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2. 宋.蘇軾《霜筠亭 》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 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3. 宋.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 宋.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林斷山明竹隱墻。
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壹日涼。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
釋義: 1.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釋義: 寧願吃飯沒有肉,怎能居住環境中沒有竹子呢? 沒肉吃只是少點肉,沒竹子看人會變得俗氣的。 人瘦了還能養肥,俗人卻是無藥可救的。
要是能對著竹子吃得滿嘴流油,世間怎麽會有這麽“完美”的事情? 2. 宋.蘇軾《霜筠亭 》釋義: 剛從筍殼中破出的新竹尚且有些幼弱,不太能夠自己保持挺直,但已姿態優雅,有了能耐受嚴寒的儀態。而要看到它嚴正可敬,傲對霜寒的樣子,就要等到秋風驟起,花粉雕落的時候了。
3. 宋.蘇軾《記承天寺夜遊》釋義: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壹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壹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了清水壹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壹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4. 宋.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釋義: 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
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壹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壹日的爽心清涼。
2. 蘇軾寫的這些關於竹子的詩句分別表達了什麽寓意蘇東坡的愛竹,也許是前無古人,竹子和他終身相伴,不管到哪裏,他的眼簾裏不能沒有竹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他的名言。
年輕時,東坡詠竹有豪邁之風:“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中年看竹,心情趨平淡:“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窗扉凈無塵,幾硯寒生霧”;
到老年:“累盡無可言,風來竹自嘯”,“披衣坐小閣,散發臨修竹”。由豪邁到平靜恬淡,這是他人生的軌跡,而詩中之竹,正是他不同時期的心態寫照。
這個是他自己對他人生的壹個概括,壹種感慨吧。
3. 蘇軾描寫“竹子”的詩句有哪些1. 《霜筠亭》
宋蘇軾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
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2. 《於潛僧綠筠軒》
宋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3.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4. 霜筠亭
宋.蘇軾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
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5. 《自題臨文與可畫竹》
作者:蘇軾
石室先生清興動,落筆縱橫飛小鳳。
借君妙意寫篔簹,留與詩人發吟諷。
4. 蘇東坡頌竹的詩句於潛僧綠筠軒/蘇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結根豈殊眾,修柯獨出林。孤高不可恃,歲晚風霜侵。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交柯亂葉動無數,壹壹皆可尋其源。”;“官舍有叢竹,結根問因廳。下為人所往,上密不容釘”;“予謫黃洲,寓居定惠院,饒舍皆茂林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