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
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但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采的舞蹈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
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並散居於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傣族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於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谷倉”的美稱;德宏地區“芒市谷子,遮放米”譽滿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區都是我省產糧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傣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前壹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唐以來史籍稱傣族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傣族為 “茫蠻”或“白衣”;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
自元至明,“金齒”繼續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
但以上都是他稱,傣族自稱,則壹直是“傣”。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種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壹些差別。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種文字,現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這兩種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 由於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
在傣族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關帝、觀音的,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節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跳擺。
傣歷新年俗稱 “潑水節”,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歷四月),節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
關門節和開門節,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
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夥,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後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歷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後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
這種跳擺活動現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 “做大擺”,白天誦經,晚上有歌舞演出,現在也不進行了。
在多民族雜居區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過春節、趕花街等活動;有的地方有祭龍樹和祭祖活動,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傣族是壹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
“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
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
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壹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壹些舞蹈節目。
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擡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壹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铓、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壹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壹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擡,好好擡,翅膀好好擡”);也可邊。
2. 寫壹篇傣族的作文潑水節的由來與傳說 潑水節是傣族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陽歷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語叫做“楞賀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實際上潑水節就是傣歷的元旦,因為傣文歷法,新的壹年是從六月開始計算的。 可是潑水節由來的傳說卻有兩種。:很早以前,壹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壹天夜裏,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壹根紅頭發,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壹團火球,滾到哪裏,邪火就蔓延到哪裏。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壹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於麗江華坪地區的傣家潑水節的故事卻獨具特色。這裏的傣族人是中國乃至亞洲緯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壹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壹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裏挑來壹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壹天壹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壹頭撲到江中,變成壹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壹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之壹天,每家房屋清掃壹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裏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裏食用。
3. 關於傣族的作文中國的傣族是壹只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人口近百萬。
主要散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 潑水節是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慶。
每年陰歷四月舉行,壹般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還流傳著壹個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壹個惡魔,他作惡多端,人們恨透了他,可什麽辦法都對付不了惡魔。
後來,七位姑娘發現了惡魔的致命弱點,只有惡魔的頭發才可置於死地。壹天夜裏,姑娘們勇敢的殺害了惡魔。
但惡魔的頭壹著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時,姑娘們立即輪流抱起頭顱。
每年換壹次,當換人時。人們都給抱頭顱的姑娘潑水,沖去身上的血汙和疲倦。
後來就形成了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潑水節。 在“麥日”也就是節日的第壹天。
人們壹清早就要采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但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洗浴”完畢,集體性的潑水便開始了。
壹群男女青年帶著清水,湧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壹身,幸福終身”壹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綻放。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為精彩的節目之壹,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江上停泊著各色各樣的龍舟,船上坐者數十名強壯的選手,號令壹響,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往前飛去。到處都是鑼聲.鼓聲.號子聲.喝彩聲,節日的氣氛在這裏達到了 *** 。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另壹項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壹種自制的煙火,將竹竿底部添以火藥和其他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在空中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族,光彩奪目,甚是美妙。潑水節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壹個快樂而幸福的節日。
4. 描寫傣族的民風民俗的作文 片段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壹系列佛家聖物。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壹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幹,。
5. 介紹傣族的作文傣族風俗概覽
傣族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壹,大多聚居於我國雲南省邊境。根據統計,傣族人口為1,025,128。傣族有著自己的歷史和風俗,本文將大體介紹四個關於傣族風俗的內容:飲食、宗教信仰、節日和禁忌。
1. 飲食
與大多數亞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飲食以谷類為主。不同地區的傣族主食谷類稍有不同。根據仲富蘭在《傣族風俗介紹》壹文中所記載,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雙版納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類主要為豬肉、牛肉和雞鴨,很少是羊肉。(仲富蘭 3)苦筍、苦瓜是傣族的常見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蟲,蟬、竹蟲、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蘭 3)
2. 宗教信仰
傣族是壹個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與漢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沒有菩薩信仰,也沒有燒戒疤的陋俗。與其他小乘佛教地區壹樣,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彌戒,在寺廟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後他們可以選擇還俗成家或留寺繼續修行成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出家者將被視為未成年或沒有教養。
3. 節日
傣族節日大多為佛教節日,其中最著名者為潑水節。在《傣族潑水節的起源和來歷傳說》壹文當中,作者指出潑水節起源於印度婆羅門教的儀式,後被佛教吸收,成為浴佛節。潑水節也是傣族文化中壹年的開始。(1)潑水節壹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中旬。
4. 禁忌
傣族人禁忌有,但不僅限於:
在屋內穿鞋走路;跨越火塘;撫摸小和尚的光頭;晾衣時將褲子掛在高於上衣處,etc.
6. 關於傣族的作文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壹般持續3至7天.第壹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壹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壹邊翩翩起舞,壹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縣.人口102.5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後又相繼成立了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年6月16日)、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16日)、雲南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2日)、雲南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壹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 傣族龍舟比賽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壹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傣醫和蒙、藏、維壹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藥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7. 描寫孔雀舞的片段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壹種民間舞蹈.傣族的許多村寨都有長於跳孔雀舞的人.由於代代相傳及民間藝人精心創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孔雀舞的內容,多為表現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曬翅、展翅、抖翅、亮翅、點水、蹬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感情內在含蓄,舞蹈語匯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動作也較多,同壹個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除摹擬孔雀生活的各種動作外,也表現神話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現壹只孔雀在森林裏被惡魔或國王搶走,另壹只飛跑找尋的情景,西雙版納州的孔雀舞則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召樹屯與楠木諾娜》中王子與孔雀公主再次相會的情節.表現神話故事的舞蹈中,還有金鹿、猴子、大象、獵人等出場.由於氣候及自然條件關系,傣族地區孔雀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飼養孔雀的習慣.傣族人民認為孔雀美麗、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對它懷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眾常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並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很多誒.給妳網址妳自己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