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倉景區全稱白鹿原·白鹿倉文化旅遊景區,是繼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之後又壹個集旅遊觀光、美食娛樂、文化演藝、民俗風情和現代生態農業體驗為壹體的全景式民俗文化旅遊景區,4月22日正式開業,占地2100畝,位於西安市灞橋區白鹿原上的狄寨北路。
這幾天,85集電視連續劇《白鹿原》正在江蘇衛視熱播,豆瓣評分9.2 。白鹿倉景區雖開業不到壹個月,17日又是個星期三,也不是周末,氣溫高達31度,艷陽高照,但來的遊客卻不少,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冒著高溫轉了壹圈,個人感覺和自己這幾年去過的,陜西陸陸續續建成的幾個民俗美食景區,比如禮泉袁家村、涇陽茯茶小鎮、富平何仙坊、蒲城重泉古鎮相差不多,都是打民俗文化旅遊、品嘗各地美食的牌,只不過多了些文化優勢,那就是4月29日剛剛去世的陳忠實老先生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和電影版電視連續劇版《白鹿原》的相繼播出,也比以上幾個景區規模、面積更大,內容更豐富。相信隨著這段時間電視連續劇版《白鹿原》的熱播,遊客會有增無減。
我最喜歡的還是民國街,在壹條不長的街道上,匯集了民國時期風格的許多建築:火車站、歌舞廳、戲院、富貴人家的公館、雜貨鋪、百貨店、飯館等等。最有特點的是街上響著手搖鈴,緩緩駛過來的有軌電車,車身上寫著坐進去體驗壹次10元。走在街道上,讓遊客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民國時代。
? 走進壹家專賣繡花鞋和刺繡掛件的鋪子,鋪面不大,顧客卻不少,顯著有些擁擠。實木制作的貨架上擺著壹雙雙制作精美、顏色各異的繡花鞋,在暖色燈光的照射下,煞是好看。頭頂上掛著壹排排造型各異的刺繡掛件,有花朵、娃娃頭、也有動物造型的,品種繁多。下面墜著的銅鈴鐺在燈光下泛著金黃色的光澤。
氣溫高,太陽曬,我感到又餓又渴,轉到了美食街,想找個攤位吃點東西。街面上和店鋪裏的桌子上坐著許多吃飯的遊客。望著街道兩旁和頭頂上掛著的各種招牌,自己左顧右盼,壹時也不知道該吃啥東西好。壹陣音樂聲和歌聲在前面響起,吸引了我的註意力。走到跟前壹看,原來是壹個茶館,旁邊有壹個叫禮樂樓的戲樓,戲樓下的太陽傘下,許多遊客坐在竹椅上喝茶。壹位身高有壹米八幾,看樣子有50多歲的老哥在唱著壹首民歌。他拿著無線話筒穿行在每個桌子中間,邊走邊唱,身穿壹件黑T恤衫,頭戴壹頂黑色棒球帽,帽子兩邊露著些許短短的白發。壹曲唱完,老哥上到戲樓中間,說道:“下面,壹首滿文軍的《懂妳》獻給大家,哪位朋友想唱的話和我壹起唱。”隨即,我非常熟悉的伴奏旋律響起,在前奏中老哥又來到臺下,邀請了幾位遊客唱歌,但都被笑著拒絕了,所以他壹個人唱了起來。音響效果不錯,老哥的聲音也不錯,就是中間老唱錯歌詞,對於經常唱《懂妳》的我來說,忍不住想笑,心頭壹緊,生出了想上去壹起唱的沖動,和老哥對飆壹下,可轉念壹想,壹看到唱歌都忘了自己是幹啥來的,又餓又渴,嗓子發幹,還想上去唱歌,算了吧,還是繼續找吃的吧。
繼續往前走,來到壹個賣關中面皮和驢肉火燒的攤位前。看著吃飯的遊客只坐了幾個,還有好幾個空位,心想天這麽熱,吃壹碗又酸又辣的面皮也不錯,就坐了下來。壹位女老板迎上前,我問:
“面皮跟驢肉火燒多錢?”
“都是10塊錢。”
“那給我來壹碗面皮跟壹個驢肉火燒。”
“好的,馬上。”
坐了不壹會,面皮和驢肉火燒端了上來,咬了壹口驢肉火燒,味道還不錯,就是有些燙嘴,又放下,吃了幾口面皮,感覺味道還沒有我們大荔縣城西庫道步行街的面皮好吃,算了,餓了,湊合著吃吧。
正吃著呢,女老板手拿壹個手持掃碼機來到跟前。
“我們景區規定每個攤位不能收現金,誰收現金重罰,只能掃碼。”
“微信還是支付寶?”
“都可以。”
“我的手正占著呢,還沾了油,吃完了再掃碼,行嗎?”
“本來應該先掃碼的。”
“那剛才沒吃以前妳又沒說。”
“好吧。”
女老板又去招呼別的顧客。
很快就吃完了,正準備招呼老板掃碼結賬,旁邊桌子上來了三個看樣子70多歲的老人,壹個老頭,兩個老太太,要了三碗面皮,女老板對三個老人說:
“三碗面皮30塊錢,只能掃手機碼,不能收現金。”
“那我們手機上沒那玩意,咋辦呀?”
壹個手裏拿30塊錢的老太太說。
女老板對著我說:
“妳吃了20塊,我掃妳50塊,讓老太太把30塊給妳,咋樣?”
“行麽。”
我說完掏出手機,打開支付寶,女老板掃了壹下付款碼,掃碼機吱吱地打出了50元的小票,老太太把30塊錢遞給了我。
起身拿著隨身帶的東西,來到不遠處壹個僻靜陰涼的地方,點了根煙抽起來,拿出手機,把吃飯前拍的照片發到朋友圈,煙抽完了,感覺口渴的厲害,又來到前面壹個賣飲料的攤位前,要了壹瓶冰鎮的農夫山泉,老板說4塊錢,拿著手機正要掃碼,老板指著旁邊壹位30多歲的男遊客說:
“他買兩瓶綠茶,壹瓶農夫山泉,***14塊錢,我掃妳18塊,他把14塊給妳。”
我對男遊客說:“行啊,妳微信和支付寶都沒錢了嗎?”
“是啊,都沒有錢。”
“好吧,妳給我15塊,我給妳1塊。”
男遊客掏出錢,發現只有壹張5元的和幾張100元。
“哎呀,我還沒有壹張10元的。”
“妳的100元我也換不開。”
男遊客有些急了。
“算了算了,兩瓶綠茶我不買了,我只買壹瓶農夫山泉,我給妳5塊,妳給我壹塊吧。”
“好吧。”
老板在我支付寶上掃了8塊錢,我和男遊客各拿壹瓶農夫山泉走人。
喝著冰涼的農夫山泉,我邊走邊想,這個男遊客也不過30多歲,不像那三個70多歲的老人,他的微信和支付寶上沒有十幾塊錢余額嗎?各自捆綁的銀行卡上也沒錢?況且支付寶上還有個螞蟻花唄,可以現在消費,下個月還呀!難道他也是不懂這些嗎?
唉!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也許再過幾年,出門旅行都需要手機支付,完全可以不用隨身帶現金,到那時,再不懂這些移動支付方式,真的是要被這個時代淘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