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提拉本人各方面的記載,西方史書上有過多少有些貶損,但仍不失生動具體的描寫。阿提拉年青時作戰勇猛,登基之後則更主要地是依靠他的頭腦,而不是他武功,完成了對北方的征服。他具有勃勃野心和高超的政治外交手腕,而且為人狡猾、殘忍。作為匈奴王的阿提拉,他的步態和舉止都顯示出了壹種其力量可傲居全人類之上的自負。據傳說,他曾自稱擁有戰神之劍,所以當部下晉見時,如若正面直視他則必須同時後退,否則會燒壞自己的眼睛。他有壹個兇猛刈?壑櫚南骯擼?孟笏?鐘諦郎褪芩?諾娜說目誌濉0⑻嶗?諫?釕銑縞屑蚱櫻?春苣莧萑灘肯碌納莩蕖K?某濟穸運?渚次罰?謁?獬鮁膊櫚氖焙潁?布?剿?叵蚱浠逗簦?允痙?櫻喚?齬?畋賾謝?怯?停?暄緇嶧褂兇ㄎ?仔吹腦薷琛K?踔粱褂新蘼砣嗽?偷乃餃嗣厥欏0⑻嶗?某は嗨坪趿釗瞬桓夜?>菁竊兀?聿陌?鄭?綰蕓恚?檀值牟弊由銑ぷ乓桓鏊洞笪夼蟮耐仿?寫鐘駁暮詵⒑拖∈璧暮?耄?親穎餛劍?凰?諮劬θ窶?躔骸>」苷庵置櫳此坪跤行┎惶?Ь矗?幸壞愫廖摶晌剩?飪隙ㄊ且桓齠?餃說男蝸蟆U饉得骶俁嗄甑奈髑ê螅?倥?瞬⒚揮斜黃淥?褡寤煆?檬?チ嗽?吹奶逯侍卣鰲?
我們對於阿提拉時代的匈奴人的社會生活所知不多,但仍然能從壹些傳說中窺見鱗爪。曾有壹個東羅馬官員及其隨從出使匈奴帝國,他們有幸見到了阿提拉和其他匈奴將領,甚至參加了阿提拉舉行的盛宴。從他關於這段經歷的羅裏羅嗦的記載 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壹些民俗、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情況。
這些羅馬官員在途中曾遭遇暴雨和洪水,幸得附近村落匈奴人的康慨相助方能逃生。匈奴人將他們迎進村裏烤火取暖,侍以美食,安排他們休息。不僅如此,作為表示他們的善意的壹部分,匈奴人還送來好看的姑娘陪伴客人休息。由此可見,匈奴人作為壹個在當時文化上較為落後的民族,野蠻的習俗與古樸、善良的民風是並存的。在衣、食、住等物質生活方面,匈奴人壹般來說是富足的。他們有鮮食美酒,有好看的發式;貴族衣飾華麗,甚至有巨大的浴室。但他們只有村落,而沒有城市。阿提拉的宮殿不過是壹個木結構的建築,四周圍以木樁,頂端飾有尖塔。
由於多年征戰所涉及的地域極其廣闊,匈奴人的部落裏人種成份很復雜,匈奴語、哥特語和拉丁語,或者是這些語言的混合,在這裏都能通行。這位東羅馬官員在阿提王宮所在地曾遇見了壹個希臘人,並與之交談。這個希臘人原是壹個俘虜, 後因作戰勇猛而獲得自由,並娶匈奴女子為妻,還成為了貴族的坐上賓。有趣的是這位希臘人對於匈奴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對比和評價。他說他喜歡在這些野蠻人中生活,在沒有戰爭時,這裏的生活是相當恬靜而富足的。反過來,羅馬倒應該對很多戰爭帶來的災難負責。羅馬人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別人的利益之上,而且在有戰事時,羅馬的將領都是些膽小鬼,根本不配領導軍隊出征。在和平時期,羅馬社會分成了許多階層,賦稅極重,養活了很多不勞而獲的人。富人諳熟法律,又有錢,總能得到法律的保護;而窮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觸犯法律,而且那沒完沒了的訴訟又要化很多錢,正義是用錢來購買的。對於這些“謬論”,那位羅馬官員的反駁也有趣且耐人深思。他說當初建立帝國的偉人和智者們為了確保帝國的秩序運轉正常, 必須把社會劃分成很多階層,大家各司其職,所以賦稅是必要的;就法律而言,訴訟的復雜是為了確保正義得到伸張。
在外交事務方面,明顯地存在著壹種不平等的關系。這位東羅馬官員來匈奴帝國的目的是為了交還幾個匈奴帝國的叛逃者,並在皇帝的授意下與阿提拉就兩國的 利益方面的問題進行磋商。在整個過程中,充滿著阿提拉對東羅馬帝國的傲慢,而東羅馬方面總是不斷許諾大量的饋贈。他們在這裏還遇見了幾位來自西羅馬的使者。 這些西羅馬人帶來了他們的皇帝對於阿提拉的乞求,希望阿提拉放過壹位羅馬銀器商人,這位商人是壹個匈奴人的俘虜的債權人,有大量的黃金在他的手中。阿提拉先把那俘虜釘死在十字架上,後得知他有黃金在那個銀器商手裏,就要求西羅馬皇帝把人和贓物都交出來。皇帝請求放過這個商人,並答應交納同等數量的黃金。阿提拉對此根本不予理會。
阿提拉是匈奴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他不僅建立了最強大的匈奴帝國,而且依靠自己的頭腦以及帝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西歐的政治舞臺中占據了壹個極其突顯的位置。在他稱王尹始(大約435年之後),阿提拉就逼迫東羅馬交納更多的錢。狄奧多修斯二世皇帝被迫按往年的貢額加倍上貢。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理由,這位新的匈奴王在447年以後,開始把眼光轉向西面,把西羅馬作為尋找新的機會的主要地區。自他登基開始十多年以後,在西羅馬帝國各種事務的角逐中,阿提拉的匈奴帝國變成了最強大的外部勢力。在他當政時期,匈奴人已經變成了壹個定居的民族,而不再是早先的牧馬人了。大匈牙利平原不可能象黑海北部的大草原那樣,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放牧馬群,因而阿提拉不得不發展步兵團來補充比過去規模小 得多的騎兵力量。實際上,在阿提拉的時代,匈奴人的軍隊在形式上已經和當時歐 洲其他蠻族相差無幾了。不同的是,他的軍事力量極為龐大,能夠實施包圍和攻城 等大型軍事行動,而其他的蠻族軍隊則望塵莫及。
公元五世紀四十年代,阿提拉對巴爾幹半島東部實施了壹系列致命的打擊。其中有壹座位於多瑙河以南壹百多英裏的尼斯查瓦河畔的城市(441-442), 被匈奴人摧毀得之徹底,以至於數年後羅馬使者前往晉見阿提拉經過此處時,仍可見岸邊白骨累累,城內屍臭熏天。此後,許高盧地區的城市都不能免遭此厄運。
匈奴人在比鄰東羅馬的多瑙河地區確立了壹個強大的地位之後,在442年被 著名的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擋在色雷斯地區。447年阿提拉又對巴爾幹實施了 壹次更大規模的入侵。他們長趨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乞降。阿提拉不僅收取了所有欠交的貢金,還得到了壹個新的價值2100鎊黃金的年貢額,同時又被贈予了多瑙河以南面積可觀的領土。這次戰役使東羅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史家言稱,匈奴人所經之地“殺戮無數,血流成河。他們搶劫教堂和修院,遍殺修士與修女......他們徹底摧毀了色雷斯,使其不可能再恢復過去的舊貌了。”阿提拉這次對東羅馬的狂勝,令他有了足夠的回旋余地去實現其突襲西 歐的計劃。
到445年時,匈奴帝國的勢力達到鼎盛,其疆域大致東起裏海,西至波羅的海和萊因河。東西羅馬均被迫向其納貢,以求免遭蹂躪。在當時,西羅馬帝國經過與各日爾曼蠻族的數十年的戰爭,邊防松弛,軍力大為減弱;而各日爾曼蠻族的勢 力卻在紛紛崛起。在這種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的角逐中,當數匈奴帝國最為強大,羅馬人與日爾曼人的各派勢力都想拉攏匈奴人以制服對方,而阿提拉則利用西方錯綜復雜的矛盾巧妙周旋,力圖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焚掠巴爾幹不過是壹個前奏,而徹底占領高盧則是他實現其野心的第壹個目標。在隨後的幾年裏,阿提拉作了充分的準備,並獲得了足夠的理由。直到451年再 次大舉發兵,阿提拉把對高盧的征服推向了最高潮,同時也為自己掘開了墓穴。
所謂高盧地區,主要包括內高盧和外高盧兩部分。前者指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區,公元前三世紀始就己處於羅馬帝國治下。後者指阿爾卑斯 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壹部分,公元前51年被愷撒大帝征服。
451年阿提拉所侵入的即是外高盧,那場決定性的戰爭發生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史稱“沙隆之戰”。這是中古歐洲史上壹場著名的戰爭,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壹。雙方投入兵員之多,傷亡之慘重,不僅在那個時代是空前的,而且堪與現代戰爭相比。這場戰爭形成了歐洲中世紀傳說的壹部分。這是壹個對性與權力的貪欲,對金錢與土地的渴求的故事,它的主要角色象任何壹個曾經活著的人物壹樣詡詡如生而且富有色彩。戰爭的勝負,不僅對於阿提拉和匈奴帝國的命運是決定性的,而且對於歐洲歷史的發展也是決定性的。在阿提拉的計劃中,完成了對高盧的征服之後,下壹個目標將是羅馬城。也就是說,他的最後目標是要把整個西羅馬帝國納入自己的版圖。然而,他的超群的才智、與生具來的傲慢,以及極度膨脹的野心結合在壹起,不僅把他在征戰西歐的生涯中帶向了命運的頂峰,同時也迫使羅馬人和日爾曼人聯合起來對他形成了強大的對抗。說到這裏,諸位也可以猜出戰爭的結果了。
促使阿提拉實施對高盧的進攻計劃的可能有三個因素。首先,是汪達爾國王蓋薩裏克挑開了沙隆之戰的序幕。大約十年前,蓋薩裏克的兒子與西哥特王西奧多裏克壹世的女兒結了婚。但在442年,西羅馬皇帝瓦倫丁三世批準了自己的女兒與蓋薩裏克的兒子的婚禮,其結果是可憐的西哥特公主被殘忍地割了鼻子耳朵後送了回來。從此以後汪達爾人與西哥特人之間就結下了深刻的仇恨。蓋薩裏克因此力主 阿提拉與其聯合進攻西面的西哥特人。然而,當阿提拉當真越過了萊茵河,而西哥 特人也加入了阿埃丘斯的聯軍來對抗匈奴人時,汪達爾人卻作壁上觀。
另兩個因素更直接地促使阿提拉下定了入侵高盧的決心。壹個因素是東羅馬的停止納貢。東羅馬皇帝迪奧多修斯二世於450年從他的馬上掉下來摔死了,他的兒子馬西安繼位。馬西安在巴爾幹建立了壹道堅固的防線來阻止蠻族的入侵,並且拒絕向阿提拉交納貢賦。被惹惱了的阿提拉決定把他的狂怒瀉向西羅馬,不僅因為西羅馬比東羅馬的軍力與邊防更弱,還因為壹個極為特殊的事件給了阿提拉充足的口實向西羅馬宣戰。
449年,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莉婭與她的宮廷侍衛的私情被發現,受到其母幹涉。那位不幸的情人被處死了,而霍諾莉婭極可能是由於有了身孕,被送到君士坦丁堡囚禁起來。此女不知是出於惡作劇還是報復心理,情急之中派人給西哥特王西奧多裏克送了壹封信,稱若能解救則將許配自身為妻。同時她也給阿提拉送了壹枚戒指和壹個口信,表達同樣的意思。西奧多裏克以此為由,壹路連下七十余城,直殺入東羅馬,大肆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被賄以重金後始退。西奧多裏克根本沒有理會婚約之事,他深知皇帝女兒不可能下嫁蠻人。再者,他也非常懼怕阿提拉,不 願意與他爭風吃醋。西哥特人走了,君士坦丁堡的恐懼陰影仍沒有消除。為了徹底 解決阿提拉的威脅,東羅馬皇帝令人買通其身邊的侍衛,以伺機行刺。這個陰謀很快就被阿提識破了,但此種小伎倆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的野心很大。阿提拉仍舊派人給東羅馬皇帝送去了重禮,並捎口信說:“妳我都出身於貴族,但妳的行為使妳失去了繼續保持這份頭銜的資格,而我卻以我的功績保留了榮耀。我們因此 可以分出高下了。”這個信息給君士坦丁堡帶來了極度的恐慌,堂堂不可壹世的皇帝不得己再次屈辱地向匈奴人交納大量的黃金,以求茍安。阿提拉至此並未罷休,他要求把包括高盧在內的壹半西羅馬割讓給他作為嫁妝。當他越過萊茵河時,宣稱這不過是以武力來尋求應得的權利。他要履行婚約,迎娶霍諾莉婭。
阿提拉經過充足的準備和精心的策劃,於451年初率領數十萬大軍越過了萊茵河。在他的聯軍裏,有壹只數量可觀的東哥特人同盟軍和其他日爾曼人雜牌軍, 包括壹些勃艮第人和阿蘭人。法蘭克人的壹部分也加入了阿提拉的聯軍。關於匈奴 聯軍的兵員人數,各種史書記載不壹,從三十萬到七十萬的說法都有,五十萬應該 是比較可靠的。匈奴聯軍越過萊茵河以後,在四月份首先占領了美茨,恐懼很快在 高盧蔓延開來。緊接著,包括萊姆斯、美茵茲、斯特拉斯堡、科隆、沃姆斯和特裏爾在內的壹系列歐洲大城市都遭到了搶劫和焚毀。巴黎也險遭劫掠。
在掃清了萊茵河流域的通路之後,阿提拉率領他的匈奴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殺向高盧的心臟,包圍了奧爾良。匈奴人強勁而迅猛的軍事行動不僅使西羅馬危在旦夕,而且更直接地威脅著各新建之日爾曼國家的安全。羅馬大將阿埃丘斯受命組織了壹只同樣強大的聯軍來迎擊阿提拉。阿埃丘斯的聯軍主要由羅馬高盧人組成, 同時西哥特人、阿蘭人、勃艮第人也與他們傳統的敵人——羅馬人聯合起來壹起保衛高盧。法蘭克國王也被說服加入了進來。盡管聯軍的所有各方都對匈奴人有壹致的仇恨,但對於阿埃丘斯來說,能夠把他們聯合起來組成壹個有效的軍事聯盟,仍 然是壹個了不起的成就。阿埃丘斯號稱是“最後壹個羅馬人”,在451年前的很 多年裏壹直是西羅馬最傑出的將軍,並壹直擔任著瓦倫丁三世的首席政治顧問。在 此前的四十多年間,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在強大的外敵面前壹個個變得軟弱而退縮,在西羅馬更是如此。瓦倫丁三世皇帝為了躲避蠻族騷擾己遷住拉文那。無論與任何 人相比,阿埃丘斯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來保持帝國晚期的強大和繁榮。 由於西羅馬聯軍的抵抗,匈奴人對奧爾良的包圍沒有能夠達到即定的目標。阿提拉沒有想到會遇到來自西羅馬聯軍的如此強烈的抵抗。他顯得有點聰明過頭了,生怕在奧爾良圍墻外面拖陷得太久,所以於6月14日放棄了圍攻。阿提拉撤退到 了今天法國香檳地區的開闊平原上,這給了西羅馬聯軍的士氣以極大的鼓舞,匈奴人並非不可戰勝。6月20日,在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上,壹場惡戰發生了。最初,阿提拉顯然是被自己的命運的突然轉折所震驚,他對能否取勝沒有信心,對撤兵與否亦不能決斷,他躲在車陣裏直到下午才出來。阿提拉原想拖到天黑以後再開始戰鬥,但他最終還是把兵力投入到戰役中。
在阿提拉的陣列裏,右翼是雜牌日爾曼人,左翼是東哥特人,最精銳的匈奴軍隊則處於正中位置。阿埃丘斯采取了另壹種布陣,他把最不可靠的阿蘭軍隊放在羅馬聯軍中間,用來對付匈奴人的正面突襲;西哥特人部署於右翼,而他自己的羅馬軍隊則處於左翼。很明顯,阿埃丘斯希望能夠有效地打擊匈奴人較弱的兩側,然後對匈奴主力部隊來個兩面包抄。在戰役初期的小規模沖突中,當羅馬人在匈奴主力的右側占據壹處高地後,阿埃丘斯的這種布陣看來確實取得了壹定的優勢。從後面的戰況的分析來看,僅管阿提拉自己的匈奴主力在所有這六只軍隊裏是最強的,但 他兩翼的日爾曼人同盟軍則要明顯弱於對手。
緊跟著,西方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之壹就發生了。阿提拉與處於羅馬聯軍中心的阿蘭人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匈奴人把阿蘭人壓退時,其右側的羅馬軍隊發動了突然的進攻。同時,匈奴人向前的運動也把自己另壹側暴露給了西哥特人的進攻,結果使匈奴人的力量遭受到重創。但實際上戰役的結果並未分出勝負,雙方的死傷同樣極其慘重。戰況的殘酷程度是空前的,據稱雙方死亡人數估計有16到30萬人。西哥特王西奧多裏克在混戰中壹頭栽下馬來,被亂兵殺死。阿提拉如果不是於危急之中保持鎮定,也難逃厄運。阿提拉撤回到他 的車陣中,壹直呆到夜幕降臨也不出來,他的弓弩手把羅馬人擋在外面。
由於匈奴人所遭受的打擊,阿提拉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住其精銳兵力,因此無心戀戰,想伺機脫身。恰好西奧多裏克的死給了他這樣壹個機會。西哥特人由於國王的死去所發生的政局變化,新的繼承人不願再繼續參戰,急於回國登基,甚至阿埃丘斯對其確立王位也表示支持。於是,其王兄於半夜時分偷偷跑到匈奴人的營賬內,與阿提拉簽定了城下之盟,網開壹面地放走了匈奴聯軍。後者則於淩晨悄悄溜出戰場,從而避免了壹場更為慘烈的、流血更多的戰役。
事實上戰役到此時已經結束了。在羅馬聯軍壹方有人主張第二天追討阿提拉,但阿埃丘斯沒有采納。也許他希望保留著這個雖然遭受了打擊,但仍然有相當實力 的匈奴軍隊,以便保持與日爾曼蠻族之間以羅馬名義的聯盟。由於阿埃丘斯的放手,阿提拉得以輕易撤走並越過了萊茵河。很多人譴責阿埃丘斯對匈奴人太便易了。不用討論阿埃丘斯的政治動機,僅從軍事上說,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實際上羅馬聯軍損失也是及其慘重的,而阿提拉不過是壹只受傷的老虎,他的軍事力量仍然很強大。因此阿埃丘斯的做法應該是明智的,能夠把匈奴人驅趕出帝國領土已經是 相當的成功。確實,阿提拉於次年得以有足夠的力量入侵意大利,並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但假如當年匈奴聯軍在高盧成功地實施了壹次有效的反擊,那麽整個西方的 歷史就要重寫了。
匈奴人對於羅馬的威脅,確實沒有因為阿埃丘斯在沙隆的勝利而消失。雖然阿提拉撤過了萊茵河,但他並未知悉自己的劫數。阿提拉於次年(452)率匈奴大軍繞過阿爾卑斯山,從東面進入北意大利,再次發動了壹場從某種意義上說規模更大的、令整個西羅馬極度恐慌的入侵。位於亞德裏亞海岸的阿奎利亞城幾乎被從地面上鏟除了,它的逃亡者後來在壹處沼澤地帶建立了威尼斯新城。許多波河流域地區的城市,包括米蘭、威羅那和巴度阿等等,都遭到了洗劫。匈奴人幾乎徹底焚毀了整個北意大利。阿埃丘斯,這位曾因其在高盧的政治軍事運作而功垂史冊的羅馬人,這壹次卻不可能為了保衛意大利,而使西哥特人和阿蘭人聽命於他了。
在當時整個西方世界看來,羅馬城就要成為阿提拉的囊中之物了,然而阿提拉的雄健的攻勢恰在此時開始萎縮。緊接著發生的事極富傳奇色彩。由於瓦倫丁三世早已遷住拉文那,此時的羅馬城實際上由教皇管轄。就在阿提拉逼近羅馬城時,教皇利奧壹世舍身出城,在北意大利的米西諾河和波河的匯流處面見了阿提拉。他身著華麗的教皇服飾,以其滔滔雄辯居然把阿提拉說服同意退出意大利。不僅如此,後面的傳說更是邪乎,居然聖保羅和聖彼德同時在阿提拉面前顯聖,並下神示說如若不理會利奧的要求則立即賜死。這個傳說在西方中世紀史上非常著名,至今在羅馬梵蒂岡的壹座教堂內還有壹副以此主題的油畫。
威爾第曾根據這個傳說寫了壹部名為《阿提拉》三幕歌劇,作於1846年,其主旨在於表達意大利反抗外國侵略勢力決心,和意大利人民必勝的信念。 在歌劇上演時,正置意大利被奧匈帝國所占領。根據這個歌劇,有壹個叫做埃茲奧的羅馬將軍,作為羅馬使者前往阿提拉營賬談判。他許諾將作為內應為阿提拉打開城門,但條件是事成之後把羅馬的壹半贈給他。但阿提拉沒有抓住這個機會。
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出的威爾第三幕歌劇《阿提拉》的音像制品封面。 實際上以阿提拉的自負和信仰,如果沒有遠為重要的自身原因,他是根本不會理會不知深淺的利奧的說項的。真實的情況是,阿提拉的軍隊給養短缺,整個意大利在450-51年期間又經歷了壹場饑荒,而且壹場瘟疫開始席卷匈奴人的軍隊。更令阿提拉擔心的是,東羅馬皇帝馬西安派遣了壹只軍隊越過多瑙河去進攻匈奴人的老巢,潘諾尼亞。所有這些因素再加上阿提拉前壹年在沙隆所遭受的損失,促使阿提拉接受了利奧的勸說,回師潘諾尼亞。
阿提拉到底還是放過了羅馬。在相繼的兩年內,先後在沙隆和北意大利,匈奴人的威脅最終沒能使西羅馬拜倒在自己的膝下。也許羅馬帝國最後的歷史作用是在來自亞洲的匈奴人和日爾曼蠻族之間充當壹個緩沖,而後者的命運則奠定了現代西方民族的中世紀基礎。僅管很多意大利人不滿意阿埃丘斯沒有在沙隆徹底消滅匈奴人,但恰恰是這位“最後的羅馬人”使這個曾經驕橫壹時的蠻族帝國走向滅亡。戰爭和疾病打垮了阿提拉的勢力,匈奴帝國元氣大傷,它在歷史上的最後壹頁很快就要翻過去了。
公元453年,阿提拉退兵回到匈牙利之後,又娶了壹個年輕姑娘為妻。這個姑娘名叫伊爾狄科的姑娘,是壹個日耳曼族的女子。他們的婚禮是在多瑙河彼岸的木結構的皇宮裏舉行的,為了這次結婚,匈奴全軍舉行了盛大的歡宴,全軍大呼小叫,暴飲暴食。按野蠻人的儀式和風俗,那位又醉又困的國王到半夜以後才離開筵席,回到新床上去。他的侍從到第二天下午仍壹直聽任他去享樂或休息,對他不加幹擾。阿提拉此時已近50,頭發也花白了。當他喝醉酒進入洞房時,突然鼻血湧流不止。不久,他倒下了,鼻血流進了咽喉,將他窒息而死。因為是新婚之夜,手下也不便前來挽救。也有說是被姑娘暗殺身死的,因為東羅馬皇帝曾派人暗殺過他,暗殺的主要手法就是進獻美女。西羅馬的皇帝也深知,阿提拉的退兵是迫不得已,而且他的恫嚇是絕對真實的。只要這個人活著,羅馬將永無寧日。暗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據某些史書記載,當時阿提拉侍從描述:“由於壹直出奇的安靜引起了他們的恐懼和疑心;於是,在大聲叫喊企圖吵醒阿提拉,無效之後,他們破門沖進了皇帝的寢宮。他們只看到發抖的新娘,用她的面紗遮住臉坐在床邊,為她自己的匕首和半夜裏便已咽氣的死去的國王悲傷。壹根血管忽然爆開:而由於阿提拉仰身臥著,噴出的壹股血流堵住了他的呼吸,這血沒有從他鼻孔裏流出,卻回流到肺和胃裏去。”他的遺體被莊嚴地陳列在大平原中央壹個用絲綢紮成的靈堂裏;幾個經過挑選的匈奴人的步兵隊伍,踏著拍子繞著靈堂轉圈,向這位活得光榮、至死不敗的英雄,人民的父親,敵人的克星和全世界的恐懼對象唱著葬禮歌。這些野蠻人,根據他們的民族習俗,全都剪下壹綹頭發,在自己臉上無端刺上幾刀,他們要用武士的鮮血,而不是用婦人的眼淚來哀悼他們的禮應受此殊榮的英勇的領袖。阿提拉也似乎早有準備,他的遺體被分別裝在壹金、壹銀、壹鐵三口棺材裏,在夜間偷偷埋掉。從各國擄掠來的戰利品都扔進他的墳墓裏去;破土挖墳的俘虜和知情者都全部被殘暴地殺死。故阿提拉墓地在何處,成為千古之謎。仍是那些剛剛還悲不自勝的匈奴人,現在卻在他們的國王的新墳前,毫無節制地大吃大喝,尋歡作樂。根據在君士坦丁堡流行的傳說,就在他死去的那個幸運的夜晚,羅馬皇帝在睡夢中看到阿提拉的弓被折斷了:這壹說法倒恰足以證明,在羅馬皇帝的頭腦裏如何隨時都存在著那個可怕的野蠻人的影子。
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人內部又出現內訌,諸子爭立為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時而起,把匈奴人趕回喀爾巴阡山以東。461年,阿提拉幼子鄧直昔克企圖重建霸權,不幸在於東羅馬交戰時戰敗身亡。這是西方史書上對匈奴人活動的最後記載。 最終,這個曾經在歐洲不可壹世的東起裏海,西至萊茵河,北達波羅的海,南迄多珍河,橫跨歐亞大陸的匈奴大帝國由於爭權奪利,陷於分裂。又經過數百年的融合,到公元896年,阿提拉的曾孫阿巴鷗在原匈奴帝國的中心地帶建立了匈牙利國,匈牙利即“匈人之地”的意思。就是現代的匈牙利!!!
東方的匈奴兩萬裏長征,壹路搶劫,客觀上造成了亞歐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古代西方的驕傲---不可壹世的羅馬帝國就這樣在匈奴鐵騎的踐踏下滅亡了,西方文明的羅馬血統就這樣斷代了!奴隸制度徹底覆滅,從此,西方世界史進入了中世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