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救駕]
“大救駕”是安徽壽縣著名點心,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制作大救駕的主要材料有:豬板油、金橘餅、核桃仁、青梅、青紅絲、冰糖、白糖、糖桂花等,經過特殊的工藝加工而成。這種點心形狀獨特,其形扁圓,中間呈急流漩渦狀,多層花酥疊起,猶如金絲盤繞,清晰不亂,色澤乳白滋潤。品嘗起來,酥脆可口,重油而不膩,而且含多種果香味,深受群眾喜愛。大救駕不僅味道好,而且名稱也很獨特,這就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為何取名大救駕呢?這得從它的誕生說起。在距今壹千多年前,中國正處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後期的周朝,在英明之主柴榮的統治下逐漸強盛,大有統壹全國的勢頭。當時,周統壹全國的最大障礙就是在十國中勢力最大的南唐。公元956年,柴榮派大將趙匡胤攻取南唐的淮南地區,在攻取淮南軍事重鎮壽春時遭到南唐軍隊頑強的抵抗。壽春的守將劉仁贍是南唐的優秀將領,長於計謀,他帶領南唐軍隊防守得非常出色。趙匡胤率強大的周軍苦苦攻打九個多月,才拿下壽春城。這場曠日持久的攻擊戰,不僅讓周軍付出很多條生命的代價,活著的人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為主帥的趙匡胤更是殫精竭智,疲憊不堪,以至體傷神黯,不思飲食。趙匡胤的廚師多年跟隨在主帥身邊,見主人如此,心裏非常著急,想方設法在飲食上面翻花樣,但都未有效果。後來他參照當地的點心做了壹種圓餅獻上。趙匡胤看到這種色如凝脂,金絲盤繞的糕點,頓時胃口大開,壹口氣吃了很多。趙匡胤恢復食欲後,也很快消除疲勞。幾年之後,趙匡胤奪取柴氏政權,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但他還沒有忘記當年在壽春吃的點心,並說這種點心曾救過他的駕,就賜名為“大救駕”。
壹千多年來,大救駕在原料、配方、制作技術上又有了多次改進,質量不斷提高,並逐漸成為全國名點。
[頂雪貢糕]
懷寧縣傳統名產,因其色如高山之巔白雪,故名“頂雪糕”清朝光緒年間作為貢品進京,遂稱“頂雪貢糕”。頂雪貢糕選料講究,做工精細。主要原料采用本地出產的優質糯米,佐以精細白糖、麻油、桔餅、核桃仁、紅綠絲,經過精炒、細磨、潤潮、清蒸、切片等多道工序精制成。該產品外觀潔白,質地柔軟,香甜適度,酥松可口,營養豐富。當地群眾將頂雪貢糕視為吉慶的象征,每逢佳節喜慶,互相饋贈,以示糕(高)為糕(高)去之吉祥寓意。
[方臘魚]
“方臘魚”是徽州名菜之壹。它是采用兩種不同的烹調方式制成的。方臘魚選用壹斤半左右的新鮮鱖魚(桂魚),洗凈後切下魚頭、魚尾,將魚的中段炸成金黃色的魚肉,配以番茄醬,用高湯燒好,炒勻,置於盤中部,將魚頭、魚尾燒熟後置於盤的兩端,再用十二只炸過的大蝦鑲盤邊而成。方臘魚的特點是造形奇特,鱖魚在盤中昂首翹尾,有淩波騰躍之勢,而盤中則包含三味:頭尾鹹,中段甜,大蝦鮮,風味特別,制作奇巧。
方臘魚,又稱“大魚退將兵”,主要是根據其獨特造型取名的。不過,若追根溯源,它還與壹個古老故事有關。北宋末年,宋徽宗荒淫無恥,夥同蔡京、朱勵、王黼、李彥、童貫、梁師成“六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他派朱勵在江南壹帶搜刮珍奇異寶、名花古木,朱勵及其爪牙們仗著皇帝的勢力在江南橫行霸道,他們拆墻破屋、敲詐勒索,弄得民不聊生。歙州、睦州壹帶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也成了朱勵等人騷擾、搜刮的主要地區。歙州、睦州人民痛恨官府,在窮苦農民方臘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方臘起義爆發後,江南壹帶的老百姓紛紛響應,起義軍迅速攻下金華、杭州等地,聲勢壹時很大。宋徽宗聽到江南起義的消息,連忙將已準備好去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大軍交給受寵臣官童貫,讓他率大軍火速南下鎮壓方臘起義。方臘起義規模雖大,但還是無法與幾十萬宋朝精銳部隊相抗衡。盡管方臘及其部將多次擊敗宋軍,但攻占的杭州、金華等地還是逐漸陷落,最後退到了齊雲山獨聳峰,宋軍尾隨而至,來到山下。齊雲山山勢險要,起義軍在此可以居高臨下,打擊敵人的進攻。但這裏糧草不足,難以久居。宋軍在幾次攻山失利後,便在山下安營紮寨,切斷通往山上的道路,準備將起義軍困死在山上。方臘見敵人施出這樣的毒計,非常著急,只得在山上到處走動,尋找突圍的時機。壹天,方臘走到山上的壹個大水池邊,見裏面有很多魚蝦,頓生壹計:他叫來壹些戰士,把水池中的魚蝦都捕撈起來,然後集中投向敵人,以此來迷惑宋軍。宋軍將領見山上有如此豐富的魚蝦,以為山上糧草必然充足,壹時難以將方臘義軍困死,強攻又攻不上去,只好解圍而去。
“方臘魚”這道菜取方臘起義軍不畏強敵、奮勇沖殺之氣勢,寓人民敢於反抗貪官昏君、再造理想社會之精神,故—直探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它不僅味美形異,而且蘊涵著人民對英雄的精神和智慧的仰慕
[伏嶺玫瑰酥]
伏嶺玫瑰酥是久負盛名的傳統糕點,產於績溪縣伏嶺村,因其內有玫瑰花作為輔料,具有玫瑰花香而得名。
制法:以細白糖、芝麻、面粉、飴糖等為主料,輔以玫瑰花、青梅、桔餅、紅綠絲。芝麻手工脫殼,炒熟後碾細過篩拌上細白糖烘幹成麻屑,用小量的飴糖和拌有麻屑的上等面粉分層卷疊起來,按壹定規格切成塊後,表面再均勻地撒上細白糖、玫瑰花、切細的青梅、桔餅、紅綠絲等。把已制成切塊的玫瑰酥,按比例切成四塊,然後包裝,每盒10小包。制成的玫瑰酥,外觀潔白如玉,絲絲點點的玫瑰花、桔餅、青梅等若隱若現,宛如翡翠瑪瑙嵌於白玉之中。
該產品始產於清代,經久不衰,1985年送京參加全國食品展覽會並獲獎。
[合肥大麻餅]
“合肥大麻餅”是合肥的四大名點之壹,在國內享有盛譽。合肥大麻餅以白糖、冰糖為原料,配上青紅絲,再和拌麻油做餅餡,用精細面粉做成餅狀,並將餡包入其內,外皮粘上密密麻麻的芝麻,入烘爐炕制而成。這種麻餅面如蟹殼黃色,邊沿泛白,吃起來脆而不焦,香甜柔軟。
合肥大麻餅歷史悠久。相傳在北宋時期,合肥壹帶就用面粉制作壹種銅錢大小、實心無餡的餅,其外還布著密密麻麻的芝麻。當時稱之為“金錢餅”,為百姓逢年過節時常吃的點心。元朝末年,紅巾軍農民大起義在淮北地區爆發。合肥離淮北很近,也有很多窮苦農民加入起義軍。在朱元璋的部隊中,將領張德勝就是合肥人。朱元璋派張德勝率水軍為先鋒,攻打長江邊的港口裕溪口。張德勝的水軍都是家鄉子弟。為了讓士兵們吃得好,更好地戰鬥,張德勝命家鄉父老制作壹種以糖為餡的大“金錢餅”,稱作麻餅,作為水軍的幹糧。水軍吃著家鄉的點心,精神振奮,壹鼓作氣地攻下裕溪口,打敗元軍,並乘勝攻下采石磯。這壹仗為朱元璋不久後攻占集慶(今南京)奠定了基礎。朱元璋非常高興,稱這種麻餅為“得勝餅”。
“得勝餅”在明朝,是最流行的糕點之壹。經過五百多年的流傳,到了清代光緒年間,李鴻章的部屬中有個叫劉東山的,辭官回鄉,在合肥開了家食品雜貨店。他雇傭幾名糕餅師傅,對流傳已久的“得勝餅”加以改進。他們將餅做得更大,加大餡的分量,表皮的芝麻粘得飽滿、均勻。新麻餅上市後,購買者蜂擁而至,店家供不應求,買者只好排長隊等待。劉東山見此情形,命人精制八百筒(壹筒十只)送給他過去的上司李鴻章。李鴻章吃後認為此麻餅完全可以和蘇州點心相媲美,又將它們分贈給朝廷的同僚。就這樣,劉東山的產品壹下便聞名全國。現在,合肥大麻餅仍是暢銷全國的名點,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仍可以購得。
[虎皮毛豆腐]
徽菜名品。“毛豆腐”是徽州傳統名菜。因利用豆腐進行人工發酵,讓其表面生長出壹層白色茸毛(白色菌絲),故稱“毛豆腐”。豆腐在發酵中蛋白質分解成多種氨基酸,味道較壹般豆腐鮮美。“虎皮毛豆腐”因茸毛經煎炕後呈虎皮條紋而得名。據傳說,朱元璋壹次兵敗徽州,逃至休寧壹帶,腹中饑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壹隨從從草堆中搜尋出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但已發酵長毛,因別無它物,隨從只得將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轉敗為勝後,下令隨軍廚師制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遂在徽州流傳下來。“虎皮毛豆腐”的做法是:“毛豆腐”先入鍋煎炕至兩面黃,再加調味品燒燴,食用時蘸辣椒醬。此菜鮮醇爽口,氣味芳香,吃時別有壹番情趣。
[徽州臭豆腐]
俗名“大呆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制,康熙皇帝品嘗後贊不絕口,特地禦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從此名聲大振。與浙江紹興的臭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幹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徽州大呆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裏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壹番風味,而由於大呆臭的制作工藝很復雜,所以這道風味小吃,恐怕只有來黃山的遊客才能吃到了。大呆臭在黃山市內很多小吃攤點上均可吃到。
[臘八粥]
臘八粥是我國勞動人民每逢農歷臘月初八都吃的壹頓飯。臘八粥是用米、麥、大豆、豆腐、肉類、蔬菜等食料混合熬成。由於我國地域廣大,各地食物不壹樣,各地臘八粥的成分不同,味道也大有區別。但它們都味道鮮美,深受各地人民歡迎。
臘八粥流傳已久,距今有六百多年。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家裏非常貧窮,父母只得把他送到地主家去放牛圖口飯吃,以減輕家裏的負擔。朱元璋去放牛的那家地主非常刻薄和兇狠,只要稍有差錯,他就對朱元璋非打即罵,還常常不給飯吃。有壹天,朱元璋牽著老水牛過獨木橋,橋板太窄,老水牛壹腳踏空,跌下橋去並摔斷了腿。地主知道後,將朱元璋暴打壹頓,關在壹間屋子裏,不給飯吃。這壹關就是三天三夜,朱元璋粒米未沾,滴水未進,餓得他眼冒金花。朱元璋在房子裏東找西尋,壹點吃的東西都沒找到,只有壹口破鍋。正在他絕望的時候,壹只老鼠從他前面竄過,鉆到壹個洞裏。朱元璋想抓只老鼠來充饑,也許可以挨過這懲罰,他就在老鼠洞這裏挖下去。不料挖開壹看,老鼠已經跑了,可這裏卻是老鼠的糧倉,裏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艿、紅棗等,雖然不多,每樣也都有點。朱元璋就把這些東西拼湊起來,裝在破鍋裏,又想法弄了壹些水放進去壹鍋煮。結果燒熟成了壹鍋雜七雜八的粥,朱元璋壹口氣吃下去,覺得比吃什麽味道都香甜。朱元璋長大後,參加農民起義軍打擊地主。懷著深仇大恨的朱元璋作戰勇敢,逐漸爬上了皇帝的寶座。做了皇帝他什麽好吃的東西都吃過,連山珍海味都膩了。壹天,他想起小時候吃用老鼠糧豆煮成的粥,覺得自己不應該忘記過去的苦日子,這樣才能勵精圖治。於是命禦廚用雜七雜八的糧食、豆類燒壹鍋糖粥。那天是臘月初八,這粥就叫“臘八粥”。
朱元璋比較重視教育子女,他讓兒女們也吃點臘八粥,讓他們在榮華富貴之時別忘了祖輩創業的艱辛。文武官員們見皇帝全家吃臘八粥,也學樣吃。後來民間也跟著吃,以提醒自己揚勤誡懶,處安思危。
[涼亭雪棗]
壹種糕點,因形狀如棗,浩白如雪,產於宿松縣涼亭河而得名,是宿松縣歷史悠久的傳統名產。涼亭雪棗以糯米、白芋漿為原料,先制胚,放進冷油加熱,至油沸胚身壯大成形,再打漿上糖即成。由於原料比例、和料、蒸料、刻胚的技巧不易掌握,很難仿制。真品涼亭雪棗,胚形似棗,質白如雪,外殼薄如紙,內心松如棉,香酥脆嫩,入口即化,能止咳化痰,是非曲直氣和中,健脾補腎。
[龍鳳貢面]
產於懷寧縣,歷史悠久。相傳北宋時,懷寧石牌鎮有人在朝中為官,七十壽辰時,其弟千裏迢迢將家鄉的“長壽面”送京祝壽,其兄又將此面送給宋太祖趙匡胤進“禦膳”。宋太祖因覺美味可口,傳旨年年進貢,故稱“龍鳳貢面”。龍鳳貢面與壹般面條制作不同。它采用精制面粉、雞蛋精、小磨麻油、精鹽等多種精料,經手工精心拉制而成。成品白如銀,細如絲,絲絲成縷,長短壹致。其烹調食用亦有講究,先備好雞湯或肉湯於碗內佐以醬油、味精、蔥花,再將鍋內煮沸的面格撈出,放進湯碗內,調伴食用,人口柔軟,味道鮮美,富有營養,最適宜老弱婦孺食用。
[沛縣狗肉]
“沛縣狗肉”是沛縣著名菜肴。它選用優質狗肉加上公丁香、花椒、草果、生姜、砂仁、大茴、小茴、桂皮等入鍋後慢火燜煨,然後脫湯上色而成。沛縣狗肉的特點是無腥味、異味,香氣濃郁,肉酥而不膩,老少鹹宜。
沛縣狗肉,歷史悠久,距今已兩千多年。它的成名歸功於秦末漢初的沛縣兩個名人——劉邦和樊噲。樊噲年輕時,家裏比較窮,沒有田地好耕,在流經沛縣的泗水河西設攤賣狗肉。在樊噲狗肉攤不遠,住著壹個無賴,他就是後來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劉邦家裏富裕,兩個哥哥與父親常年在田間耕作,非常辛苦,可劉邦從來不去幹活,整日遊手好閑。劉邦特別喜歡吃狗肉,幾乎天天都要去吃樊噲的狗肉,吃了就賒帳,常賒不還。樊噲是小本經營,像劉邦這樣他怎麽吃得消呢,但又拉不下面子和劉邦鬧翻。只好悄悄地將狗肉攤搬到河東。劉邦壹連三天到樊噲原來設攤的地方都沒吃到狗肉,壹打聽才知道樊噲搬到河對岸了。劉邦走向河邊渡口,想乘擺渡的木船到河東去。誰知船主因劉邦沒帶錢,以前還欠著帳,便不讓他上。劉邦急得口水都流了出來,正巧壹只老黿遊來,劉邦不顧壹切地跳到老黿背上,遊到了河東。劉邦見到樊噲,寒喧了幾句,便迫不及待地坐下來吃狗肉。樊噲搬到河東三天,因新設攤,狗肉賣不出去,劉邦這壹吃,眾人都搶著來買,三天積存的狗肉很快就賣完了。此後,只要有空,劉邦就讓老黿馱過河來白吃狗肉。樊噲見躲不過劉邦,恨死那只老黿,就把老黿偷偷地殺了,與狗肉壹起煮,沒想到這狗肉變得更鮮了。劉邦沒有老黿馱他過渡,便不能經常吃到樊噲的狗肉,心裏很不痛快。不久,他當了泗水亭長,便借口樊噲脾氣暴躁,把樊噲的切肉刀給沒收了。樊啥沒有刀,只好把狗肉燒得更熟爛,用手撕著賣給食客。誰知這酥爛的狗肉撕著吃更具風味。
秦末農民大起義,劉邦與樊噲都參加了,後來,劉邦當上皇帝,樊噲成為他手下大將,他們還成了連襟,自然再用不著為吃狗肉使心眼了。劉邦衣錦還鄉,想起家鄉的狗肉,便召來父老鄉親,用大塊狗肉下酒。酒酣耳熱之時,躊躇滿誌的劉邦乘興起舞,並高唱《大風歌》。從此,沛縣的狗肉便聞名全國。
[桐城菜心粑]
桐城市風味獨特的傳統早點,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美名遠播。當時古城居民最喜愛的早點就是壹碗清茶,壹碟光潔晶瑩的菜心粑。縣城街道兩旁到處開設有經營菜心粑的早點店和茶社,生意十分興隆。桐城菜心粑的制做極為講究,用七成秈米、三成糯米,在溫水中浸泡半日,撈起瀝幹,再用碓春成粉,選嫩綠白菜心,微煮揉成泥狀,剔除菜莖,再摻以豬油、白糖作為粑餡。蒸熟後,外形如琢玉,內心如悲翠,柔而不粘,甜而不膩。
[無為熏鴨]
產地:中國安徽。
歷史:無為熏鴨,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據傳,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無為縣廚師采用先熏後鹵的獨特方法烹制鴨子,成菜色澤金黃油亮,滋味鮮美可口,其制法與口味均獨具壹格,因而全縣聞名,故稱“無為熏鴨”。後來傳至各地,到清末已聞名全省,銷往各地,成為安徽省人們最喜愛的特色菜肴之壹。
特點:用肥鴨熏制而成。成菜色澤金黃,皮脂厚潤,肉質鮮嫩,氣味芳香,別有風味。
[蕪湖腐乳]
產地:中國安徽蕪湖。
品種:有紅方、青方、糟方等,各具風味。紅方腐乳加入紅曲,色澤紅艷,鹹辣醇香;糟方腐乳加 入黃酒精,色澤乳白,有濃厚的糟香和氨基酸的復合香味;青方腐乳色澤青白,臭中有奇香, 非常鮮美。新創制的桂花腐乳、芝麻腐乳和多味腐乳都有特異風味。
特點:蕪湖腐乳塊形整齊,色澤艷麗,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回味悠長。
功效:桂花腐乳芳香馥郁,具有化痰散瘀、暖胃止痛的功效;芝麻腐乳香濃味鮮,能補中健身,抗 病延壽;多味腐乳由於加入多種香料,具有鹹、甜、酸、辣、麻、香等多種味感,頗為消費 者喜歡。
[天堂寨吊鍋]
天堂寨吊鍋,農戶在屋內壹角,挖壹直徑50--70厘米,深約30厘米的火籠,同時,在其屋正上梁上懸木質滑桿吊壹鐵鍋(或銅壺),在火籠上吊鍋可隨意升降。春夏壹般不用,冬季火籠燒柴,家人或來客圍坐四周,烤火閑侃。平時放吊壺燒水,吃飯時幾樣燒熟的菜放入鍋內,吃熱菜,喝小吊酒。壹般不用桌子,吃飯的人右手拿筷子,左手心放碗,食指於中指之間夾只酒杯。要堅立筷子插到鍋內,才能夾到菜,否則,吊鍋會向秋千壹沖到夾菜者面前,不僅夾不到菜,如果用力稍猛,會傷及對面的人。此習俗流傳至今。
[鳳陽釀豆腐]
“鳳陽釀豆腐”是安徽沿海地區的傳統名肴。
據鳳陽當地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在鳳陽,他年幼時家境貧寒,靠乞討度日。壹日,朱元璋在鳳陽城內的黃家小飯店裏討得壹碗釀豆腐,吃後深感滋味極佳。以後,他便經常去這家飯店乞討釀豆腐。後來他穿上龍袍做了皇帝,便下令將鳳陽城內那家黃家小飯店的廚師
召進了皇宮,專門為他烹制“鳳陽釀豆腐”,成了他禦膳房的廚師。從此,這個菜身價百倍,成了明朝宮廷筵席上的壹道名菜,並得到壹個“朱洪武(1368年朱元璋稱帝年號“洪武”)豆腐”的雅號馳名於世,壹直流傳至今。
今天的“鳳陽釀豆腐”是用嫩豆腐為原料切成片,夾入豬肉末、蝦仁末等,裹上雞蛋粉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再用糖醋勾上芡汁即成,具有色澤奶黃,外脆裏嫩,酸甜可口等特色。
[廬州小吃]
廬州小吃(合肥古稱廬州),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與廬州菜壹樣,在安徽烹飪技藝的寶庫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廬州在歷史上,曾是三國、東晉時的古戰場,居江淮之間,巢湖北口,明、清設府,轄廬江、巢湖等地,解放後為安徽省會,成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政治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使她能采省內外各地小吃之逸名,繼承古廬州小吃之精華,兼收並蓄得以豐富多彩。
特別是抗戰勝利後,省會遷來合肥,小吃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經營小吃的約占飲食市場的七成,除少數的店鋪外,多數是擺攤,肩挑巷買,以油炸臭幹、鹽茶單、糖炒麻元、綠豆元、南瓜餅、餛飩、白糖餃子、韭菜盒子等品種為多。有些店鋪善於經營,加之制作手藝精巧,還有了點名氣,如"劉鴻盛"的雞湯小刀面、餛飩餃、冬菇雞餃,"吳鴻發"的雞血糊;長春源的米粉肉;"小南園"的酒釀元宵、雞蛋饃;"廣寒宮"的蟹黃小籠湯包;"五味齋"的五味元宵;"大雅樓"的旱餃;明教寺的臘八粥;"快活林"的鍋貼餃;"復興園"的油酥燒餅、蛤蟆酥、薺菜園子。還有萬花樓、"佛照樓"、"會賓樓"等壹些茶館的小花獅頭、燒賣、四色小籠、冠頂餃、韭菜春卷,也都較有特色。有的店鋪小吃出名後,別家仿照並與之競爭,如杜鴻盛、賽鴻盛等。建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廬州小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使古老的廬州小吃閃爍著青春的光芒。廬州小吃品種風味及食俗與南北不同,有句順口溜"大麻餅、玉帶糕,寸金、百切、加烘糕、小刀面、餛飩餃、旱餃、油香、小籠包,龍燈節子包油條"。前兩句說的是廬州糕點,後兩句指的就是廬州小吃。這些小吃不象北方那樣帶有"沖"勁,也不象南方那樣偏甜,均甜鹹適中,講究鮮香。"龍燈節子包油條"這種食俗很普遍,就象北方煎 餅卷大蔥,蘇聯土豆燒牛肉壹樣,不可分離。龍燈節子單吃雖香但幹燥,油條單吃雖糯口但油膩,而龍燈節子包油條卻互相借味,香甜油潤,十分可口。面類食品在廬州小吃壹向居於首位,不僅制作講究,而且花樣也多。例如餃子壹類 就有冬菇雞餃、餛飩餃、水餃、旱餃、米餃、鍋貼餃、蛋煎鍋貼餃等,各具特色,滋味迥異。另外,象廬陽湯包、小刀面、羅漢臍、鮮肉麻球、小花獅頭、蛋蛹酥等也是食中 的佼佼者。如"羅漢臍"象羅漢的肚臍,色澤乳白,多層花酥,中間呈急流漩渦層層凹 下,如金絲盤繞,紋路清爽,造型別致,油重而不膩,酥香入口,並有多種果味香料,是筵席點心和饋贈親友的佳品。廬州小吃好吃受看,與廚師的技術有著直接的關系,小吃品種制作精細,工序繁多,馬虎壹點就變形變味,所以,十分講究技藝的運用。廬州小吃的制作技法主要有蒸、炸、煎、烘、貼、烤,而其中包含搟、抻、包、裹、卷、切、捏等加工技術。比如"冬菇雞餃",要經制餡、吊湯、和面、出條,抻皮、包餡、下鍋、裝碗、配料等十幾道工序,哪壹道工序馬虎,就不可能有"冬菇香,雞湯鮮、餃皮薄、餡心嫩"的效果。
廬州小吃的特點還表現在餡心的嚴格制作和對油溫的控制上。餡心制作,講究鮮、嫩、香,如"廬陽湯包",餡心選料必須三成肥七成瘦,制餡加皮凍,湯多鮮嫩,旱餃、米餃、豆腐餅講究用豆腐幹調配制餡,軟嫩綿香。"薺菜園子"、"韭菜盒子"講究用 韭菜、薺菜調餡,清香入口。再油溫控制上,如"羅漢臍",始終要五成油溫,油溫高了低了都不和適。"小花獅頭"則五成油下鍋,漸加溫,以至成熟酥透,壹拍即碎。
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人們對小吃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廬州小吃再不少店家都有壹些知名度較高的品種。如今日廬州飯店的糯米油香、小花獅頭、廬州湯包,以及造型別致的蛋剪鍋貼和鮮肉麻球。蛋煎鍋貼先蒸後煎,八只餃子壹個雞蛋,雞蛋下鍋與餃子煎成壹體,金黃燦爛,皮柔韌耐嚼,餡嫩味鮮;"鮮肉麻球"外飽滿,內中空,肉餡在裏晃之餡心滾動有聲,香鮮味濃。
廬州烤鴨店的"鴨油燒餅",金黃飽滿,香酥松脆, 富有創造。光明酒家的"雞蛋餅",油潤酥香,水調面放平鍋兩面微煎,打開壹面將要、將調好的雞蛋撳入。雞蛋當面現打現煎,很有風采。九獅園的雞油蒸餃,用雞油調餡蒸制,鮮嫩可口。此外,合肥飯店的廬陽湯包、臘八粥、合肥酥燒餅、羅漢臍、大救 駕,西海飯店的鮮肉小包及早茶、北國飯店的豆汁、豆腦、米餃,逍遙酒家雞血糊、元宵,淮上酒家的豆腦餅,黃山徽菜館的蠶蛹酥、芝麻餅、雞汁蒸餃,都為廬州小吃增加了燦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