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玩物喪誌玩物勵誌 作文

玩物喪誌玩物勵誌 作文

玩物”≠“喪誌”_800字 作者: 佚名 成語“玩物喪誌”意思是說醉心於玩賞所喜好的某些事物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誌氣。但我卻不完全同意,難道“玩物”與“喪誌”之間可以用等號來連接嗎? 早在幾百年前,英國有位著名的生物學家就創立了關於生物界歷史發展壹般規律的學說-----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然而妳知道嗎?達爾文小時候並不愛學習,他經常曠課逃學,到森林中與小動物們壹起遊玩,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性,對此,老師和家長都無可奈何,認為他只有這樣了,不會有什麽前途。但是又有誰料到這位頑童長大後竟成了舉世聞名的生物學家呢?看來《尚書》中的“玩人喪德,玩物喪誌”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玩物要看如何玩,要會玩。如果在玩的過程中能進行思考研究,那麽就能“玩”出“誌”!達爾文正是在玩中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與認真的研究,才“玩”出了著名的進化論。由此看來,“玩物”也能“得誌”。 也有壹些人能“玩物”而不“喪誌”,這就需要他有極強的毅力。著名作家肖復興的兒子肖鐵很是迷戀於NBA,但他“玩物”而不“喪誌”,知道把這方面失去的時間加倍地補到學習中去,照樣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因此,“玩物”不壹定會“喪誌”。 退壹步說就算“玩物”會“喪誌”,那麽棄物就壹定能得誌嗎?看看當今社會,棄物的人大有所在,可是得誌的人呢,卻屈指可數。就如有些大學生從小死讀書,除此之外什麽都不會,更不用說是玩了,這算得上真真切切的“棄物”吧,就算他們能考上什麽名牌大學,然而這也只是死讀書的結果,他們的動手能力極差,所學不能用於實際。他們的“棄物”在父母老師的眼中是勤奮,用功,可進入社會卻成了實實在在高分低能的“書呆子”,像這樣的人能說是“得誌”了嗎?他們能成為社會的新鮮血液,成為祖國前進的新動力嗎?相信每壹個人都會在心中打壹個問號!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標、信念、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或許,我們不能對某壹種行為妄下斷語。有些人固然是玩物喪誌,但那並不代表全部,只適合壹些人,而還有些人,他們能從“玩物”中“得誌”或“玩物”而不“失誌”,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壹片天空。所以,“玩物”≠“喪誌”,我們也不可單憑“玩物”而輕易否定壹個人! 中國的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主張“詩”“書”“禮”“易”樣樣精通,就是這種文化思想,鑄就了中國無數文人雅士。他們個個稱得上“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從此,他們就成了後人學習的模範,同時也為我們灌輸了壹種思想,只有像古人那樣泛讀詩書,達到博古通今的境界,才能獲得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就是中國古人獲得成功的途徑,也是唯壹被認可的途徑。雖然這種途徑創造出了不少成功人士,但是更多的人才被這種思想所掩埋,最終壹事無成。他們也許並不喜歡這種方式,他們追求的是某種興趣,而這種興趣包括任何事物。但不能得以發展,被磨滅了。也許有人認為興趣只是壹個耽誤學業的東西,應該拋棄自己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業中。但是,事實證明興趣也是可以造就壹個成功人士。 世界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就是壹個例子。他從小熱愛自然,經常在森林中研究動植物,達到了壹種癡迷的境界,正是這種興趣成就了他。他發現了生物的進化規律,他的著作《進化論》更是廣為流傳。音樂家貝多芬也是這樣壹個人,他從小就癡迷於音樂,他對音樂的理解力也是別人望塵莫及的。他憑借著對音樂的不斷追求,達到了音樂的頂峰。這就是興趣的力量。他們並沒有多高的學識,但是他們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創造了壹個又壹個輝煌。 美國之所以發達,我認為其中就有對人才培養方式上的原因。在美國,人們註重對個人興趣的培養。妳可以不用去學習那些繁重的課程。如果妳喜歡打籃球,妳可以進NBA;喜歡玩電子遊戲,妳可以開發遊戲軟件;喜歡美食,妳可以去當美食家……正因為如此,美國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人才,並且各個領域都處在世界尖端。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壹個人被迫在某個領域工作,那麽這個人很可能不會有大的成果。反之,如果壹個人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工作,那麽他的熱情是無限的,他會把所有的精力投身於此,並且甘願獻出自己的壹切,就有可能創造出很大的成就。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要想獲得成功,有很多途徑。今天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興趣,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不要被“玩物喪誌”的陳舊思想所束縛,要沖破舊思想的瓶頸,證明自己,證明玩物不會喪誌。 玩物就壹定喪誌? 未必! 古人就有壹種很有見地的觀點,認為小 能寓大,微能知著,即如花花草草,也能 從中觀物生意,體會造化。 狀花詠物,應寓風雅,可作另壹個論 例。風雅本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大小 雅",因儒家討論將"風雅"列為六義中的兩 類,因而聯為壹詞,借指文藝作品中的社 會內容。唐人皮日休曾有言:"狀花卉,體 風物,非有所諷,則抑而不發。"(《桃花 賦·序》)這與韓愈"文以貫道"、柳宗元"文 以明道"以及歷史上的現實主義觀點壹脈相 承,強調文學的社會現實內容。依他們看 來,無論壹花壹草的吟詠,皆應激濁揚清 ,諷諫美刺,發揮藝術上的正風俗、匡時 弊的功用,唯其如此,才不會流於玩花弄 月,無病 *** 。 再退壹步說,未可厚非的是,與上述 主張相乖逆,偏偏有人就是不好"風雅", 嫌摒世象,守童子之思,抱野人之趣,吟 弄於林泉花月之中。這壹色人等是否可以 歸之於玩世不恭者之列,無足掛齒,甚至 應遭德行上的貶損呢? 明人袁宏道有壹段話,正可釋疑:"夫 幽人韻士,屏絕聲色,其嗜好不得不鐘於 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 奔競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棲止於囂崖 利藪,目瞇塵沙,心疲計算,欲有之而有 所不暇。故幽人韻士得以乘間而踞為壹日 之有。夫幽人韻士者,處於不爭之地,而 以壹切讓天下之人者也;惟夫山水花竹, 欲以讓人,而未必樂受,故居之也安,而 據之也無禍。"(《瓶史·引》)可見,僻居壹 隅, 栽花蒔竹,為的是遠避名利場的險惡 ,這裏面還含有壹種反世俗的行為。 "玩物喪誌"這壹老話多少有些聳人聽聞 。花月之景,人***美之,發之為歌,吟之 為詩,寫之為畫,未必壹定要關乎世道, 牽之塵愁,羼入宏旨大義在裏面。倘認為 這是凡夫俗子之見,也許不假,然循其天 性,暢其真情,其間倒也不乏天籟之聲的 。 種種玩物玩世的人生態度上的分化, 恰恰折射出人文景觀從來是多姿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