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會稀奇的是,他們是怎麽壹步壹步走出平凡之路,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今天要說的這位攝影師:
廈門市青年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
福建省戶外運動協會聯合創會,副會長
美食紀錄片總策劃總導演
廈間工作室創始人
他,是吳東駿
也許說到這裏妳都不足以為意。是啊,格子介紹過這麽多優秀的攝影師,他們優秀到,任何的標簽光環安放在他們身上都顯得理所當然。
但是,壹個擁有這麽多頭銜壹聽就很成功人士的他,恰是格子最年輕的攝影師。他去年加入格子的時候,還未滿 18 歲。
我想,驚呆的壹定不止我壹個,他是怎樣如此年輕就get這些成就的?他的身上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於是我決定替妳們去見見他。
見到吳東駿的那壹剎那,很想懷疑世界。
大概因為是我淺薄,未曾見過擁有這樣壹副歷經世事般的18歲面容。
直覺告訴我,這是壹個有故事的、會講故事的人。
這讓我覺得交流起來踏實許多。
和大多數格子攝影師的作品不太壹樣,東駿的作品幾乎都是 紀實攝影 。
他的作品,有壹種與他年齡不相稱的沈穩與張力,在定格的安靜外表下,總像有藏不住想說話的沖動。倒和我對他的第壹印象是極吻合的。
這就不得不說到他與攝影的淵源。
接觸攝影之前,他是壹個熱衷於組織活動的活躍分子。從中學時期校內活動開始,到全國最大規模、參加人數近3000人的“海洋杯”平潭國際自行車公開賽。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中,他都是壹個出現在臺前統籌規劃的組織者,壹個可以站在臺上風光講話說些什麽“感謝大家支持參與”的負責人與領導者。
(老妖攝)
辦活動,原本只是吳東駿想不斷挑戰自己,鍛煉自己,實現自我突破的壹種方式。但隨著活動經歷的與日俱增,對活動各個流程也日漸熟悉甚至了然於胸。他發現,因為每次都太盡心盡力追求完美,僅僅是辦好活動本身所需的提升空間,不管是統籌還是細節,都已經小到很難激發他在這方面追求完美的動力了。
只是總感覺還缺了些什麽。
壹個再完美的活動,落幕了,釋懷了,壹切就都結束了。
累也是累,但總不比失落來得更猝不及防。
沒有人比自己更懂得,這壹步壹步走得有多辛苦。別人看到的,都是飛起來的風光樣子,至於飛得累不累,大概沒多大所謂。
留住這人盡皆知的風光,更留住這些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吳東駿想,僅僅知道這壹切還不夠,要想辦法留住這壹切。
用攝影的方式。
但是紀實攝影不同於人像寫真。寫真可以壹次次嘗試,時間、地點、Pose、情緒都可以靈活多變且機會很多。
而活動中的每個瞬間就只屬於這個瞬間,過去了,就不會再重來。
這是紀實攝影的難度所在,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為了更多地了解活動細節,知道活動的關鍵節點以尋求最佳機位,他往往會提前壹周融入團隊。遇上大型活動,他甚至會提前半個月就開始與團隊壹同作息,壹同工作,壹同生活。
“我們必須很熟,他們才不會躲避鏡頭”
贏得團隊信任,培養與團隊的默契感,是吳東駿紀實攝影中投入精力最多,且面臨的主要挑戰。他希望拍出的是最真實最自然的照片,沒有生硬,沒有做作,仿佛鏡頭在他們的面前是虛無,可以被視線所穿透。
這也是吳東駿從最欣賞的攝影師Pete Souza——奧巴馬首席白宮攝影師的經歷那裏受到的最大啟發。Pete Souza能做到被奧巴馬親切稱為“我們家的壹員”。總統對他的信任,他們之間的親密與默契,才是那些有生活情趣的好照片真正誕生的緣由。而不去打擾,讓自己像變色龍壹樣消失在環境的背景中,這也是東駿所理解的活動攝影的最高境界。
“好的照片在於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這是他壹直掛在嘴邊最喜歡的壹句話。
東駿壹旦喜歡上做壹件事情,就壹定要發揮到極致。
正如他壹直用心在拍好每壹張照片,也用心在做好每壹件事壹樣。
如果妳也聽說——《留學生的鄉愁,廈門的家鄉味》
這套點擊量高達六七百萬,剛發布就被福建省旅遊局相中而收入的美食紀錄片,妳萬萬想不到是,這是由剛接觸攝影不到兩年的東駿發起策劃並擔任導演的紀錄片處女作。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帶領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19歲,其中90%都是紀錄片拍攝制作方面零基礎的學生朋友,而且策劃的全季四集拍攝時間只有短短10天。連專業團隊都覺得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完成壹集就已經算得上功德圓滿。
經驗上的不足和拍攝時間的限制絲毫沒有成為他們追求細節完美的攔路虎。
他們甚至會蹲點拍攝大量延時鏡頭,哪怕三四個小時的蹲點最後剪出來也就10秒鐘。
那幾天廈門連日陰天,在航拍中為了追求效果,他們會等待最佳的無人機飛行時間。
在這樣的條件下追求這樣精致的他,竟然壹集不落的交上了完整的答卷。
紀錄片的成功,來自各方的認可,和隨之而來的利益和光環並沒有動搖他的初衷。
他的初衷,不僅是為了記錄下遊子們內心深處的廈門古早味,寄托壹方鄉愁,更是因為如今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去繼承老壹輩的手藝,家鄉味正在壹步步走向消亡,他想通過影像把這些永遠地留下來。
?
因為紀錄片或多或少的影響,加上他本身很喜歡做飯,在紀錄片發布後不久,東駿私廚就誕生了。
壹如他認真對待每壹件喜歡的事壹樣,在私廚上,他也是壹絲不茍,對每個細節精益求精。
他說,為了鉆研煎牛排的門道,“兩個月壹***煎了60多塊牛排”。從選材,到最終上桌,每個步驟都在探尋最講究的處理方法。
不止如此,東駿希望通過美食結交更多的朋友,分享更多的人生故事。這時候,小規模的家庭私廚分享會,已經不足以滿足他目前的渴望。
也是受到“深夜食堂”的啟發,東駿覺得,吃飯這件事原本是該充滿情懷體味人生的,不該是倉促解決或者滿足於程式化的菜譜菜單。
於是他打造了廈間工作室,壹間下個月就會在廈門與大家見面的快閃店,壹個說出“妳眼中的廈門”或者“妳的故事”就可以擁有壹道專屬的菜品或飲品的私人定制廚房。
在這裏,沒有菜單,沒有固定的主廚,只有耐心聽故事的人。
原來那種“妳有故事我有酒”,也並不只是行吟詩人般的超文藝小清新。
他說,他要在廈間聽滿1000個故事,這些故事有些也許會成為以後的素材,有些也許會更深度、更長久地,指引未來的人生。
他真的是我見過的,愛家鄉愛得最轟轟烈烈的攝影師。
也是我見過的,最愛折騰卻從不瞎折騰的人生贏家。
窗外的雨嘩嘩直下絲毫沒有要停的意思,窗玻璃上的霧氣也讓格林威治村的街道看起來朦朧而曼妙。約見的時候他說想喝英式下午茶,我說好。
我沒想到的是,這家店會這麽火爆,為了能按時排上座,他提前半個小時就來這裏排隊等我。
這個剛滿18歲不久,半個月後即將高中畢業的大男孩,我們期待妳的燦爛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