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壹袋,雞蛋壹個(保證蛋白質的攝入)
主食:壹個饅頭(或花卷、面餅、無糖的面包等),搭配壹點小菜。
午餐:
素菜:各類青菜,任意兩種即可;
葷菜:瘦肉或雞、鴨、魚肉等100—150克即可(其中任意壹兩樣即可);
主食:米飯二兩,或饅頭、花卷等。有時,壹些蔬菜也可替代壹兩米飯,如土豆100克、山藥10克、藕100克、涼粉100克、水果150克、南瓜200克等,但最好每頓都有主食。
水果壹份。
晚餐:
素菜:仍舊是瘦肉或雞、鴨、魚肉等50—100克,量比中午相對少壹些;
葷菜:類同中午,但種類可以變化,量比中午適當少壹些。
主食:二兩米飯或饅頭、花卷、面條等。
水果壹份。
註:晚餐後至睡覺前,最好不要吃東西,如果壹定需要吃,也要在吃完後做些適當的運動。臨睡前可以喝杯牛奶,有利於吸收。
營養師張全華說,他基本每天都保持這樣的飲食結構,適當地做些調整,目的是為了保持多樣化,不要單壹。他覺得,人的生活壹定要有樂趣,不贊成有些人過於講究,很多東西都忌口不吃。因為,任何壹種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只要適量就行。有的人生活條件好,每天都能吃鮑魚、魚翅,這也沒什麽不可以的,但壹定要控制好量。
我們每天吃的東西都是為了保證人體所需的熱量和蛋白質,這些東西補充夠就可以。如果營養過剩的話,肯定會增加人體的負擔。人體就像壹臺機器,如果我們總是給它增加負擔,機器肯定會疲勞,尤其是人的肝臟和腎臟。
通常我們認為,只有病人,尤其是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病人,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吃的,才需要聽取營養師的建議該吃什麽不該吃什麽。普通人沒有必要咨詢營養師。對此,張全華認為,除了病人外,正常人也需要營養師。因為普通人,並不知道很多東西中的營養成分,亂吃壹通,往往達不到好的效果。當然,即使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也很難做到每人都有壹個營養師來專門指導飲食。其實,各大醫院都有營養科,大家都可以前去咨詢。
另外,我們在超市買東西時,除了看標簽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外,還要看看標簽上是否註明了食物的營養成分。食品的外包裝上應該註明食物含多少脂肪、蛋白質、熱量、糖份、維生素等,我們可以根據這個來判斷我們所需的量。如果沒有註明這些東西的話,說明該食物不符合規範,最好不要購買。從類別來說,以成人為例,每天應該吃谷類食物200-500克;蔬菜和水果400-500克和100-200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另外,建議每天應吃奶類及奶制品100克和豆類及豆制品50克;油脂類食物每天不超過25克。當然,千萬不要拘泥於這些數據,只要保持飲食均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