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原, 歷史 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這裏史前文化、漢與三國文化、鈞瓷文化融匯,留下許多美好的風景。
壹起來看看7處靜美的許昌古村古鎮,妳曾經去過幾處?
天垌村位於禹州市鳩山鎮西部,是個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村,村落四嶺夾三溝,西面有連家富山,南面有磨盤山,東面有白龍巖山,北面有石坡山,三條自然形成的河道由深山內部沿著山谷方向分布,村民居住山谷兩側,整個村落仿佛是壹個“世外桃源”。
村民古時避難至此,周圍群山聳立,地勢險要,村民多依土崖興建窯垌,為防匪患,窯垌之上又建有與村落連通的垌上之垌,故名:天垌。
天垌村民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建築多錯落在三條自然形成河道兩側,呈帶狀分布。村中有汪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以及張家老宅等多處古建築群,多於清代及民國而建,不曾繁華。抗戰時期曾作為皮定均司令部,為抗日武裝駐紮,至今遺址尚存。
魏井村位於禹州市鳩山鎮西北7.5公裏處。 魏井村是連接禹州至汝州交通要道,丘陵地貌,土厚田肥,植被呈現多樣化,主要是次生落葉林及灌木群落。村內古民居保存完好,古井、石磨、石臼、樊梨花廟、古戲臺無壹不在訴說當年的繁華。
村內山上曾有壹山寨,名為魏寨,占地近1萬平米,多為石垌結構,也有二層房屋,上為瓦房,下為石垌,寨體堅固,墻高地廣,分前後寨門,有100多間房屋,可納千余名村民居住,遠古時期有人散居於此,明代之際,為躲避戰亂,魏氏族人遷居於此,繁衍生息,漸成村落。
村旁闖王峽相傳為闖王李自成安營紮寨之地,側旁峽谷上,怪石點綴於綠海之間,猶如萬猴嬉戲,故稱萬猴大峽谷。除此以外,村裏還有龜山、石和尚、石眼睛、徽莊王墓遺跡、徽簡王墓遺跡、樊梨花廟等景點和人文景觀。
淺井鎮扒村。扒村位於禹州市北部山區,因燒制扒村瓷而聞名,自北宋起到民國期間,置東張鎮,享有“瓷都”之稱,這裏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扒村窯址,2014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六批 歷史 文化名村”和“河南省第三批傳統村落”。
鎮子旁邊原有壹條河,這條河在當時是瓷器外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國各地的商人源源不斷的來到鎮子上,曾經的整個東張鎮都是壹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來東張鎮遭遇洪水沖擊,鎮子裏的人相繼離開家鄉,瓷器產業也因此衰落。洪水退卻後,人們又陸續回到了故鄉,用雙手扒開廢墟,繼續搞建設,“扒村”也因此得名。
扒村的古建築都很有特色,墻壁用麥穗狀的石頭砌成,房屋堅固而又陰涼通風。邊家老宅尤其特色,這座古居外墻專門釘有邊家老宅的牌子。
長葛市後河鎮後河村,以楊佩璋故居而聞名遐邇。
楊佩璋是清末長葛後河人,光緒三年授翰林院編修,歷任侍讀學士、詹事、江南主考官、署兵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署督察院左副都禦史,壹代帝師,後歸隱鄉裏。
楊佩璋故居是壹處保存比較完好的三進式四合院,由過廳、二進院正房、東配房、繡樓、桂月樓、日華樓組成。磚木結構嚴謹,磚為六青磚對縫砌法,屋面灰件瓦和簡瓦兼施,五脊六獸齊全,整體建築氣勢雄偉,顯示出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 歷史 、藝術、科學價值。
禹州市花石鎮白北村,關雲長東嶺關舊址就在此。
有碑文敘述了當年關公過關斬殺孔秀的 歷史 故事。三國時期,東嶺關是壹處隘口,有守將把守。為紀念關羽等三國名將,白北村建有義勇武安王大殿,年年香客不斷,香火綿綿。大殿對面是花戲樓,是供村民看戲的地方。旁邊是有名的望嵩橋,據說是村裏的楊氏望族出資所建,惠及全體村民。
古村楊家大院聞名遐邇,建於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系磚石結構。原格局有花園兩個,樓房近百座,分布於白沙街中段兩側。現存有花園輪廓、門樓5座,地上有“清嘉慶年制”字樣的石刻匾額。楊家大院現存的5組建築均為5進宅院,院的最後部為花園部分,主建築為兩層10間,紅石條鋪底,青磚徹墻。中間為二進或三進過廳,過廳大部分為5間,建築精美,過廳兩則均有配房,過廳前為大門,大院方位為坐東向西或坐西向東,大門均向街心。楊家大院建築是典型的明清風格,雕梁畫棟,鬥拱高啄。其木雕,磚雕藝術取材考究,工藝精美,是古代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
白北村村裏還建有灌夫祠,灌夫是漢代的中郎將,因立有戰功,被封在禹州。另有東漢書法家蔡邕的墓地。以及數量可觀的宋代以至上溯到漢唐時期的古墓群。
許昌禹州的神垕古鎮,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歷史 上曾被四次皇封,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有個作家說:“這座全國唯壹‘活著的古鎮’,鈞瓷是根,沈默的老街是魂。”
神垕古鎮,壹條古色古香的七裏長老街,記載著鈞瓷的 歷史 。老街青石路面,建築為青磚黑瓦,清末風格;房屋多為壹層,布局於老街兩旁,別致且古樸。
沿街有伯令翁廟。兩尊石獅子相對而臥,緊貼石柱,柱子托起木雕,木雕層層疊加,撐起了兩角翹起的名堂,而整個門樓四角翹起,綠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大氣壯觀。伯令翁廟被神垕當地人稱“大廟”、“窯神廟”,窯神殿內供奉三尊神像,中間是“土山大王”舜帝,為制陶的祖師;左首窯神則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字伯靈),為燒炭業祖師;右側則是當地供奉的火神“金火聖母”了。
古鎮中的宅院以盧均窯較具特色,***有四進,其壹進院臨街房子,穿房而過為院子,兩側為配房,以居住為主;二進院布局無二,用於制瓷坯,放置瓷坯,窯工居住的地方;三進院燒瓷之地,主房裏有窯體,墻體最厚處1.6米,有暗道通往窯工居住的配房,窯工在配房就可以感覺到窯的溫度,隨時可以處理問題;四進院是談生意的地方,生意談成後,直接從後門運出,後門建在肖河旁,這是便於運輸而專門設計的。
張潘古鎮位於建安區, 歷史 上處於連接汴梁與武漢的官道上,商業繁榮,店鋪林立。尤其在明清時期,張潘鎮經貿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壹度成為“許昌六大集鎮”之壹,有著“走南席,向許田,十八裏路五女店,樓瓦雪片是張潘”的美譽。漢魏許都故城遺址也在古鎮轄內。
古鎮張潘得名於漢獻帝的兩個妃子——張妃、潘妃。據傳,劉協被曹操迎到許都後,張、潘二妃在許都旁的壹個村莊,倡導下群眾開始植樹、養蠶。壹天早晨,張、潘二妃到村莊查看桑園時,為救落水的孩子被激流沖走。這壹年,張妃22歲,潘妃23歲。在每年桑葚成熟後,當地群眾就自發帶著新鮮的桑葚祭奠張、潘二妃。後來此地就叫張潘村。
張潘鎮 歷史 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商業繁榮。明清時期,南寨大街兩旁店鋪林立。壹條運糧河橫穿張潘鎮,把鎮子分為了南寨和北寨。據鎮上的老人介紹,張潘人王恒在南寨大街南段路西建起臨街房和住宅。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沿街建築建設基本完成。此外,街上還建有廟宇和高大的牌坊。保存至今的古宅,王家宅院,別具特色。
張潘王家宅院,是壹座由大門、倒座、東廂房和主房合圍而成的四合院落,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整個院落座北朝南,東面跨院為花園,全部建築均為硬山式,灰瓦蓋頂。正房為前檐廊,檐下有精美的木雕彩繪,廊下通體木格柵門,正房明間懸掛壹方清嘉慶十六年的紅地金字“仰給仁人”匾額。大門、影壁、及主房多處磚雕制作精美,花園入口是壹座三滴水樣式月亮門,門眉上飾 “紫氣東來” 磚雕。
古村記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