口吃完後,手上嘴上全是油,大家互相指著笑著,弄個惡作劇,偷偷地在朋友臉上抹壹把,歡聲笑語夾雜這油果子的香,彌漫在空氣中。

那飄香的油果子,這份屬於我童年的柔軟和憧憬始終存在,我壹定將永遠把她記在心底,這種熟悉的香味伴著不壹樣的感覺,十分微妙,是壹種感動,壹種欣悅,更是壹種不變的依賴。

初二孩子們的作文進步很大,值得表揚!

請原諒我的圖文不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