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圖片由註冊用戶"老老饕"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飲食偏好
苗族人嗜酸,這是苗族飲食習慣中最大特色之壹。這種習俗的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西南苗人身處大山之中,交通的不便利,以及四季分明的氣候,使得他們發明出儲存食物的方法便是腌制,吃不完的時令蔬菜和肉類,苗人會用壇子腌制起來,通常可以存儲三五月甚至好幾年。
在苗族農家中,每家每戶都有壇子菜和酸湯。壇子菜的種類各式各樣,從蔬菜瓜果到雞鴨魚肉,基本上都能做成壇子酸菜。苗族人喜酸,酸辣子、酸魚是苗人的大愛,在烹制新鮮蔬菜時,也常常喜歡拌以酸湯及酸菜沫,以調味。這種飲食習慣的形成與山中缺少食鹽有關。
離不開酒的民族
苗族人嗜酒,在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釀酒。有燒酒、甜酒、泡酒等多種,其中燒酒最為普遍。逢年過節,招待賓客,酒是苗家的必備。黔東南的“攔路酒”習俗更是具有特色,進入苗寨的賓客,在寨子門口,要飲下苗族同胞用牛角裝著的酒,方才能進入寨子中。“攔路酒”是苗族人表達好客熱情的方式。
苗族的飲食禁忌
苗族人民忌諱其它民族稱他們為“苗子”,而喜歡他們的自稱“蒙”。黔東南等壹帶的苗族在立春第壹次春雷響後三天之內不能出工。
湘西苗族在陰歷每月初壹、十五忌諱挑糞。
苗族人不喜歡吃羊肉,忌諱吃狗肉,禁止殺狗、打狗。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苗族人嬉鬧時,不能用繩子或布帶捆他們。苗族人在門口懸掛草帽或插青樹葉,或者苗族人在舉行婚喪祭祀等儀式時,客人不要進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婦,不能從他們中間穿過。
苗族飲食文化特色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采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制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余,喝壹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壹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壹種特制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湘西、黔東北和重慶南部則將炒米茶作為過年節時飲用和招待親友貴賓的高檔飲料。
酸湯
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壹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壹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部分地區的楊姓苗族有不吃豬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無過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國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糯米飯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壹,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釀酒、長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飯儲之隨身帶去食用。
小黑藥燉雞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藥雞讓客人品嘗。這壹美食不僅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行血通經”,壹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為款待上賓的佳肴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藥。小黑藥別名草三角楓,屬常年生草本,生長於陰涼潮濕的山地,其根、莖、葉皆可入藥,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癥。其燉制出的雞不僅香味獨特、肉嫩湯鮮,而且還具有滋補、治病等特殊功效。苗族孕婦產後補身重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