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的西雙版納美食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的西雙版納美食

蒸青苔蛋,以青苔和雞蛋為主要原料加工烹制。

青苔,是長在江河中卵石上的綠色藻類植物,於每年春天到江河中采集,剔去雜質,淘洗幹凈,鮮用或擺成薄片曬幹備用。

蒸青苔蛋 用青苔幹片在炭火上翻烘至脆時.揉成碎末裝入碗內,再將雞蛋打人碗內,與青苔末調勻,加入適量豬油、食鹽、味精、蔥花和壹個香茅草結成的疙瘩,置入木甑內蒸熟即供食用。

蒸青苔蛋,色澤黃中夾翠,泡松細膩,水鮮氣味較濃,清香爽口。青苔長於江河之內,經流水自然沖洗,屬天然綠色食品,營養價值較高。 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都與大小河流為鄰,無河不成居。無論男女,都喜歡抓魚、吃魚,無魚不成席。據說小夥子如果不會捕魚,姑娘們就看不起。這可能是笑談,但傣族對魚的喜好程度,由此可見壹斑。為了保護好魚類資源,傣族傳統上就有以自然村為單位,對***有河流進行分段管理的制度,不允許毒魚,更不允許炸魚、電魚,保證了魚類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傣族不但善抓魚,做魚的功夫也很獨到。先講破魚。最特別的就是從魚的背脊上破開,魚本身就滑不溜手,砍輕了,破不開,砍重了,又怕滑到手上,真是需要有點功夫。再說佐料。油、鹽、蔥、姜、蒜和辣椒面自然要有,還要有香茅草、檳榔青、野芫荽、鹽巴果、小米辣,依做法的不同,配以不同的佐料。三是做法。煎、炸、蒸、煮、燒、烤、腌、熏齊全,尤以包燒魚和竹筒燒魚、烤魚、酸魚、魚剁生、“臭”魚的做法和味道最有特點。四是工夫,剁要剁細,紮要紮緊,烤要勤翻,慢工出細活。

燒魚、烤魚和魚剁生是傣族先民野外生活經驗的總結,很有野趣,最適合在河灘上的野炊。包燒魚要香。把泥鰍、紅尾巴魚、蝦和小白魚與鹽、蔥、姜、辣椒、野芫荽和鹽巴果拌攏,如果就近有水蕨菜,也可以加進去,用芭蕉葉壹撮的包起來,再包上壹層芭蕉葉,在兩層芭蕉葉間加點水,紮好口子,放到文火上燒熟後,壹經打開,魚香混合著佐料香,香氣四溢。竹筒燒魚講鮮。砍來竹筒,削去篾青,裝上水和油、鹽,靠在火上燒,待水開後,把新鮮的禿嘴魚放進去,再抓上壹把酸藤子或野薺菜,不但湯色漂亮,竹子和野菜的清新,使魚的味道更加鮮美。烤小魚比較簡單,直接用長竹簽從魚口穿進去,倒插在火旁烤熟。這樣烤出來的魚,鮮裏透香。烤大魚相對復雜,先把魚從背脊上破開,裝上鹽、蔥、姜、野芫荽、香茅草和辣椒,魚頭魚尾相疊,把佐料包在中間,用篾子紮緊,再用兩根竹片把魚夾起來,放在文火上慢慢烤熟。這樣烤出來的魚,香中含鮮。魚“剁生”可以理解為鮮魚醬。大魚要去皮去骨,小魚要用竹片夾著烘壹下,剁細;小米辣燒熟,剁細;檳榔青燒熟,沖上涼開水,加鹽,再把剁細的魚肉和辣椒拌進去,魚“剁生”就做成了。用魚腥草、刺五加、薄荷、水香菜等野菜蘸魚“剁生”,別有壹番風味。

酸魚和“臭”魚,都要有十幾、二十天和二三天的過程。酸魚在農貿市場有賣,買回來撕碎,拌上蒜泥、辣椒面,就可以吃了,回味無窮。“臭”魚不是常有,全靠碰運氣,比臭豆腐香多了,還有壹種難忘的鮮。 喃泌的作用是增加主菜的味道,特別是吃生菜的時候,這樣的作用非常明顯,如果沒有可以提供蘸食生菜的喃泌,生菜就張口難咽,沒滋沒味。傣族愛吃愛做的喃泌有以下幾種:

1、喃泌帕(傣語:蔬菜制作的喃泌)做法是將青菜苔或屬後熬成泥,加入適量的水和鹽巴調成墨綠色的糊狀後晾幹,待酸後即成,混合了蔬菜與辣椒的味道,最適宜添加到米線和米幹中作調料

2、喃泌糯(傣語:筍子制作的喃泌)做法是把腌酸的竹筍舂成泥,加入適量的鹽巴和小米辣調成泥即成,味道酸辣渾然壹體,最適合蘸食生京白菜和苦竹筍

3、喃泌布(傣語:螃蟹制作的喃泌)做法是將螃蟹燒至金黃色後舂細,加入適量的溫水和香

4、喃泌巴(傣語:魚類制作的喃泌)做法與喃泌布同(略),味道鮮美,回味甜冽,可以蘸食所有的生菜

5、喃泌可送(傣語:西紅柿制作的喃泌)做法是把西紅柿放置火炭中燒至皮糊發黑,冷卻後去皮,搗成稠液,加入香辛植物和小米辣即成,味道酸辣適度,幽香撲鼻,最適宜蘸食苦筍,喃泌撲過(傣語:嘎哩羅制作的喃泌)做法是將嘎哩羅果實在火炭中烤至皮糊,冷卻後去皮,舂出嘎哩羅果液,兌少許溫水後,加入香辛植物和小米辣即成,香味馥郁,最適宜蘸食滾水燙屬的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