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古代中醫典籍記載,始於廣成子、與道家講究的養生之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誇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後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隱居於崆峒山的廣成子請教養生、治國之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這件事。
據正統道教說法,廣成子是太上老君在黃帝時代的化身,十二金仙之首。《太上老君開天經》:“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神仙傳》稱廣成子為軒轅時人,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肅省平涼市)的石室之中,黃帝慕名問道。 當時廣成子傳授給黃帝《自然經》壹卷。又邀請黃帝***同進食,廣成子寶劍壹揮,砍粗桃樹壹棵,將樹幹中間最平直的壹節掏空留底,又用黃銅師刀鉆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隨即將桃木擔在爐臺陶器上,放面團用木槌向下擠壓形成壹根根條狀物,落入沸水鍋中煮熟。面團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長的野生蕎麥等制成,蕎麥性甘味涼,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纖維,同時還含有煙酸和蘆丁,有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軟化血管、保護視力和預防腦血管的作用。除此還有健脾益氣,開胃寬腸,消食化滯,除濕下氣,治絞腸痧、腸胃積滯、慢性泄瀉的功效。遠古時期的人們,還沒有發明面條,僅僅將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團統稱為“餅”。於是廣成子制作的這碗蕎麥“餅”就成為了華夏大地最早的面條。食慣了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和精細谷物的黃帝,吃了此碗“湯餅”後頓覺腹中溫暖、神清氣爽。隨即向廣成子求教“養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克之由”,以及廣成子何以修身養性、長生不老,“壹千兩百歲而形未衰”的秘訣等等。面對誠懇的黃帝,廣成子直言不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蕎麥五行屬木,涇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經常食用,因此建議黃帝常食,以“調和五行、活筋通絡”,對延年益壽大有裨益,黃帝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對廣成子的諫言壹字壹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金仙隴中授蕎以活絡,姬得治身之道,仙師真乃帝之恩師!”再拜而退。黃帝回宮後,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將所學之道總結歸納為壹部醫術——《內經》。並讓禦廚文革在宮中模仿廣成子的方法經常制作蕎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倉頡還將“活絡”二字造為“饸饹”。相傳黃帝於120歲時乘龍升天。廣成子為十二金仙之首,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因此在隴東的民間傳說中,也有了“金仙駕鶴遊隴東,軒轅得道乘龍去”的典故。
自此,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間推廣開來,之後又流傳到北方各地即現在的甘肅、陜西、山西、河北、河南、青海、內蒙等地。經過近五千年傳承發展,饸饹面由當初的野生蕎麥制作逐漸演變成今天使用小麥面或加以玉米面等其他雜糧制作,加入豬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紅柿雞蛋等口味更佳,輔料也變得更加豐富,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增加了十余種養氣滋補的中藥做佐料,更具有養生保健之功效。《中華風味飲食總》壹書稱饸饹面為“舒脾健胃,養生至寶”。
饸饹面,面食文化中壹顆璀璨明珠 ! 在眾多面食中,饸饹面又是面食文化中-顆璀璨明珠。對於平涼人來說,故鄉的濃縮,或許就是壹碗飴餡面。在外漂泊的人,最牽掛的就是吃上這壹碗饸饹面。說到平涼美食,就不得不說說平涼的饸饹面了。對地處大西北的平涼人來說,什麽山珍海味,都憾動不了饸饹面的霸主地位。平涼饸饹面條細長,筋韌爽口,挑起來不斷條,冬可熱吃、可涼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在農村,要是家裏有客人來時,做-頓香噴噴的饸饹面吃才不算失了禮儀,平涼人過紅白事,吃的第壹碗面就是飴餡面,在以前,做饸饹面的饸饹床子可是家家戶戶都必備的做飯工具,而現在,已經有不少饸饹面店都使用了新式機器來做饸饹面,但味道卻也絲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