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形成是壹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和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壹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壹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都與大川的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的節氣有關。這至少在文獻上可以追溯到夏的《鄭瀟》和《尚書》。到了戰國時期,壹年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完備,後來的傳統節日也都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但習俗的豐富和普及還需要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習俗活動與原始崇拜、迷信和禁忌有關;神話傳說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浪漫;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和影響;壹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透到節日中,都融入到濃縮節日的內容中,賦予中國節日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壹後的第壹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大發展,為節日的最終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到了唐代,節日已經從原始崇拜和禁忌的神秘氛圍中解放出來,變成了娛樂禮儀,成為真正的喜慶場合。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出現了許多體育和遊樂活動,很快成為壹種時尚。這些習俗繼續發展並延續下來。
值得壹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歷代的學者和詩人都為節日寫過許多著名的作品。這些詩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妙的浪漫、俗中有雅、雅俗共賞。
我國的節日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壹過節日就舉國歡慶,與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壹脈相承,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裏介紹的只是漢族的壹些大型傳統節日。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許多民族節日是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
春節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在中國,農歷年的開始被稱為春節。它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著團結、繁榮和對未來的新希望。據記載,中國人民慶祝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發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做皇帝,帶領部下拜天地。從那以後,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壹年的開始,也就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被稱為春節。春節過去被稱為元旦。春節所在的月份被稱為壹月。
地球繞太陽壹周,在歷法中稱為壹年,周而復始,永無止境。但人們根據四季的不同,以夏歷正月初壹為壹年的開始。每年12月30日(農歷二月二十九)午夜(12點)後,春節正式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購買年貨,在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晚飯。年畫、春聯;迎接新年。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春節慶祝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它既保留了過去的民俗,排除了壹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賦予春節新的時代氣息。1949 65438+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市人民政府規定,春節每年放假三天。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慶祝新年的方式。漢族、滿族、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都差不多。壹家人團聚了。人們吃年糕,餃子和各種豐盛的飯菜,放鞭炮,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其豐富多彩,包括舞獅和舞龍,以及踩高蹺和跑旱船。在壹些地區,人們遵循過去崇拜祖先和神靈的活動,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平安和豐收。古代蒙古人稱春節為“白節”,正月為白月,意為好運。藏族人慶祝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慶祝“宰牲節”。春節也是苗族、彜族、瑤族人民的盛大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各地說法很多,廣為流傳的有三種說法。據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了紀念“平魯”而設計的,因為是正月十五平息魯亂;第二,元宵節是為了慶祝壹年中的第壹個月圓之夜,也叫“上元節”;第三,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在漢代,人們在農村田間持火把驅趕昆蟲和野獸,希望減少害蟲,祈求豐收。直到今天,中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仍然在正月十五用蘆葦或樹枝做火把,成群結隊地高高舉在田野或曬谷場上跳舞。隋唐兩宋以來,如火如荼。《隋書樂錄》日:“每逢正月,萬國來朝,住在端門外建國門,至十五日止,綿延八裏。”數萬人參與載歌載舞,從昏到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1989年,中國市政府將每年的這壹天定為老人節。這壹天,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爬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很多家庭的年輕壹代也會幫助老人去郊區。
“重陽節”又叫“重陽節”,因為“九”在《易經》中被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二或九重要,被古人認為是喜慶的吉日。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重陽節,人們就有爬山飲菊花酒的習俗。作為節日,是在西漢時期。
重陽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壹般包括旅遊賞景,登高遠眺,賞菊,遍地插山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
古代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所以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爬的地方沒有統壹的規定,壹般都是爬山,爬塔。
重陽節喝菊花酒的習俗起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寫詩、飲酒、愛菊而聞名。後人以他為榜樣,於是有了重陽賞菊的習俗。
插山茱萸和簪菊也是重陽節的重要習俗,在唐代已經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人們把山茱萸戴在胳膊上,或者磨碎放在香囊裏,放在腦袋裏。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的男人也穿。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祛邪除穢,招財進寶”。
端午節
“千頃重湖哀去國,壹江千古斯人。”
——李慈卿(晚清)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歷來是多民族的民間節日,是全民健身、防病、避疫驅毒、祈福健康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史書中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民間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觀點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死於汨羅江的忠臣屈原。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醫生、愛國詩人屈原得知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痛不已。他毅然寫下了最後壹首詩《懷沙》,投汨羅江自盡。沿河的人們紛紛牽著船競相打撈,沿著水面招魂,往河裏扔粽子,防止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深入人心。人們“緬懷它,悼念它,把它的話傳於世,傳下去。”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從此將賽龍舟、端午節吃粽子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壹起。隨著屈原的影響越來越大,端午節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和中秋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正午節、崇武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舟節等。雖然名字不同,但總體來說,各地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內容主要有:女兒回父母家,掛鐘馗像,掛菖蒲、艾草,戴香囊,賽龍舟,競賽,擊球,蕩秋千,給孩子畫雄黃,喝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迷信活動逐漸消失,其他習俗已經遍布中國和周邊國家。
嶽陽市汨羅市曲子祠鎮
秭歸縣是屈原的出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深厚的地方之壹。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只有壹個端午節,但在秭歸有三個端午節,第壹個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節在五月十五日,最後壹個端午節在五月二十五日。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節詩歌會歌頌屈原,會舉行龍舟比賽紀念屈原,會舉行儀式向屈原致敬。另外還有掛艾葉,插菖蒲,吃粽子,喝雄黃酒。
端午節前,香包賣得很好。
在端午節期間,中國東部的江蘇和浙江省的人們喜歡在晚上劃龍舟,裝飾燈籠,進行豐富多彩的旅行。場面感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5月25日至28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勝利,祝願豐收。雲南傣族人在端午節比賽,紀念古代英雄。
除了中國大陸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外,臺灣在清朝乾隆年間也有賽龍舟的活動。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在臺灣省,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在香港、澳門等地,賽龍舟的習俗也很盛行。
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它既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徒步旅行,親近自然,督促新生關心的春季儀式。& gt& gt
清明節,在古代也被稱為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壹壹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間節日之壹,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明節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漢族的節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壹,時間在每年陽歷的4月5日左右。清明節過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出春天和寧靜的景象。此時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自然界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存的人體,此時都改變了冬天的汙濁,迎來了春天的氣息,實現了由陰轉陽。
在古代,據說清明節的前壹天是“寒食節”。相傳始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削股充饑”,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壹。唐代掃墓日期壹般在寒食節,宋代以後移至清明。傳說“寒食節”的起源是山西中部的介休。介休的由來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削股充饑”而不報恩,最後死在火燒山這裏,所以綿山也叫“介山”。& gt& gt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用“清明”的語言來慶祝洪水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空清澈明亮,正是春遊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朝就開始了,古往今來已經成為壹種習慣。除了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和春光,我們還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增加生活情趣。
制作“寒食”迎接清明& gt
掃墓的習俗在清明節很流行。事實上,掃墓是清明節前壹天寒食節的內容。相傳,寒食起源於晉文公對戒尺的悼念。唐玄宗在位二十年,下令天下“寒食入土”。因為寒食與清明聯系在壹起,所以在清明逐漸流傳到掃墓。明清時期,掃墓更為盛行。在古代,孩子們在掃墓時經常放風箏。有些風箏配有竹笛,風壹吹就能發出聲音,就像風箏的聲音壹樣。據說這就是風箏得名的原因。
清明節有很多失傳的習俗,比如穿柳、射柳、蕩秋千,在古代流傳已久。據記載,遼代的風俗以清明節最重,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蕩秋千,仕女雲集,郊遊之風也極為興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這壹天祭奠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