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漢代餐桌上都有什麽美食,當時有哪樣的食俗文化?

漢代餐桌上都有什麽美食,當時有哪樣的食俗文化?

漢朝是封建帝國中享國祚最長的朝代,從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開始,至漢獻帝劉協退位禪讓東漢滅亡。前後***歷經二十九位皇帝,國運長達四百零七年之久。在長達四個多世紀的歷史風雨中,曾湧現出多位文治武功兼具的統治者。

如果從漢朝的歷史功績來看,它既是漢民族的孵化器,同時也是漢文化的根基。從公元前202年漢朝創立伊始,華夏族自此之後開始被稱之為漢族。漢服、漢字、漢語、漢學、漢禮等,以“漢”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在漢朝時期生根發芽並源遠流長。

漢朝作為漢文化的正統發源王朝,不僅矢誌不渝的堅定推廣,漢文化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同時也將漢文化深植於每壹個,大漢子民的心靈與思想之中。筆者認為漢朝建立之後,才讓華夏兒女找到了民族認同感。

在煙波浩渺的漢代文化中,飲食文化壹直都是無法繞過的關鍵點。雖然漢文化對提升民族思想,以及促進文明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對於天下蒼生來講,他們最在意的卻是身上衣裳口中食。這其實也是漢代飲食文化,蓬勃發展的重要思想契機。

筆者認為,在分析或探討漢代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之前,應該先告訴大家壹個歷史常識。那就是現代社會房屋構建中,必不可少的飲食陣地廚房,其實就發源於西漢時期。當廚房的概念誕生,並走入千家萬戶,漢代飲食文化,也邁上了壹個令世人羨艷的新臺階。

漢代廚房中的飲食文化

漢代在古代歷史中的重要地位,相信不用過多贅述大家也都清楚。但提起漢代的飲食文化,相信就很少有人會說得頭頭是道。漢朝不僅承襲了秦朝國土,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雖然有所改進但依然遵循舊制。

從這壹點來看,漢朝應該是壹個在秦朝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壹個全新帝國。從漢高祖劉邦采納蕭何建議,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之後,不僅讓滿目瘡痍的戰後國家,逐漸擺脫了壹窮二白的困境。

而且在“休養生息”政策的影響之下,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老百姓,不僅陸續回歸土地,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穩定生活。在“十五稅壹、三十稅壹“賦稅制度的影響下,大多數老百姓不僅可以獲得更多剩余價值,也逐漸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壹、漢代宮廷廚房內的飲食文化

在這種歷史背景的策略之下,漢朝時期的飲食文化發展得如火如荼。漢代宮廷內設立了專門負責膳食的少府,而且根據不同食物類型,還分設了不同機構。少府中的太官,主要負責“膳食”;而導官專司“擇米”,湯官則全面負責“餅餌”。

這些少府官吏主要工作職責,就是負責皇帝乃至皇室的膳食管理。筆者認為,從這壹點可以看出,漢代宮廷內,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備的食物管理系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飛躍性發展,主要與當時的食物種類激增,乃至烹飪水平提升息息相關。

1.溫室大棚,種植蔬菜

據史料記載,漢代皇室飲食文化中,最不容忽視的就是“反季”食物。由於漢代都城長安屬於北方城市,在寒冷的冬季到來之後,要想吃到新鮮的蔬菜實屬不易。但是擁有絕對權力的漢朝皇帝,卻可以在冬季吃到蔥、韭黃等蔬菜。

難道漢朝時期就有溫室大棚?或是通過“南菜北調”,才實現了這個現代社會才有的夢想?事實上在壹段史料中記載過:“覆以屋廡,晝夜蘊火,待溫而生”。大意為在墻壁較厚的屋子中,將蔬菜種子種於土壤之中,然後在屋內生活提升室溫。

這樣就可以讓種子發芽並長成蔬菜,而少府中的太官則主要負責種菜。雖然這種方法看起來十分先進,但是卻要耗費大量錢。只有生活在宮廷中的皇室成員,或者說僅有皇帝才能有這種口福。

2.漢代食物,種類多樣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漢朝時期的食物種類,或者說數量都非常豐富。主食、副食、水果、肉蛋、魚類等,在漢代已經是宮廷廚房內的家常菜。而漢朝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雖然無法與禦膳相提並論,但卻壹點都不比現代社會遜色。

宮廷廚房內的各類食物,不僅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由於禦廚的烹飪技藝,已經達到了烹制“國宴”的水準,所以漢代皇帝餐桌上的美食,不僅色、香、味俱全,在營養搭配方面也更趨於合理。主食方面主要以米飯、稀飯、粥,以及各式各樣的餅為主。

漢朝人在制作肉食的時候,烹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臘、脯。同時,漢朝還繼承了先秦時期的“生食”習俗,醢、菹、魚生等在當時社會中,都是人們比較喜歡的餐桌美食。但由於漢代貧富分化較為明顯,宮廷膳食中的各類食材,民間百姓幾乎聞所未聞。

但由於漢代飲食文化較為濃郁,雖然老百姓吃不到宮廷中的山珍海味,但主食、副食等方面卻基本雷同。只不過用於烹飪技術和調味品所限,所以漢代老百姓廚房內的食物,肯定無法與宮廷禦膳相提並論,但填飽肚子卻是壹件非常輕松的事情。

3.主食、肉食豐富

漢代主食也主要以稻麥黍粟菽為主,但事實上漢朝時期的“五谷”, 已經是壹種比較寬泛的代指了。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五谷之外,還有大豆、綠豆、黃豆等豆類食物。北方地區多以粟、黍、菽為食,尤其是粟米更是日常口糧。

(1)北方口糧“粟”

“粟”就是北方人常吃的小米,作為漢代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曾壹度成為北方人餐桌上的主角。《鹽鐵論》中曾有:“十五鬥粟,當丁男半月之食”之說。簡而言之十五鬥粟,相當於壹個成年男丁半個月的口糧。

筆者認為“粟”作為漢代主食,不僅解決了北方人的溫飽問題,而且也為漢代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由於“粟”栽種簡單,並且每畝產量也比較高,所以直到現代社會也依然被當做主食。

(2)南方主食“稻”

相比較於北方地區而言,由於南方氣候環境較優越,所以稻米產量十分可觀。生活在漢代淮河以南地區的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水稻。“飯稻羹魚”的說法就是,當時南方地區老百姓生活的寫照。

漢代皇室對稻米這種食物十分青睞,為了能夠吃到南方稻米,甚至不惜派遣人力,將稻米從遙遠的南方運輸到北方地區。這主要是因為稻米不僅軟糯可口,而且從口感上來講也比較細膩,這也是粟米無法與之相比較的重要原因。

(3)餐桌常客雞、豬、狗

飼養“六畜”的技術,在漢代時得到改良。由於全國上下有90%以上的農民,所以也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幾乎每壹家都會飼養“六畜”。《三字經》中所說的“馬牛羊,雞犬豕”,在漢代時除了馬、牛等大牲畜之外,其余“四畜”皆為肉食來源。

人們將肉食通過“炙、煮、煎、臘、脯”等烹飪方法,制作成各種各樣的美味食品,壹定程度上豐富了漢代飲食文化,漢代老百姓的餐桌,真正變成了令現代人無限向往的美食天堂。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五谷、六畜在漢朝時期其實已經相當廣泛了。實際上“六畜”中的犬,在當時社會中不僅可以看家護院,而且也是人們餐桌上的壹道美味佳肴。這主要是因為漢朝人飼養犬的家庭較多,再加上流傳了幾千年的狗肉風俗,所以才會將狗肉放在餐桌上佐餐。

漢朝時期,由於豬肉價格高昂,老百姓餐桌上很少能看到豬肉。但是在貴族以及地主階級的食譜中,豬肉確實是壹道不可或缺的美味。現代社會中的豬肉吃法,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並蔚然成風。

當時最普遍肉食是豬和雞,在男耕女織的小農家庭中,“二母彘,五雞”都是最低標準。很多家庭比較殷實的大戶人家,為了能夠保障壹家人能吃到肉,甚至還會建立壹個專業的養豬場。

筆者認為,漢代老百姓餐桌逐漸豐富,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生產力進步,以及人們對飲食文化的探索與憧憬。雖然當時社會食材並沒有現在多,而且烹飪技術也無法與現在相提並論。但是只要能夠豐衣足食,相信就是所有老百姓最大的心願。

漢代廚房中蘊含的美食理想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樓房還是平房,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烹制食物的廚房。從廚房誕生歷史來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漢朝廚房才是現在廚房的最早雛形,也可以說廚房概念形成於漢代。筆者認為當廚房出現之後,飲食文化完成了壹次華麗轉身。

漢代廚房的建制非常簡單,壹般情況下對於有套院的家庭來說,廚房壹般會建築於“前院”;而對於居住在樓房中的大戶人家來說,廚房則會設置在底層。事實上從出土的漢代房屋模型來看,漢代廚房的面積其實非常大。

這主要是因為漢代廚房除了會用來做飯之外,也會被漢朝人當做儲藏室使用。普通人家的廚房設施並不是特別完善,但竈臺、碗櫃以及放置米面的置物架壹應俱全。尤其是壹些規模較大的酒肆後廚,廚房設施甚至與現代社會相差無幾。

筆者認為,漢朝人之所以專門建築廚房,其實主要與日益繁榮的飲食文化,以及日常所需息息相關。廚房誕生之後讓烹飪食物更加方便,而且也讓人們的餐桌更加豐富。總而言之,漢代廚房其實寄予了漢朝人,對飲食文化與美食理想的憧憬。

結 語

每當談起漢朝時都會令人特別興奮,最主要是因為漢朝作為漢文化的發源地。不僅在構建漢文化體系的時候,做出了無法比擬的優越貢獻。而且也讓漢語、漢字得到廣泛流傳,現代社會中漢族人依然占據了絕大多數,這主要與漢代的文化影響息息相關。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中的飲食文化,在每壹次發展大爆發到來之時,都會表現出異常興奮的文化特征。如果說餐具出現讓飲食成為文化,那麽漢代廚房誕生之後,就是飲食文化再創佳績的關鍵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