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彜族人民過火把節的日子。下面我為妳整理了白族火把節作文,希望能幫到妳!
白族火把節作文(1)南方許多民族有壹個***同的節日——火把節。火把節通常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其中以彜族、白族和納西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
火把節源於壹個傳說,傳說古時天神嫉恨人們的美好生活,派火官下凡燒毀人間,善良的火官違背神旨,吩咐人們在門口點火舉起火把瞞過天神,後來被天神識破,處死了火官,人們為了紀念火官便在每年六月二十日那天點燃火把紀念火官,這個習俗流傳下來就變成了火把節。
在火把節那天,小孩子白天劈火把,姑娘上山挖金鳳花根搗碎,塗在手上染成紅指甲,還會舉行劃船比賽。晚上,村村寨寨豎起壹個高幾丈的大火把,像壹條巨龍直達天空。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圍,像壹個巨大的太陽周圍圍繞著無數的紅星,以示團結齊心。人們穿著盛裝,在大火把周圍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火把節來臨時,男女老少都會參加活動。男子摔跤、賽馬、鬥牛、鬥羊、爬桿等以示強壯。婦女主要是唱歌跳舞,向小夥敬酒以示優雅。也是男女選擇情侶的節日。
人們在火把下談情說愛,向往美好生活。火把節展現了少數民族群眾對火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白族火把節作文(2)在雲南,許多民族都過火把節,而各自過法不同。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語稱為“夫汪舞”,意為“六月狂歡”。無論城市鄉村、山區壩區皆普天同慶。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隆重的節日。除了村寨豎大火把的集體活動,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佳肴美食、各種節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團聚。節前,遍街賣的是火把節的標誌物——用竹篾彩紙糊紮的小升鬥、小火把、紙火香袋以及專供婦女用來染紅指甲的鳳仙花根等等,節日氣氛非常濃郁。
節日當天,人們停止壹切生產勞作,男女老少都著節日盛裝,紛紛匯集到豎大火把的地點,或村中廣場,或本主廟、古戲臺前,大青樹下,在熱鬧的嗩吶鼓樂聲中,人們忙著紮制大火把,老爺爺們演奏洞經古樂,老奶奶們齊聲念誦經文。當家婦女便要帶著孩子備上鹽、米、酒、茶到田間焚香祝禱,祝願五谷豐登。
每個村寨或片區都要***豎壹株大火把,砍好壹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樹,通體用柴禾或竹子捆紮,插滿五顏六色的`小三角旗、紅香,再掛上梨串、蘋果、海棠等,稱之為“火把果”。頂端還要飾以火把節的大型標誌物——“連升三級”的“升鬥”,上書“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升鬥”頂端彩旗飄飄,拱托著壹支振翅欲飛的白鶴。豎火把之前,先由老人們以“三牲九禮”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禮。火把豎好後,暮色降臨時,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嗩吶鼓樂隊的護送下從本主廟取來火種將火把點燃。 當熊熊烈焰升起之時,男女老少便載歌載舞繞著火把樹轉,孩子們爭搶著燒落下來的火把果,意為迎祥納福,青少年們個個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斷撲灑松香,飛出團團烈焰,互相追逐噴灑以示祝福,然後高舉火把巡遊田間。村裏村外,人聲鼎沸,火光璀燦,古人曾有詩贊雲:“萬朵蓮花開海市,壹天星鬥落人間”。
關於火把節的緣由,白族人認為主要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傳說壹千三百多年前,南詔王皮羅閣為吞並洱海地區的其他五詔(小王國),設計以祭祖為名火燒松明樓,燒死五詔詔主。其中鄧賧詔主夫人柏潔遠見卓識,事先已預計不測,事後又忠貞不屈,為刨丈夫屍骨,十指皆刨出鮮血。故火把節時白族青年婦女都要染紅指甲以示紀念。有的地區,火把節當天小夥子們還要舉行跑馬活動,海東壹帶還舉行賽船,都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頑強的抗爭精神。
按民俗學的觀點,則認為火把節是壹種農事節日。白族自古為稻作民族,火把節乃稻谷抽穗時的慶祝活動。以火炬燒滅害蟲,祝禱豐收。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誌》中記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此外,白族火把節也包含著壹些生育觀念。如火把樹要由當年生男孩的年輕父親提供,豎火把的坑要由當年生女孩的父親挖掘,大火把上掛滿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這壹切都表明白族火把節是壹個源於白族先民生產和生育觀念的古老節日。
白族火把節作文(3)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壹,壹年中各種節日不斷,數量之多,不亞於中西節並重的香港。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等。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歷三目十日至二十壹日在大理古城舉行。從佛教講經廟會演變而來,已 有1000多年歷史,屆時除商貿盛會外還伴有賽馬和歌舞等活動,每年參加者數以十萬計。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贊道:“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人口壹百五十九萬人。善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白族服飾非常好看,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頭飾也很有特色,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冠左邊有壹縷穗,代表“雪”,他的長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齡)。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稱男士為“阿鵬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來代表對客人的尊敬、熱情。三道茶是白族待客禮節。白族人常以“三道茶”款待親朋。壹道茶以土罐烘烤的綠茶泡制而成,味香苦;二道茶以紅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沖開水泡制而成,味甜香;三道茶是蜂蜜泡開水,味醇甜。因開始喝的是苦茶,喝了二三道茶後,嘴裏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故有“‘三道茶’乃壹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
有壹次,我和爸爸媽媽壹起到雲南大理去玩,導遊帶我們到壹家茶館品茶。到了大廳,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壹位白族阿姨看見了我們,就請我們坐下,等候茶。壹會兒,茶泡好了,他們請我們先品嘗第壹道茶,我以為很好喝,就拿了壹杯,咕嚕咕嚕喝了下去,“好苦啊!”我大叫起來,壹位白族阿姨見我大叫,就說:“這三道茶壹苦二甜三也苦。”我聽了對爸爸說:“爸爸,我們走吧,這三道茶很苦,我喝不下去。”爸爸笑著說:“傻孩子,這三道是補血的。”我壹聽,很驚訝:苦茶也能補血,真是太棒了。我叫阿姨給我把三道茶都倒上,咕嚕咕嚕地喝了下去,爸爸問我:“感覺怎麽樣?”“好極了!”我高興地叫起來。我就這樣反復品嘗這“三道茶”。感覺真是好極了!
白族的習俗是“三道茶”,妳有空,也去那裏 嘗嘗吧。
白族火把節作文(4)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的男女老少聚集壹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 ,全村同豎壹根高約壹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壹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鬥,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鬥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從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鬥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 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後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裏祭祀。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後,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堅得精致美觀。
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壹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壹個接壹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點燃的小火把逐人上傳,然後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鬥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淩空飛下的升鬥。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灑、茶款待簇擁人。下壹年度大火把上的升鬥即由搶得升鬥的人備辦。火把節的高潮的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壹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裏抓出壹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壹把,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響聲,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壹把“。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的尾聲的跳火把。午夜前後,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壹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壹個接壹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
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