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路晚風清。壹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送別 , 追憶 , 懷友思念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回頭看橫亙的遠山,已看不見城中的人影,只隱隱看見壹座城。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風淒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
賞析詞的上片回敘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起首兩句寫詞人對陳襄的離去特別戀戀不舍,壹送再送,直到回頭不見城中的人影,而那臨平山上亭亭佇立的高塔似乎翹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調離。這種從眼前實景落筆而展衍開去與由景入情的寫法,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來三句寫臨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筆,實則是以客觀的無知之物,襯托詞人主觀之情。“誰似”二字,既意喻詞人不像亭亭聳立的塔,能目送友人遠去而深感遺憾,又反映了詞人不像塔那樣無動於衷地迎客西來復送客遠去,而為友人的離去陷入深深的哀傷之中;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來杭又送友人離去的實際。
下片寫詞人歸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風淒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這些意象的組接,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烘托了作者的淒涼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時淚不晴”,用兩個“晴”字把雨和淚聯系起來,比喻貼切而新穎,加強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現,讀來叩人心扉,令人嘆婉不已。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的同僚與好友陳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蘇軾追送其至臨平(今余杭),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詞。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蘇軾
無限居人送獨醒,可憐寂寞到長亭。 荊州不遇高陽侶,壹夜春寒滿下廳。——唐代·柳宗元《離觴不醉至驛卻寄相送諸公》離觴不醉至驛卻寄相送諸公
無限居人送獨醒,可憐寂寞到長亭。
荊州不遇高陽侶,壹夜春寒滿下廳。 送別 , 愁緒抒情鹹陽之南,直望五千裏,見雲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湧而驚雷。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我沈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註,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鄉 通:向)——唐代·李白《劍閣賦》
劍閣賦
唐代 : 李白
鹹陽之南,直望五千裏,見雲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湧而驚雷。
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我沈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註,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
展開閱讀全文∨鹹陽之南,直望五千裏,見雲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湧而驚雷。
寫山 , 送別 , 友人惜別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鏇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唐代·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代 : 岑參
展開閱讀全文∨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鏇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 唐詩三百首 , 國中古詩 , 邊塞 , 送別 , 寫風 , 寫馬 , 贊美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