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水陸交通相連,地理條件優越,內河外海相通,匯集了高等級航道、貨運鐵路、城軌、高鐵以及高速公路等現代交通方式,且城區公路網基本完善,鄉鎮公路較為完備,高等級公路初步成網,是珠三角通往粵西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佛開高速、中江高速、廣東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江肇高速和新臺高速貫通境內,水翼船及豪華汽車直達港澳,廣珠城軌讓新會半小時直通佛山、中山,壹小時直通廣州、珠海。另外,廣珠鐵路和規劃的多條軌道交通、高速路橫跨境內,交通方便快捷。
2012年年末境內通車公路1245公裏。其中壹級公路211.5公裏,高速公路57公裏。公路密度89.8公裏/百平方公裏。
2014年末實有公路裏程1494.6公裏,公路密度107.8公裏/百平方公裏。貨運量2431萬噸,增長5.6%。貨物周轉量167867萬噸公裏,增長13.19%。客運量1750萬人,增長5.11%。港口吞吐量2780萬噸,增長9.02%。 新會的所有的長途客車均由新會汽車總站發出。班線覆蓋了湘、桂、閩、贛、豫、瓊、雲等多個省及廣東省內各主要城市,主要營運線路實現長短結合的網絡化戰略布局,基本實現了交通部提出的長途班車直達化,短途班車普及化的要求。
新會汽車總站新站占地面積10.27萬平方米,停車場面積4萬平方米,站前廣場站點面積2.5萬平方米,客運大樓建築基底面積約7430平方米,建築面積1.76萬平方米,在客運大樓左側設有公交車站,發車卡位18個,公交站廣場占地面積7320平方米;客運大樓右側旅客公用停車場,面積7320平方米於2009年1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 據統計,總站平均日發班次240班車,日客流量 約2600人次。 新會有史以來的第壹條鐵路為新寧鐵路,由旅美華僑陳宜禧於1904年集資建造,1909年通車,從臺山鬥山鎮通往新會江門鎮,在新會境內經過江門,會城,大澤,司前及牛灣,於1939年被國民政府下令拆毀。
截止至2014年底,通過新會的有廣珠城際鐵路(亦稱廣珠城軌)和廣珠鐵路(貨運)。廣珠城軌在新會境內設新會站,是廣珠城軌三個始發終到站之壹。乘坐和諧號動車由廣州南站到新會站最快僅需55分鐘,而新會站到廣州南站最快僅需55分鐘。新會站距離新會汽車總站約1公裏,乘客可通過310,311,321路公交車在新會城軌站和新會汽車總站穿梭並進行換乘。 廣珠鐵路設新會南站方便貨物運輸。
新會站因為存車、調車的需要,是新會支線最大車站。本站采用島式站臺四股道設計,整體建築包括主站房、無柱雨棚、高架月臺、停車場等,站房建築面積約6023平方米,車站月臺面積10784.6平方米,全個車站建築總高度為25.8米,鋼造無柱雨棚覆蓋面積為23936.5平方米。 新會港港國際貨運碼頭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江門市新會區,位於西江支流與潭江下遊交匯的黃金水道銀洲湖,是江海聯運型港口。新會港交通十分方便,陸路東靠S270金門公路、西連S271省道南門公路,南接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北通佛開高速公路;水路通過潭江、西江兩大水系分別與珠江三角洲西部和西江流域相連,沿潭江而上可抵臺山、開平、恩平等市與粵西地區銜接,經勞龍虎水道或虎跳門水道溯西江而上,直通往肇慶、廣西梧州、貴港等地,航道深入內陸,水上轉駁便捷,陸上集疏條件具備。經崖門口出海航道,可通往沿海各港和世界各地,距香港98海裏,距澳門47海裏,是珠江水系最優良的出海航道之壹,其中65平方公裏水域是國家對外開放水域。截止至2014年底,新會港區有經營性泊位97個,其中10000噸級1個,5000噸級9個,3個萬噸級泊位即將建成。 新會港有兩大港區,天馬港區於2001年12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對外國籍船舶擴大開放,並定位為專門從事港澳及國際外貿貨物的裝卸、運輸和倉儲等業務的港區。西河口港區是國家二類口岸,專門從事國內沿海及內河散雜貨和內貿集裝箱運輸。
崖門漁港始建於1983年,1995年擴建,建成水域面積17.3萬平方米,漁業碼頭岸線710米,防波堤625米,可抵禦10級以下臺風的侵襲,是新會唯壹壹個可供海洋捕撈漁船補給和避風的漁港。2015年7月,升級改造後的崖門漁港已成為國家壹級漁港,可抵禦12級以下臺風,並可停泊600艘大中型漁船。崖門漁港擁有東防波堤380米,北攔砂防波堤263.2米,港池疏浚28.18萬立方米,港區道路4500平方米(其中新建3730平方米,舊路翻新770平方米),綜合執法辦證中心653.8平方米,燈塔3座,漁港標誌壹座,供電路燈壹項,消防供水壹項,及通訊監控壹項。 江門新會崖門大橋:位於廣東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鬥門雷珠至新會古鬥段上,起於新會古井鎮金門立交引道,跨越崖門水道至新會市崖門鎮。崖門大橋位於崖門入海口,是跨越崖門水道的特大型雙塔單索面斜拉橋,是國內此類橋梁中主跨最大的橋梁,在亞洲排名第二。 路橋總長約長1696m。崖門大橋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車速120km/h;通航凈高48m;橋面處設計基準風速53.8m/s;主墩防撞標準按10000t級船舶考慮。
大鰲特大橋:全長1638.24米,聯通睦洲鎮和大鰲鎮,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壹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為100公裏/小時,路基寬25.5米。大橋於2009年12月開始動工建設,工程總投資約2.79億元,路線總長2.175公裏,於2015年1月23日正式通車,結束了大鰲作為沒有橋梁通過的孤島的歷史。
睦洲大橋:睦洲大橋是跨越睦洲水道的壹座大型橋梁,橋長702.36米,寬25米,總投資約6612萬元,是新中壹級公路新建工程的重要部分。睦洲大橋起點位於三江九子沙,終點位於睦洲平交,項目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壹級公路技術標準,設計行車時速為100公裏/小時。大橋的建成有效緩解了睦洲與三江兩鎮之間壹直以來僅靠三牙大橋連接的交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