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江蘇靖江的歷史與其特產

江蘇靖江的歷史與其特產

靖江 --

因靖江地處江海門戶,捍衛全吳(現蘇南壹帶),屹然重鎮,故名靖江。

1.靖江肉脯。當之無愧,第壹名。實在太有名了,不想多說。有好幾種牌子,最好吃、最貴的當數“雙魚”,是靖江人的保留項目,第壹品牌,有單盒裝和禮盒裝兩種。傳說蘇州、上海人也只認“雙魚”。由於技術外泄,導致現在市場上的肉脯種類很多。吃白粥的時候,加以碎的肉脯佐餐,實在逍遙至極。

2.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魚。刀魚也太有名了,而且價格不斐,不說也罷。鰣魚已經絕種,也不提。河魚,現在市面上的幾乎都是養殖的,毒性小,肉質尚可。河魚劇毒,吃的時候要廚師當面先嘗,沒事後才能動筷,但當年吃野生的時候,還是有人中毒,該魚毒是神經麻痹,效果快,死亡率高。內臟血液和卵巢壹般深埋的說。但由於味道鮮美,便有“拼死食河豚”壹說。總之,“長江三鮮”已名存實亡。

3.蟹黃湯包:太太太太太有名了。用靖江當地的說法:出了靖江,所有的湯包都是對湯包的褻瀆。在南京中山路,中山大廈旁本來有壹家,但不知什麽原因,拆了。偶曾經有幸見過湯包的做法:皮要上等。蟹黃、蟹肉+肉湯煮成瓊脂狀,冷卻後用皮裹住,要不留縫隙,否則在蒸的時候會露餡。吃湯包有句口決: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吸湯。加以醋和姜絲,上乘美味,今年過年的時候我還吃了哦,順便說壹下,最有名的是鴻運飯店的湯包。傳說乾隆當年吃的時候把湯包當作包子吃,結果被滾燙的湯汁燙傷了龍嘴,但還是流連忘返。

4.秈子粥。比以上的要普及。。在這種季節,小的時候,坐著小板凳在院子裏乘涼喝粥,加壹個冒油的鹹鴨蛋,無比愜意。ps:秈子粥不加堿的是白色,只有加堿的才會紅。堿較多了會澀,而且很紅,不好看。靖江有句土話:“秈子粥灌灌,養的像罐罐”。

5.老汁雞。又壹平民食品。老汁的秘方是特配的,偶不懂的說。靖江季市鎮的最有名。

6.酵(靖江話讀gao)燒餅。偶很喜歡。大如臉盆,飛碟狀,褐色,有芝麻,有嚼頭。

7.餛飩。南京的太爛了,餛飩湯要是開水,皮要薄,加蔥、鹽、味精、少許醬油做湯,最好有豬板油,極品。我們那有個馬橋餛飩的很有名的。

8.紅燒蹄膀。各地有各地的燒法。偶們家講究文火燉,甜而不膩,又壹極品。

9.手搟面。又是壹個有嚼頭食品。對於不愛吃面的偶來說,此面面子夠大。據說魚婆橋附

近有家面店口碑很好。

10.團。通俗講,就是糯米粉包餡,雞蛋那麽大,煮法同餛飩,逢年過節必備。有芝麻餡,

肉餡、豆沙、還有菜的,比之寧波湯圓壹個字:香。 我超級喜歡媽媽做的,好好吃的哦~

11.蟛蟣。也就是腿毛多,個體小的螃蟹。壹般不食的說。河邊、江邊俯拾皆是,偶們小時

候拿蟛蟣的螯拿來炸,燒法同龍蝦,肉嫩賽螃蟹,難得的美食,也只有童年有吧。呵呵~

12.竹筍。靖江曾經是竹器之鄉,小時到鄰居家偷竹筍,竹筍嫩的時候,用腳壹踹就倒,回

來燉鹹肉,引的附近的小孩都來了。

本地靠江,水產很多,鮰魚、鱸魚,各地都有。

不吃餃子,沒見過米線、酸菜魚什麽的。

早餐以粥、豆漿、豆花、油條(現炸的,要脆)、蒸飯、煎餅、包子(靖江管包子叫饅頭

)、燒餅(黃橋燒餅最美)、實心饅頭(就是不加餡的饅頭)

中餐主食壹般是飯。

晚餐多種,不贅述。

清淡,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膩。

靖江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至今已有524年的歷史。

東漢未年,靖江尚未形成陸地,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現出壹座獨峙的山,名叫孤山。後來由於江潮的沖刷,在孤山腳下漸漸隆起壹塊塊沙洲。沙洲又連成片,成了陸地,對這片陸地,後來人們稱之為“馬馱沙”。有壹年,有個叫易幹的靖江知縣到西沙視察,走到焦山港(今東興鎮),曾發現壹塊斷碑,上面隱約可見幾句碑文,其中壹句是:“此沙是吳大帝牧馬大沙……”吳大帝即吳國國君孫權,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馱”都是諧音,說訛了,就把‘牧馬大沙”誤成了“白馬馱沙”,久而久之,便簡成“馬馱沙”了。由於有了“馬馱沙”這壹名稱,其他與“馬”有關的別稱,也就先後出現,如馬洲、驥江、驥渚、牧城等等。其中馬洲和驥江,直到現在還作為靖江的別稱在使用。

在明成化七年建縣之初,馬馱沙隸屬江陰,由江陰知縣代管。後不久,為適應管理需要,應天(南京)巡撫膝昭上書朝廷,建議將馬馱沙從江陰劃出,表章中說馬馱沙“居長江下遊,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足稱重鎮”。其重要性雖然是從軍事上講的,但講得很確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準。

因為馬馱沙具有“扼江海門戶”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為它瀕臨長江,是壹座江邊城邑。

靖江古稱馬馱沙,又名驥沙、驥江、驥渚、馬洲、牧城、陰沙。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前成陸,赤烏二年(239年)為吳主孫權牧馬大沙,屬吳國毗陵典農校尉(二級政區)延陵縣暨陽鄉。

晉太康二年(281年),屬毗陵郡暨陽縣(今江陰市)。從南北朝至明初,馬馱沙壹地兩附,南部牧馬小沙隸江陰,北部牧馬大沙先隸海陵,後隸泰興。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隸江陰;成化七年(1471年),都禦史滕昭巡按南畿,謂馬馱沙“地越大江,供賦稅,服徭役,凡有事於邑者,多冒風濤,以奉期約為非便,而民數視昔有加”,且“其地屬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門戶,捍全吳屹然重鎮”,而以“江海多警,扼其要沖;出產類江南,田賦稅畝之入重於揚州”等因素,故奏分江陰之馬馱沙。是年十壹月,滕公奏本獲準,為祈盼馬馱沙從此河清海晏,安寧太平,成化帝同意設縣,賜名靖江。

明清兩朝,靖江隸常州府。1913~1927年隸蘇常道。1928年隸江蘇省政府;1933年隸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泰州),1934~1938年隸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南通)。1937年12月8日,日軍占領靖江。1938年2月~1945年8月,靖江縣偽政權隸偽省政府。1940年8月,建立靖江縣抗日民主政府;11月,隸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194 1年4月,縣抗日民主政府隸蘇中三專區。

1942年5月,***產黨解放靖江並建立靖江政府,1944年隨著***產黨部隊南進,重慶壹帶的國民黨部隊進駐靖江並成立臨時政府。

1945年12月,隸蘇皖邊區壹專區。1946年1月,國民黨縣政府隸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8月~1949年5月,蘇皖邊區壹專區將泰興縣之廣陵、曲霞、蔣華3個區與靖江合並建靖泰縣。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同年5月,撤銷靖泰縣,恢復靖江縣原建制。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先後隸揚州、泰州兩專署。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由揚州市代管。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縣建市。2008年初,江蘇省確認靖江作為江蘇3個省管縣試點城市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