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清明節各地的傳統食物

清明節各地的傳統食物

#清明節# 導語清明節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壹個傳統節日,清明除了傳統習俗祭祖之外,人們還會自制壹些清明特色美食。以下是 考 網整理的清明節各地的傳統食物,歡迎閱讀!

篇壹清明節各地的傳統食物

1、子推燕

 在北方應節食品中,有壹種子推燕,是用介子推的名字命名的。宋朝時,人們用面粉和棗泥捏成燕子模樣,用柳條串起來掛在門上,以召喚介子推的靈魂,故稱之為子推燕。陜北榆林、延安清明時則蒸子推饃,也叫老饃饃,像古代武將的頭盔,大到半斤至壹斤,裏面包著雞蛋或紅棗,上面有個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用面做的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這是給男人們食用的。而女的吃長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吃抓地髻饃。孩子們吃燕、蛇、虎等面花,男孩們最愛吃虎饃。此俗至今還在流傳。

 2、青團

 在南方的應節食品中,江浙壹帶吃青團很有特色。相傳太平天國李秀成兵敗被清軍追殺,就裝扮成農民趕牛犁地才躲過了清兵的追捕。但清兵在村裏設兵搜查,他不能進村,卻餓得難受,就讓村民張三給他找吃的。張三看見艾草靈機壹動,就把艾草煮爛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團子給李秀成送去,李才吃飽了肚子。此事傳揚開來,就成了清明時的壹種新食品。後來制作方法更多,也更好吃了。江浙壹帶清明也常吃紅禍等。

 3、潤餅

 在閩南壹帶清明吃潤餅,也稱春卷、春餅。做法是以很薄的面餅為皮,以青菜類如豆芽、韭黃、芹菜、紅蘿蔔和豆幹、肉絲等切成絲為餡,撒上糖粉、海苔酥等粉末卷成筒狀就可食用。

 4、撒子

 本名寒具,源於魏晉時期。撒子是油炸面食,酥脆可口,有的撒上芝麻更好。在《齊民要術》中說是環餅。現在南方、北方和西北維吾爾族、回族中仍有這種食品。

 5、清明螺

 在南方,清明時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素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清明吃螺肉叫挑青,吃後將螺殼扔到房頂上,說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便於養蠶。可帶殼炒食,也可煮熟後挑出螺肉涼拌或炒食。

 6、節蛋

 清明吃雞蛋,被稱為吃節蛋。節蛋壹般分兩種:壹種是畫蛋,是將雞蛋、鴨蛋煮熟後,用茜草汁作為染料,在蛋殼上描繪花卉。過數日將蛋殼剝去後,蛋白上便顯出藍色的花紋圖案,煞是好看。另壹種則是雕蛋,是將雞蛋、鴨蛋煮熟後,先用筆在蛋殼上繪上花紋圖案,然後用刀雕刻,將整只蛋鏤空,再將蛋清、蛋黃依次取出。其雕工之精細令人贊嘆,既可以吃,又可以觀賞。

 7、面花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舍不得馬上吃掉。

 8、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壹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壹篷篷,壹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艾葉采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壹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篇二清明節各地的傳統食物

 青團: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青團,是壹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壹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汆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現在青團主體由糯米粉制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壹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藕:清明節,上海江浙壹帶居民有吃藕的習慣,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蓮藕取蓮斷絲連之意,表達了對祖先及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也是祭祖菜式之壹。

 桃花粥: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清明,是桃花開得最盛的時節,也是祭祖懷古之日,在廣為流傳的清明風俗中就有“桃花粥”這壹項,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這原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相近,於是二為壹後,食“桃花粥”便成為清明的風俗延續下來。

 寒食節的所有特色食物中,桃花粥人青睞,這跟桃花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是離不開的。桃花粥的原料和做法都很簡單,原料是桃花、粳米和紅糖,也可以用冰糖代替,先將粳米熬煮成粥,再加入桃花瓣數克,最後放入冰糖熬至溶解即成,正宗的桃花粥用的是新鮮的桃花瓣。

 紫筍茶:上海舊俗在清明節吃桃花粥、紫筍茶,並有祭厲臺、迎城隍出巡的習俗。紫筍茶亦稱湖州紫筍、長興紫筍,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浙江省的長興縣。早在1200負盛名。由於制茶工藝精湛,茶芽細嫩,色澤帶紫,其形如筍,故此得名為紫筍茶。

 每年於清明至谷雨期采摘壹芽壹葉或壹芽二葉初展,其制作,經攤青、殺青、理條、攤涼、初烘、復烘等過程。制成的茶芽葉相抱似筍;上等茶芽挺嫩葉稍展,形似蘭花。沖泡後,茶湯清澈明亮,色澤翠綠帶紫,味道甘鮮清爽,隱隱有蘭花香氣。

 鱽魚:江南素有在清明前食江鮮的習俗。說到春季最美的鮮味,素菜恐怕有諸多爭端,但是在肉食中“開春第壹鮮”的稱號則當之無愧地屬於長江三鮮之壹的鱽魚。南方人,尤其是上海人非常講究吃鱽魚的時間。食鱽魚,以清明為分界線,清明之前為時節,清明之時已是食鱽魚的“尾季”,時間十分之短。

 鱽魚有著清蒸、花雕等諸多的吃法。鱽魚味美,做法卻簡單。小蔥姜絲,加上醬油鹽清燉即可,沒有什麽大菜的講究。清蒸鱽魚,鮮嫩而細膩,含在口中,鮮香的味道久久回蕩在齒間。

篇三清明節各地的傳統食物

1、福州清明粿

 福州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原料中有壹種草,福州人管它叫菠菠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采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制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壓捏成圓餅,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或入鍋油煎熟即可。

 2、莆田清明龜

 在福建莆仙各地壹到清明節,凡在異鄉者,都要盡量回鄉祭祖掃墓。祭品除素葷菜、果盒、酒及點香燭燒紙錢外,家家戶戶要用糯米和“鼠曲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龜”,因為外形酷似龜狀,所以叫做清明龜。

 “清明龜”是蒲仙壹帶特色的節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溫水制成,以紅綠豆或地瓜幹加糖煮熟為團餡,用龜形木質模印制做成龜狀,放入蒸籠蒸熟。成品色淡黑、質韌、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品。清明節那天,人們備酒饌、果品、“清明龜”等祭品上山掃墓、祭奠。

 3、烏稔飯

 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畬族烏稔飯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

 “烏稔飯”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壹番風味。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壹般糯米飯相比,別有壹番風味。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裏,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壹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裏,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4、潤餅

 春餅,又名春卷、薄餅,是閩南、臺灣著名的民間吉祥民俗食品。每年農歷三月三、清明前後,閩臺民眾都喜歡吃春餅,這已成為閩臺民間的壹種食俗,也是閩臺習俗相近的見證。

 5、龍巖艾糍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壹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壹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女人們會把它們采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壹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壹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糍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著壹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