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潑面,漢族傳統風味面食,陜西很有特色的壹種主食。油潑面又叫扯面、拽面、抻面、楨條面、香棍面等。
油潑面是壹種很普通的面食制作方法,將手工制作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裏,將蔥花碎、花椒粉、鹽等配料和厚厚壹層的辣椒面壹起平鋪在面上,用燒的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將花椒面、辣椒面燙熟而滿碗紅光,隨後調入適量醬油、香醋即可。也可另外加入臘汁肉、西紅柿雞蛋等搭配食用。
面條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壹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據元代韓奕所著《易牙遺意》記載:“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劑。壹斤作十數塊。放在水中,候其面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寶辰在其著作《素食說略》中記載更為詳細:“其以水和面,入鹽、堿、清油揉勻,復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書中還指出:“作法以陜西朝邑、同州為最佳。”關於楨條面的形狀,書中說道:“其薄等於韭菜,其細比於掛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余如面片、面旗之類”。同樣壹塊面,能址抻成多種不同的形狀,可見技術的精湛非同壹般。
現在拌面流行於中國大部地區,全國各地都各種各樣的拌面小吃。
廣東人稱撈面,是指把瀝幹的面條拌以醬料的食品,有時亦會加上壹些配料食用,
在新疆,拌面為壹道傳統菜,俗稱“拉條子”,其來歷是:
新疆拌面又稱“拉條子”,古時候人們運送貨物沒有像現在這樣先進快捷的運輸工具,要將貨物通過茫茫戈壁與沙漠運到西域,就只有“沙漠之舟”駱駝能夠勝任了,所以過去個城市都有這些“跑運輸”的駱駝客常年來往於絲綢之路。出門在外時間久了難免會想念家鄉的飯菜,可那時候不像現在各地風味飯館小吃隨處可見。吃了壹路幹糧的駱駝客到了迪化驛站不僅可以可以好好休整壹番,更要做上壹頓家鄉飯慰勞饑渴的胃。拉面技藝正式這樣由山西壹帶的駱駝客帶到新疆的,因其制作的時候以菜拌面而得名。
過油肉拌面的來歷:
很早以前,壹農戶家因躲避戰亂壹家人走的走、死的死,家裏僅剩下爺爺、孫子兩人相依為命。由於連年幹旱和戰亂,莊稼顆粒無收。為了度過饑荒,爺爺每天進山打獵,壹個天寒地凍的冬天爺爺出去半天時辰獵回壹只肥大的野山羊,爺孫倆壹直享用到春節後,由於天熱吃剩的壹大半羊肉無法存放,爺爺想了壹個辦法將剩下羊肉切成塊狀過油爆炸後存放起來,每次做飯時將過油後的羊肉與幹菜爆炒做成菜,拌上土豆面、玉米面、麥面做的面條,既解決了兩人度過饑荒的糧食,也讓小孫子食後連聲叫好。後來,小孫子經商立業,還念念不忘爺爺過油肉拌面條。為了紀念已經過世的爺爺,他在奇臺犁鏵尖開了壹家“過油肉拌面”飯館。當客人吃了後,都誇好吃。從此“過油肉拌面”便出了名,壹直延續至今。
老寶堰幹拌面:
115年前寶堰有戶人家房屋上梁中午吃面之前有白酒黃酒有4個炒菜,酒後為面條沖飽。壹桌4個炒菜不到15分鐘就徹底消滅。4個炒菜的盤子裏面只有菜湯(葷油)還有下剩的耳朵邊豬頭口條絲。後面上來沒有吃到菜的幫工發現菜湯(葷油)還有下剩的耳朵邊豬頭口條絲湯幹拌面特別香。這家人家剛剛好靠近街邊。從此就用這種幹拌面為生計。這就是老寶堰幹拌面的來歷。
總之,每壹種拌面的誕生,都有他的故事,但最早的拌面,應該是:油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