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體書店應當有圖書品種
盡管現在書店行業準入政策方面,政府已經十分開放了;但作為壹家現實的實體書店,還是應當有壹些基本的物理空間要求與圖書(出版物)品種(數量)要求的。當然,這是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與社會的變化有所調整,但其基本的行業規律和商業邏輯是不變的。
比如我們今天我們的實體書店,至少應當具備可以讓讀者坐下來翻閱圖書的空間和位置的,如果空間狹小到無法為讀者提供服務的地步;或者幹脆連實際店面都不存在,又怎麽可認定這是壹家“實體書店”呢?
再有就是我們今天的實體書店,至少應當具備壹定品種(數量)的圖書商品。如果壹家所謂的“書店”裏,圖書品種數量少到只是裝點效果的話,就需要打個“問號”了。
2.實體書店應當有圖書營收
既然稱之為書店,必須以圖書(出版物)為靈魂,以圖書經營和閱讀服務作為其核心業務。當然核心業務並不意味著,書店營收(贏利)的主體部分是圖書;也可以是通過圖書作為“流量”入口而“引流”創造的非書業務(如活動、咖啡飲品、餐食、培訓和其他)。
據我們了解的情況看,目前經營狀況良好的實體書店,圖書營收大體占到整體營收的30%至50%之間;另外則需要非書業務來彌補。完全依賴圖書營收支撐書店的企業,多數處於虧損或者微利狀態。當然也不乏個別仍然主要靠圖書營收而活得很好的品牌書店和專業書店。
至於那些圖書營收很少,或者整體營收幾乎全靠非書業務支撐的所謂“新概念書店”,很可能她的非書業務才是她的主營業務,圖書只是裝點、只是幌子、只是概念,或是不能稱之為名副其實的“實體書店”的。
由於近年來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了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政策,確實出現了實體書店行業整體復蘇、回暖的可喜現象。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確實發現了另外的問題:少數非書企業為了實現搭上政策紅利列車的願望,而模仿或制造了所謂的“+書店”現象。如本來就是個餐廳,隨意擺上幾本書,就去申請實體書店扶持項目;如原來的健身場所,由於經營困難,也去搞上幾本品質低劣的圖書,來做“書店”了;還有就是動輒上千,甚至數千平米的場所(空間),不過陳列了數量比某些家庭藏書量都可憐的圖書來作裝飾效果——有書店之名而無書店之實。
當然,隨著政府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對於書香企業、書香機關、書香校園、書香家庭都是鼓勵和倡導的。餐廳加上書香、健身房加上書香,完全是可行的,也是很好的商業創意。但是真正創辦壹家實體書店卻是另外壹件事。
3.實體書店本質是為讀者服務
實體書店行業自其誕生的那壹天起,就是為讀者服務的。今天這壹書店的本質特性發生了改變嗎?顯然是有很大變化的。如果不承認這樣的變化,就是故步自封了。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崛起,今天我們確實已經很少到實體書店買書了——不光是圖書,包括我們其他的生產用品,都更多的在向“網購”轉移。可實體書店為什麽還有吸引力,還有存在價值,還被政府鼓勵和扶持呢?
這是由網絡電子商務的天然缺陷所決定的。
“亞馬遜沒有廁所”——這是美國人對於電子商務的壹種嘲諷說法。網絡書店同所有線上商業壹樣,缺少體驗性、缺少人性化服務,缺少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盡管網絡技術的進步,正讓電子商務的客戶體驗性不斷改善;但實體商業的天然優勢,還是無法被代替。讀者到實體書店去購書,可以直接翻閱,親身感受書的品質、書的美感,可以得到導購人員的推薦;可以參加書店的閱讀活動;可以品嘗書店的咖啡、美食;可以會朋友;可以小憩;可以獲得身心的釋放……更不說去廁所方便了。
這是由實體書店的“正外部性”(經濟學用語:是指某項經濟行為、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決定的。
實體書店具有良好的、廣泛的“正外部性”。實體書店不僅可以讓周邊實體商業獲益,甚至可以提升周邊物業(房產)價值。如今,新建商業中心(SHOPPING MALL)裏面,壹家高品質的書店已經是“標配”了。另外,在壹些知名房企開發的樓盤項目中,如果缺少了社區書店或圖書館的規劃,也會被認為是不上“檔次”。
這是由實體書店的準公***文化屬性決定的。
無論中宣部等十壹部委發布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還是北京市政府發布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都將實體書店,同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等壹樣視為“公***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雖然實體書店屬於商業範疇,但因為其核心業務是為讀者提供購書和閱讀服務,所以具有了準公***文化的屬性。這便是政府鼓勵和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基礎原因。
4.實體書店應當配備專業人才
時下,困惑和影響實體書店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痛點,我個人認為不是圖書業整體衰落的問題——事實上在歐洲和北美,也包括我國的壹些壹線城市中,都出現了壹股紙質圖書價值重估、實體書店回暖、讀者重回書店的跡象;我更不認為是營商環境的原因,因為各地各級政府都在鼓勵和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實體書店的營商環境可以說是處於前所未有的好階段。
那麽,困惑和影響實體書店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痛點,我倒認為是壹個傳統的老問題,即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
現在,無論是作為城市文化地標的大書城,還是散落在城市街區的社區書店;無論是有著悠久歷史傳統與重要行業地位的新華書店,還是那些近年來湧現出的新型書店、新概念書店、網紅書店,都欠缺懂圖書、了解圖書專業知識和掌握閱讀推廣要領的專業人才。
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壹些新創辦的高顏值書店,雖然空間設計、環境布置都不錯,但圖書選品、圖書陳列和分類,包括閱讀推薦,都存在明陷的缺陷。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很大的缺憾。
另外,今天的實體書店,實際上更需要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懂書,還要了解非書業務;不僅要掌握圖書知識,還要掌握營銷技能;不僅要對線下業務熟悉,也要熟悉新媒體線上業務等等。
壹家實體書店具不具有生存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其背後的決定因素壹定是該書店的創辦人或者實際運營負責人的專業素養,以及運營團隊成員的專業化水平。
從目前實體實體書店整個行業看,由於行業平均利潤率很低,且整體盈利水平多處在微利甚或虧損狀態,因此除了壹些有強大資本背景支持的實力企業可以為書店從業者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之外,大部分書店從業者薪酬水平低於社會平均水平。據我自己多年了解的情況看,書店從業人員的薪酬水平也普遍低於其上遊出版從業人員。基於這樣的現實情況,實體書店似乎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進入;而且近年來,實體書店還出現了人才流失現象:有的流向上遊出版機構;有的流向網絡書店;還有的流向行業外。
另外,實體書店行業也缺乏體系化、專業化、制度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傳統的新華書店,過去采取的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人才,現在也基本失效了。至於新型書店,只有大型連鎖店和品牌書店,會做壹些企業內部培訓;至於中小書店,則完全靠員工自學自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