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壹個特殊類型,是壹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壹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壹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壹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布在開平市的鄉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 *** 等風格多種。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開平碉樓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作用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開平設縣,希望從此開始太平,故取名“開平”。自建縣後,“社賊之擾”有所收斂,治安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樓數量不多。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時期是開平碉樓發展的初期階段。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美國、加拿大等國實施排華政策,在海外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開平華僑只能將傳宗接代的願望寄托在家鄉。他們把建房、買田、娶親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斷將自己積蓄的血汗錢寄回開平,從而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建設提供了充實的經濟基礎。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裏,為防賊患,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碉樓。中西合璧的碉樓大量興建是這壹時期開平村落最突出的變化,林立的碉樓從此成為開平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便成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發展的興盛時期。
特點
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壹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墻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墻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壹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墻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開平碉樓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現力,人們著力運用外國建築中的穹頂、山花、柱式等建築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樓千面的建築式樣。根據上部造型,可以將開平碉樓分為柱廊式、平臺式、退臺式、懸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種式樣。這些不同的建築造型反映著樓主人的經濟實力、審美情趣和受外來建築文化影響的程度,是開平碉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四種:石樓、夯土樓、磚樓、混凝土樓。
石樓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在當地又稱為“壘石樓”。墻體有的由加工規則的石材砌築而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石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粘接。目前開平現存石樓10座,占碉樓總數的0.5﹪。
夯土樓分布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龍勝鎮為多。當地多將此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存100座,占碉樓總數的5.5﹪。
磚樓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壹是明朝土法燒制的紅磚,二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當地燒制的青磚,三是近代的紅磚。用早期土法燒制的紅磚砌築的碉樓,目前開平已很少見,迎龍樓早期所建部分,是極其珍貴的遺存。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少部分碉樓用近代的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壹層水泥。目前開平現存磚樓近249座,占碉樓總數的13.6﹪。
混凝土樓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區,又稱“石屎樓”或“石米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整座碉樓使用水泥(壹般由英國進口,當時稱為“紅毛泥”)、砂、石子和鋼材建成,極為堅固耐用。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內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目前開平現存混凝土樓1474座,在開平碉樓中數量最多,占80.4﹪。
開平碉樓有什麽特色 開平碉樓民俗文化開平的民俗風情和風俗文化獨具風格,自成壹體。從開平八音鑼鼓到民間曲藝,從水口泮村舞燈到全民賽龍舟,從缽仔糕到赤坎豆腐角都極具開平特色。獨特的僑鄉文化使紛至沓來的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開平民歌
開平民歌作為壹種具有開平僑鄉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起源於明、清時期。開平民歌民謠是數百年前人們遷徙到開平地區時帶來的。隨著風俗和語言的變異,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民歌。
賣雞調
“賣雞調”是五邑地區尤其是開平、臺山比較流行的民歌。
賽龍舟
開平傳統風俗賽龍舟活動,傳說已有六、七百年歷史了。傳統上,整個賽龍活動—般包括起龍、龍下水、舉辦龍舟宴、旺龍、出龍、采青、應景、鬥龍(即正式的龍舟賽)等環節。這些環節時至今日仍然保留著很傳統的形式和非常濃郁的鄉土味。
碉樓文化
開平碉樓千姿百態、形式多樣,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壹起,自成壹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 *** 、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
開平碉樓有什麽作用(壹)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常有洪澇之憂。開平縣位於廣東省的中南部,其赤坎鄉壹帶舊稱駝馱,過去是壹片濕地,蘆葦叢生,水鳧成群,最初到這裏來定居的人是蘆庵公。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蕩,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蘆庵公的第四個兒子,關子瑞在井頭裏村興建了壹座瑞雲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壹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裏村和毗鄰的三門裏村的村民就到瑞雲樓躲避。1884年潭江大澇,附近各地多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裏村民因及時登上碉樓而全部活下來。
(二)抗日據點
開
開平碉樓
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辟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壹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起過壹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靠東 龍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陸交通之要沖,地勢險要。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此樓。樓高7層19米,占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了望臺,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裏。1945年7月16日,日寇為了打通南路幹線以便撤退,從三埠分兵三路直撲赤坎鎮, *** 軍隊聞風而逃。司徒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沈重打擊。17日赤坎淪陷。是日晚, 日軍從陸路包圍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 自衛隊部分隊員在激戰中突圍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炳等7名隊員堅守南樓,戰鬥7天7夜,重創日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支砸毀,在墻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存亡。日軍久攻不下,調來迫擊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擊,但因樓房堅固,不能奏效。最後,滅絕人性的日寇向南樓施放了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押赴赤坎司徒氏圖書館的日軍大本營,施以酷刑後殘暴殺害,並將烈士遺體斬成數段拋入江中。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召開追悼大會,開、恩、臺、新四邑3萬多人參加了大會,足見烈士的英勇事跡深得人心。
(三) *** 地下活動場所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 *** 開平特別支部在塘口區以敬鄉慶民裏謝創家的碉樓“中山樓”開會宣告成立。謝創被推選為特支書記,會上,確定以抗日救亡為中心,領導開平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鬥爭進入新的階段。
“中山樓”是謝創同誌的父親謝永珩先生於1912年興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壹度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 *** 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 *** 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中山樓”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布置,都在這個碉樓裏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以前打仗用的吧!大概是。 跟碉堡壹樣的道理。防禦用的。
開平碉樓攻略之美食篇 開平碉樓有什麽好吃的導語:開平的小鎮館子不多,赤坎河邊的館子有三家,蜆崗的河邊只有壹家。赤水只有鎮上才能找到吃的。當地著名菜式:黃鱔飯、水口白菜湯、赤坎豆腐角、赤坎蒸鵝、鴨粥、開平狗肉。 開平碉樓有什麽吃的 開平的小鎮館子不多,赤坎河邊的館子有三家,蜆崗的河邊只有壹家。赤水只有鎮上才能找到吃的。 當地著名菜式:黃鱔飯、水口白菜湯、赤坎豆腐角、赤坎蒸鵝、鴨粥、開平狗肉。 赤坎豆腐角 在赤坎鎮開平巷,有壹家名叫“馬仔豆腐角”的小攤檔家喻戶曉,這裏做的豆腐角不僅受到遊客的喜愛,連本地人也津津樂道。 在開平古鎮赤坎,說起最具特色的街邊小吃,人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出壹個名字——豆腐角,而去赤坎吃豆腐角的人,多會直奔壹家名叫“馬仔豆腐角”的小攤檔。據悉,赤坎豆腐角已有上百年歷史,以酥、滑、嫩、香的獨特風味流傳至今,現在有許多華僑每年回鄉都會專程到赤坎品嘗豆腐角。 吃黃鱔煲仔飯 開平美食多,最出名的就是煲仔飯了。當地較出名的煲仔飯有黃鱔飯、赤坎蒸鵝飯等。雖然在開平到處都能吃到黃鱔煲仔飯,但驢友們最推薦赤坎鎮中華東街的“永利隆”小食店的煲仔飯,味道好且分量大,吃完還可以到隔壁買開平最著名的小吃——香煎豆腐角,同樣美味十足。 廣合腐乳 色澤金黃、鹹淡適口、鮮香嫩滑,入口即化,產品曾多次獲國家金獎,遍銷全國各地,並出口至美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金山火蒜 於清光緒年間在水口書廈的青龍裏種植,由於在金山碼頭大量出口,所以稱為“金山火蒜”。特點為肉質瓷白、厚實、含油量高,味道濃郁,膠質豐富,切面為珠樣脈狀體。 水口白菜 水口鎮著名傳統特優產品,已有300 多年歷史,葉綠素、維生素含量豐富,清甜爽口。
開平碉樓與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圖片哪兒有?開平碉樓與村落:
力村,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平塘口鎮,俗稱黃泥嶺,本有9條方姓的自然村,建國土改後期,三村合稱自力樹,取其自食其力之意。村內碉樓群以其建築精美,布局和諧,錯落有致,成為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代表。自力村內現有63戶人家,175人,但華僑、港澳問胞卻有248人,其主要分布於美國、加拿大、英國、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僑匯是這村的主要生活來源之壹。
開平旅遊門票有點貴,可以到同程預訂的。開平旅遊攻略,可以加入群內咨詢群主的
165908609
開平碉樓有什麽好景點開平立園,獨立村,等都不錯
開平碉樓是羌族碉樓嗎開平在廣東, 不是羌族的, 是當時當地有錢人抵禦外族修建的.
開平碉樓分布在廣東省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壹個特殊類型,是壹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壹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有古希臘、古羅馬及 *** 等多種風格
開平碉樓有什麽歷史意義?開平碉樓罕有的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國鄉村的廣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也是那個歷史時期中國移民文化與不同族群之間文化相互影響、交融、促進人類***同發展的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見證。它還突出的體現了中國華僑與民眾主動接受西方文化的歷程。同時,開平碉樓豐富多變的建築風格,凝聚了西方建築史上不同時期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建築成群,成為壹種獨特的建築藝術形式,它極大的豐富了世界鄉土建築史的內容,改變了當地的人文與自然景觀。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壹村十幾座,少者壹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裏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壹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鬥、保家衛國的壹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壹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可以說,開平作為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和藝術之鄉,她的特色在碉樓上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對碉樓資源進行保護和挖掘,對於研究華僑史和建築藝術,對於開發旅遊資源和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