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人間有味是清歡—細數東坡美食

人間有味是清歡—細數東坡美食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調任汝州的蘇軾轉成拐了個小彎,到泗州(今安徽泗縣)看望友人劉叔倩,兩人壹起遊覽了南山。爬山的那天清晨,天空有些陰沈,料峭的西北風卷著雨絲在天地間飄飛,兩人不由得擔心起接下來的旅程。但闊別已久,兩位老朋友咬咬牙還是決定壹起走走,好在不久雲開霧散,溫暖的陽光穿透薄霧灑在了冬季枯水期的河灘上,反射出粼粼的波光。登上南山遠眺,清澈的洛水匯入有些許渾濁的淮河,漸漸向東遠去。兩位老友對坐在亭中,欣賞著遼闊平原的風景和初現春光的山色,任漸暖的微風吹拂,擺出幾小碟新采的野菜,燒水煮茶,把盞笑談。此刻詩人的心中是溫暖而快樂的,即使依然是在貶謫的路上、依然前途渺茫,但這幾碟小菜的味道竟然比黃州豬肉好像還勝幾分,可以說是人間至味了。

詞中所說的“蓼茸”,指的是蓼菜的嫩芽。蓼屬植物通常都稱為蓼,主要分布於溫帶,在我國南方是壹種常見的野草。蓼很早就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淮南子 泰族訓》有雲:“蓼菜成行,甂甌有堤,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形容壹個人過分精明,全無大局,只能做做小事。蓼的種類很多,古代用來食用的,多指水蓼,常生於溪邊或潮濕之地,因蓼菜味道辛辣,古代多用於調味。《本草綱目》記載:"蓼葉,辛,溫,無毒。"其實在古代水蓼最重要的還是藥用價值,有利濕消滯,殺蟲止癢的功用,還可以用於治療菌痢,腸炎,風濕痛等病癥。

水蓼:蓼科,蓼屬壹年生草本植物,高20~80厘米。莖紅紫色,多分枝,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具辛辣味。在老家,這種植物被成為“辣蓼子”,小時候家裏養豬,種的菜不夠餵豬,就割壹些水蓼摻進去,但不能多放,而且需要煮熟,因為刺激性太大。蓼的吃法也比較簡單,主要有兩種:壹是作為調味料與其他菜肴同煮,以獲得辛辣味。《禮記》中記載:“烹雞、豚、魚、鱉,皆食蓼於其腹中,而和羮燴亦須切蓼也。”可見蓼在當時作為辛味調料的重要性。另外就是蘇東坡式返璞歸真的吃法,采新鮮的水蓼嫩芽,用開水焯燙之後涼拌食用。古代元日要吃“五辛盤”,《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我們的東坡居士,應該吃的就是類似五辛盤之類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