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手作”出圈老工藝推動新發展動力。
今年3月,“山東手工”提升工程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著力推動“山東手工”全面崛起。壽光作為三賢故裏、蔬菜之鄉、海鹽之都,文化底蘊和資源豐富,承載城市記憶的“壽光手工”也乘勢而上。
吃雞蛋和鵝蛋後的蛋殼在普通人眼中都是廢物,但即使是這個不起眼的蛋殼,在盧惠林的手中也成為了壹件耀眼的藝術品,“十二生肖”和“福祿壽”都能通過他的巧手生動地呈現在蛋殼上。
“蛋雕”的手工制作人呂慧琳告訴記者:“這兩年我做了壹些作品,經常在Tik Tok這裏和微信朋友圈創作。後期,很多朋友來到‘非遺壹條街’欣賞參觀,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壽光非遺街位於盛迪茶博古玩城,這裏不僅是呂慧琳創作的主陣地,也是壽光各類手工制作人才的聚集地。在非遺壹條街,展示展銷了草編、根雕、掛毯畫、剪紙等多種非遺和手工制品,集展覽展示、現場技藝展示、非遺培訓和體驗為壹體,讓市民既有對非遺的具體感性認識,又能親身體驗,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自建成以來,非遺街吸引了眾多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在此“安家落戶”,向大眾傳播非遺魅力。
壽光市非遺傳承人宋尊堂說:“從原來的粗工到現在的精工,現在越來越多的紫砂愛好者刻意想要修指甲來增加美感,其中壹些就像時尚元素。”
作為三生之鄉、蔬菜之鄉、海鹽之都,壽光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近20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個。傳承和發展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手工藝項目,如鹵水制鹽技藝、葫蘆雕刻、呂方鳥籠、草編、柴莊土陶等。近年來,壽光市還通過各類節慶、展銷會等形式,不斷鼓勵和支持非遺傳習場所建設,搭建各類生產銷售平臺,積極推動壽光手工制品的生產和銷售,為“手工山東”這壹文化新名片註入壽光力量。
壽光市文旅局非遺保護科科長靜靜介紹:“我們計劃利用“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多種傳播形式,依托新建成的“非遺壹條街”、非遺文創生活館和非遺直播基地等。,激活非物質遺產,打造“山東手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