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開悟的日子也是在12月初八,所以臘八也是佛教節日,又稱“佛教開悟節”。
臘八節的習俗臘八有吃臘八粥的習俗,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來自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的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都在遭受身體和精神疾病的折磨,他對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感到不滿,放棄王位出家為僧。經過六年的苦行,他於農歷十二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成佛。在這六年的苦行中,我每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吃粥以作紀念。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它最早始於宋朝。在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利民之家都會煮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裏,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分發臘八粥,並把大米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制作臘八粥來祭拜祖先;同時,家庭團體聚在壹起吃飯,並向親戚和朋友贈送禮物。
中國的臘八粥有很多種。其中以北平最為講究,白米中夾雜的物品也很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圓、榛子、葡萄、銀杏、荸薺、苔蘚、玫瑰、紅豆、花生等。總共不下二十種。臘月初七晚上,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削皮、去核、小心采摘,然後半夜開始煮飯,然後用小火燉煮,直到第二天早上臘八粥煮好。
更精致的人必須先將水果雕刻成人形、動物和圖案,然後在鍋裏煮。比較有特色的是在臘八粥裏放“水果獅子”。水果獅子是由幾種水果制成的獅子,以去皮曬幹的脆棗為獅身,半個核桃仁為獅頭,桃仁為獅足,甜杏仁為獅尾。然後用糖把它們粘在壹起,放在粥碗裏,就像壹只小獅子壹樣。如果碗大壹點,可以放兩只獅子或者四只小獅子。更精致的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和其他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壽星和羅漢的雕像。這種裝飾性的臘八粥只能在以前大寺廟的祭壇上看到。
臘八粥煮好之後,要先祭神祭祖。之後,妳應該把它交給妳的親戚和朋友,並且妳必須在中午之前發出去。最後,全家人壹起吃。吃剩的臘八粥,吃了幾天後保存下來,取其“壹年多”之意,是壹個好兆頭。如果妳把粥給窮人吃,那對妳自己更有好處。
臘八粥在民間也有巫術的功能。如果院子裏有花和果樹,我們還應該在樹枝上塗抹壹些臘八粥。我相信來年它會結出更多的果實。
在臘八這壹天,除了祭祀祖先和祭神之外,還有人哀悼亡國,寄托哀思。
其他飲食習俗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省乾縣的民間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也就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乾縣家家戶戶都要曬豆腐,人們稱之為“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腌制臘八蒜是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壹種習俗。顧名思義,大蒜是在農歷十二月初八釀造的。其實材料很簡單,就是醋和蒜瓣。方法也極其簡單。把剝好的蒜瓣放在壹個可以密封的容器裏,比如罐子或瓶子裏,然後倒入醋,封好口,放在陰涼的地方。慢慢地,大蒜浸泡在醋中會變綠,最後它會全身變綠,就像翡翠和碧玉壹樣。
熬“五豆”:有些地方把臘八熬的粥叫“五豆”而不是“臘八粥”,有的在臘八當天熬,有的在臘月初五熬,有的用面粉捏“雀頭”,和米、豆壹起熬。據說臘八吃“雀頭”麻雀頭疼,來年不會危害莊稼。這種“五豆”煮熟後不僅是為了食用,也是為了親戚和鄰居。每天吃的時候加熱壹起吃,壹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壹年多。
臘八面:在中國北方壹些很少或不產大米的地方,人們吃臘八面而不是臘八粥。第二天,全家人將在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吃臘八面。
根據臘八節的傳說,早前有壹戶農家,老兩口守著壹個兒子。老人是個勤勞的人,整天泡在地裏,早出晚歸,精耕細作,每年調理幾畝農田。我的妻子是壹個節儉的人,她在院子裏修了壹個瓜棚遮天蔽日,把蔬菜鋪在地板上,每天吃三頓飯。雖然她的家庭並不富裕,但她壹年到頭都衣食無憂。老兩口不僅勤勞節儉,而且心地善良。當他們遇到某人時,他們經常帶壹些大米去幫助別人,度過難關。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壹眨眼,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歲了。雖然大家夥和小家夥都是五大三粗的,但他們不像他的父母那樣懶惰。這也是從小吃到大被慣壞的。長大後,我仍然吃飯睡覺,四處遊蕩,無所事事。
有壹天,老人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子,覺得自己老了。他對兒子說:“父母只能養妳年輕,不能養妳年老。妳必須流汗才能吃東西。妳將來會學會種莊稼的。”我兒子哼了壹聲,壹只耳朵進,壹只耳朵出,還在到處溜達,吃飯睡覺。
很快,老兩口就娶了兒子的妻子。我希望我的兒子成為壹個家庭,這對年輕夫婦應該弄清楚如何工作和生活。我不知道這個兒媳婦和她兒子壹樣懶,不吃草,不睡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動針線,不進廚房,倒油瓶時也不幫忙。
有壹天,我的妻子滿頭白發,她知道土壤已經埋在她的脖子裏了,所以她告訴兒媳:“勤奮是搖錢樹,節儉是聚寶盆。如果妳想過上好日子,節儉是壹種財富。”媳婦對這些話充耳不聞,壹句話都沒放在心上。
幾年後,老兩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他們把這對年輕夫婦叫到床邊,壹遍又壹遍地告訴他們:“如果妳想過富裕的生活,公雞要打鳴三聲才能起床。男人應該努力工作,女人應該多編織……”話沒說完,老兩口壹起死了。
這對年輕夫婦讓村民埋葬兩位老人,並看看糧食罐裏的大米和櫥櫃裏棉花盒裏的衣服。那人說:“妳不用擔心吃喝,為什麽要下到太陽底下去呢?”女人說:“夏天有輕便的衣服,冬天有棉花,為什麽要紡到太陽偏了呢?”遙相呼應的壹對年輕夫妻,早已忘記了兩位老人的遺囑。
壹年又壹年過去了,幾畝地變成了草原花園。在家裏,日用品、衣服、鞋襪越來越少。這對年輕夫婦並不著急。只要有人口吃,他就是懶惰的。花開花落又起,秋去冬來。地裏沒有糧食,壹家人已經衣食無著了。年輕夫婦無言以對,鄰居們看著死去老人的臉。店主給了他壹個小面包,西送來壹碗湯。小兩口還在想:“乞討也能消磨時間。”
到了臘月,天氣越來越冷。第八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拉齊巴拉,凍死‘叫花子’。”這對年輕夫婦嘴裏沒有火,身上沒有衣服,肚子裏沒有食物,蜷縮在涼爽的炕席上“篩糠”。但四只眼睛仍在搜索房間。突然我在炕縫裏發現了幾粒米豆,於是我用手把它們扣了出來。我還發現裂縫裏有米粒,都被挖了出來。這是壹根救命稻草。他們抓了壹把放進鍋裏。把鋪在炕上的草塞到竈膛裏,就這樣煮了壹鍋雜粥。有小米、玉米、大豆、紅小豆、高粱、幹菜葉...所有能充饑的東西都放了進去。煮好後,每人壹碗,傷心地吃起來。這時,兩人想起了兩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點聽進去。現在為時已晚。
正當這對年輕夫婦悲傷的時候,壹陣大風刮了過來。因為房子年久失修,已經破爛不堪。刮風時,房子倒塌了,這對年輕夫婦被壓在下面。鄰居來挖的時候都死了,旁邊還有半碗雜豆粥。從此,每逢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會煮壹鍋雜米粥給孩子們吃,並給孩子們講這種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壹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親傳給他們的孩子,孩子壹代壹代傳給他們的孫子。壹直傳承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為這種粥在臘月初八吃,所以被稱為“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