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妳小時候南京是什麽樣子的?

妳小時候南京是什麽樣子的?

小時候住在南京中山門竹林新村,是中山陵園管理處園工子弟。

從剛學會走路開始,就在中山陵,梅花山,石象路,前湖,中山門城墻壹帶玩耍,偷葡萄,摘蘋果,下河摸歪歪,摸螺絲。是學齡前每天的必修課。用四個軸承,木板做成的彈子盤車,滑雪,溜坡,比拼了現在的溜冰鞋,自行車,滑板車遊樂功能。

60年代未的中山陵園,有法國梧桐大道,有中山陵茶社,梅花山上,果園盛產著多種豐富的水果。每年的梅花綻開後,結出的青梅,都成了抽屜裏被酒噴過,用棉花包裹焐熟,美味零食。梅花山前以前是大片果園。西邊種植馬奶子葡萄,東邊種植桃園,有水蜜桃,蟠桃。靠近馬房附近有茶園,陵園西瓜瓜園。園內景觀道兩邊都種植著核桃,拐棗樹。撿核桃,撿拐棗,是秋天放學後最愜意美差。

以前的中山陵沒有現在那麽多商店。只有中山陵茶社供中,外遊客吃飯,休息的地方。星期天,在茶室外面撿糖紙,拾香煙盒,經常能碰到藍眼睛,大鼻子的外國遊客。剛開始看到他們很害怕,後來看多了,對他們點頭,招手能夠接受。每當小夥伴們撿到南京長江大橋香煙盒時,都高興得跳了起來。

進入70年代後,南京只有9路公交車到中山陵牌坊前下,園內沒有任何觀光車,小火車在景區內開動。去靈谷寺全部搞步行。

小時候的中山陵,是以種植瓜果為主,增加陵園經濟收入。現在中山陵是以種植觀賞樹木為主,以景取勝,供遊客觀光。

小時候家住城南,姨媽家就夫子廟文德橋照壁邊上。經常在夫子廟玩。那時候,除了大照壁、泮池的欄桿和市中醫院的明遠樓是文物,其它所有的建築物都是後來重建的。大成殿、聚星亭、天下文樞等等都是後建的。

我童年的南京,永遠在我夢中。

很奇怪,到老都有清晰的美夢!

爸爸從蘇州市立醫院(博習醫院西區診療所。解放初,主要為革命幹部和公費醫療的人士服務。)調到南航工作,我家在中山門外衛橋新村。那裏都是二層小樓,好像也有幾座三層樓房。

從公交車下來,得沿著壹條淺淺的小溪,爬坡而上,經過許多胚磚垛,還有造磚取土留下的長方形水塘,走過整齊的灌木墻,才到家:13幢3號。

我家樓下大門口兩邊有不大的水泥花壇,但沒圡,全是水。裏面被我放滿蝌蚪。我會看著,它們後邊長出腿來,前面也長出腳來,慢慢都不見了。

我家在二樓。上樓右手,我們的。

那是標準的民國豪宅,右手廚房,有抽水馬桶,大浴缸的衛生間;左手是臥室,帶個大陽臺,爸爸有時會在陽臺拉京胡,隔壁鄰家大叔應和著大聲唱。到底的大間是我和弟弟的天堂,那裏大窗子對著紫金山。要是雲把紫金山全遮擋住了,我們會奔下樓,大喊:"下雨嘍,下雨嘍"。

隔我家不遠,就是竹子籬笆攔起來的南農牛奶場。據說原來是為宋美齡專設的。

壹眼看進去,大部是黑白相間的奶牛(黃牛),偶爾也見壹兩頭水牛。籬笆外有時會栓只把小牛,五元壹只,據講都是公牛,公牛只能殺肉吃,哎!

媽媽還在蘇州,因為姐姐已在蘇州念書了,來不了。她要安排好了才能來南京,所以只有奶奶照顧我們。

南京軍校壹個很帥的,壹條杠,兩顆星的解放軍叔叔經常來玩,後來成了我們的堂姐夫。

他會在晚上帶我們出去抓"嚓嚓嚓"叫的紡織娘,也會用手電照著遠處的兩個綠色的眼睛,告訴我們那是狼。他不怕,腰上有小手槍。

那麽晚上爸爸,奶奶帶著我們兩個學齡前娃娃,打著手電去南航看露天電影,怎麽壹次也沒遇到過狼?那個解放軍叔叔嚇唬我們的吧?(那時南京真有狼出沒!)

爸爸帶我去買過菜,是騎車過去的。壹上寬大,平坦的柏油馬路,兩邊粗大的法國梧桐遮天蓋地,極其漂亮。我記得那地方叫九龍橋,記得橋欄桿是青石的,很古老。

我們星期天到過新街口玩,那時還有中山先生的站立銅像,手指著前方;我們還去過明孝陵,但在小孩子眼裏,不好玩。

最快活的是玩紫金山,中山陵。我們沿著石級奔跑,還不時回頭等待後面慢慢上來的奶奶,爸爸他們。

沿途有壹只大香爐是破的,我迄今記得。

陵寢壹分為二:前面為孫中山坐像,後面為棺蓋上熟睡的中山先生。據說真人在底下的墓室中。

後來我們全家又遷回了蘇州。

這些都是1957年前的事了。很奇怪,從此,南京就常出現在我夢中,全是美美的夢,壹直到老。

1980年,我成了省電子局的英語翻譯,但父母已老,我沒有留在南京,又設法回蘇州工作了。後來出差,我總會抽空,癡癡地去老家樓門口站壹會,上面早已是別人家了。

壹晃,吾已老也,但尚能記得當時大學的大喇叭漂到家裏的歌曲聲。我記得,那是新聞前的開頭曲!不信,我做個小視頻,南京七十以上的朋友聽聽對不對。

那時候的 夫子廟 可是正兒八經的 美食 人文壹條街,壹邊是老字號清真茶社 奇芳閣 、另壹邊是百年 老正興 。旁邊的南京第壹家 肯德基、麥當勞 店也才剛開了幾年,那個年代家長帶孩子去吃兒童套餐多是為了贈送的玩具, 媽媽自己不吃,就看著孩子吃

從頭走到尾壹家嘗壹點,價錢還不貴味道更是沒的說。二十年後的夫子廟給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了,雖然更花哨更熱鬧,但卻少了很多單純的味道。

那時候寫著 天下文樞的大牌坊 下面有很多小攤子,吃的玩的賣小物件的都有。大牌坊壹直都沒變,變的只是人的容顏和衣著。

那時候的 大照壁 還不像現在這麽亮眼,文德橋上也不用人擠人。 秦淮人家 雖然壹直都在,那兩條龍也有二十多年 歷史 了,卻總有壹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那時候的秦淮河內河還沒有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更像是壹條普通的小水溝。

那時候 大成殿明德堂 前的夫子像還在,進進出出的還都是三兩結伴的小學生,到現在這些家夥的小孩都能打醬油了吧。

那時候夫子廟明德堂後面的 尊經閣 還是壹個 遊戲 機廳 ,記得門口是臺拳擊機,附近的小孩總喜歡偷偷溜進去玩。

沒有那麽多的人,說話都是南京土話,真好,還有長江南北貨商店,大三元,同慶樓…懷念。

小時候家住城南,靠的很近,走走路就到了,記憶中的夫子廟成色有著 歷史 的痕跡,每次去都必須吃小吃如糖育苗,桂花小元宵,茶葉蛋,小餛飩,鍋貼,鴨油燒餅,陽春面等沒有錢下館子[呲牙]。玩累了,附近有三個電影院解放,大光明和秦淮劇場,看壹場電影休息壹個多小時,疲勞消失繼續逛,悠哉悠哉的天不黑是不會回家的。

作為壹個70後,小時候的南京古樸典雅!雖然沒有現在這麽多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我們70後幼年童年經歷的生活,反正大部分8090後是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相信的。前段時間有壹部電視劇《喬家的兒女》,裏面反映的七八十年代南京的生活,居然有些孩子說這是農村吧?!讓人哭笑不得。

那時候南京的公交車(俗稱藍胖子),開起來是搖晃顛簸,中間橡膠連接著前後車廂。從雞鳴寺開到棲霞寺幾乎要花去壹上午的時間,春遊秋遊壹大清早就要出發。

那時候只有玄武湖公園的大門裏面才有衛崗酸奶賣,玻璃瓶裝的,好像是五毛錢壹瓶,味道酸酸甜甜的,已經是物質匱乏年代最美的滋味!

那時候南京兒童醫院前面的大廳只是壹排矮房子,看病要沿著邊上的斜坡,拐到後面的門診樓,門診樓前面還有假山噴泉。現在除了斜坡還在,其他早拆了。

那時候人小個矮,覺得中山陵巍峨壯觀,在墓室的漢白玉欄桿從上往下俯視中山先生的靈柩,十分深邃,需要踮起腳尖才能看清全貌。後來長大成人,此等感覺盡數消失。

那時候的城南老街、莫愁湖、夫子廟、南湖街道附近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老房子、舊式民居,不是木結構建築就是磚瓦房,誰家燒什麽好吃的那香味能飄滿整條胡同小巷!

小時候的南京,與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壹樣,物質匱乏,生活單調,但是因為百廢待興,所以充滿希望;百姓思想淳樸,鄰裏感情深厚。

只是那種單純善良的特殊年代,不會再有,所以回憶起來格外溫馨!

小時候南京的天很藍,所以經常唱"藍藍的天上白雲飄”;小時候秦淮河的水很清,甚至可以淘米洗菜;小時候南京夏天的夜晚,大街小巷坐滿了拿著芭蕉扇納涼的人;小時候南京長江上沒有橋,過江只能靠輪渡;小時候燒飯沒有煤氣,家家用的是蜂窩煤;小時候秋冬季節幾乎每家都要腌菜,現在都說腌制品致癌,我外婆腌了壹輩子,吃了壹輩子,活了95歲,無疾而終。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彩電,但逝去的日子往往讓人懷念。

我家住在水西門,也就是莫愁湖公園大門對面,記得十字路口有壹家燒麥好吃的不得了,還有鹽水鴨,五毛錢剁壹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