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自古就是我國南方重鎮,秦始皇統壹嶺南之後,漢越文化和生活習俗很快融合,廣州成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廣州壹帶河汊縱橫,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西面、東面和北面丘陵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飛禽走獸亦多;南面臨海,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這使古廣州成為中國飲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壹。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嶺南,使廣州飲食文化深受中原影響,早在漢魏時,廣州的蛇肴、烤鵝和魚羹已有影響;宋末時,宋帝帶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傳到廣州民間;鴉片戰爭後,歐美各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大量湧入,廣州萬商雲集,為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市場。粵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長,再吸收廣東境內地方菜的優點,正如廣州的文化,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形成了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獨具特色的廣州飲食文化,並贏得了“食在廣州”的美稱,名揚海內外,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品嘗美味佳肴,感受這獨特的嶺南飲食文化。
廣州給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酒家飯店特別多,只要妳想吃東西,隨時隨地都能吃到豐儉由人、各式各樣的美食。茶市是廣州飲食最能吸引人的壹大特色。以前廣州只有“早茶”,現在已發展成早、午、夜三個茶市。幾乎所有的酒家飯店都開設茶市,客人壹落座,服務員立即前來招呼:“開幾位?飲什麽茶?”茶市供應各式鹹甜幹濕點心,如自助餐,憑君所好,各取所需,價格也很實惠,壹般市民都能消費。廣州茶市成為朋友相會、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場合,成為家人團聚、***享天倫的重要方式,是現代緊張、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緩沖,是壹些人特別是老年人休閑的重要方式,壹份早報,壹盅兩件,坐上幾個小時,邊吃、邊看、邊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粵菜選料非常廣博奇特,蛇為龍、雞為鳳、貓為虎、老鼠為嘉鹿,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遊的,幾乎都在烹煮之列。粵菜講究鮮嫩爽滑,夏秋清淡,冬春濃郁,使用獨特風味的調料,采用煲、烤、泡、炒、熬和火局等技法,烹制出獨具地方風味的佳肴。粵菜的“生猛海鮮”別具特色,不少酒樓飯店未裝修好廳房,先要設計門口的海鮮池,陳列幾十種生猛海鮮,以招徠顧客。粵菜中的煲燙、喝涼茶是廣州人適應地理氣候環境、因地制宜的創舉,“今天煲什麽燙?”是家庭主婦見面聊天的必備話題,老火靚燙其中的學問實在不少。粵菜食肆菜式多變,每隔壹段時間,各酒家飯店就會以新的原材料、不同的搭配來創制新的菜式,以此來增強競爭力,市面上也常常因此而掀起新的飲食潮流,這是“食在廣州”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分析“食在廣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壹是具有開放性。廣州地處沿海,交通便利,自古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埠。開放的環境,賦予了廣州人開放的思維方式,反映到飲食上就是壹種“無所不吃”的開放心態,廣州街頭遍布南北各地風味的飯店餐館,幾乎全國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風味可以找到。二是兼容性。開放性的文化,同時也必定是兼容的。嶺南文化具有兼收並蓄、容納百川的特征,在廣州飲食方面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三是開拓性。廣州人什麽都敢吃,並善於發掘傳統地方風味食品和食法,不斷移植改造,推陳出新。粵菜廚師中流傳著這樣的祖訓:“有傳統,無正宗。”體現了廣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此外,廣州人吃飽不浪費,吃不完“打包”回去,體現了廣東人愛惜食物和勤儉節約的品德。廣州飲食把吃和烹調提高到藝術的境界上來,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大大豐富了嶺南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對我國以及亞太地區的飲食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廣州飲食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壹方面,廣州飲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如以麥當勞、肯得基等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占據了不少年青人和兒童的市場,使不少人的生活習俗、文化觀念也發生了的新變化。另壹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廣州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食在廣州”也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呈現如下幾個發展趨勢:第壹,飲食與旅遊相結合。酒家飯店的設置與旅遊景點發展相配套,重視老字號的保護和建設,與旅遊產品整體規劃,互相促進;旅遊部門每年舉辦“廣州國際美食節”,吸引了八方來客,廣泛推介廣州飲食文化,把飲食與旅遊的有效地結合起來。第二,用餐方便化。針對現代工作和生活的快節秦,各類即食品、半制成品、快餐發展迅速,受到廣泛的歡迎。第三,食品營養科學化。廣州人從“吃得飽”到“吃得好”,並已逐步講究營養結構的科學搭配,講究食補、食療、藥膳,對營養學的學習和研究方興未艾。第四,原料天然化。廣州人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放心菜、放心肉成為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市場需求日益擴大。第五,美食情趣化。廣州的酒樓飯店越來越註重裝修,格調高雅,環境舒適,廳房陳設、菜式命名、服務員的服飾等,無不透露出飲食文化的品味。再配以悠揚悅耳的音樂,或設舞蹈曲藝、時裝表演,或設卡拉OK,讓食客在美的藝術氣氛下,自娛自樂中進餐暢飲。這種飲食與文化藝術的結合,使廣州美食情趣不斷提高,食客將享受到越來越豐富的飲食文化。
廣東文化與飲食習俗
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征、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準和消費方式,如中國人視動物的肝、腎、心肺為佳肴,所謂“以形補形”,而美國人卻拿來餵貓、狗,認為對人健康無益;中國人不習慣吃蝸牛,而法國人卻視之為珍品;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但他們卻寧肯餓死,也不吃牛肉,連聯合國救濟署運到印度的牛奶也只能被倒進大海,這與他們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
飲食習俗是廣東文化很有特色的壹個分支,粵菜享譽海內外,“食在廣州”也早已聞名於世。飲食的改革與創新始終不能離開文化的範疇,通過對廣東飲食現象的描述與分析,我們可以透視其生活方式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選料雜博無所不吃
粵菜作為我國八大菜系之壹,尤以選料之廣博而聞名。在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無不可入肴,蛇、鼠、雀、蟲、狗、貓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結舌的選料,卻被奉為席間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時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語,連誤以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嚇得生病,更不要說吃了。而在粵菜中,蛇卻是上佳選材,廣東人吃蛇,可謂源遠流長,而在粵菜中卻是上佳選材,《南越異物誌》中就有壹首吃蛇的歌謠:“蚺蚺大蛇,既洪且長,賓亨嘉宴,是豆是觴。”如今,廣東的蛇饌已有近50余種,並有多間以蛇為基本菜式的餐館,許多外國人、外地人來廣東,都會品嘗壹下蛇饌,以為快事。
事實上,廣東人的這種無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開放的心態在飲食上的反映。所謂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廣東人壹種開放性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疆,歷代王朝對它的控制比內地弱,受正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較小,中原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不斷淡化,從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納力。
博采眾長講究實際
粵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它以本地的飲食文化為基礎,吸收國內京、魯、蘇、川等菜系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如粵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過來的,煎、炸等法就是從西餐中借鑒過來的,逐漸形成獨特的南國風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從歷史接觸中探求關系,在兩地同樣事物的比較中,質的相似愈大,相互傳播也愈顯著。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從而使飲食文化具有兼容並蓄的特點,在不知不覺中推動飲食習俗的發展。
廣東飲食習俗在博采眾長的同時,能逐漸摒棄外地飲食中的某些陋習,形成不尚奢華、講究實際的風格。廣東人的飲食,講究少而精,即使宴請賓客,也絕不鋪張浪費,以吃飽、吃好為原則,這與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北方人的鋪張,正是由於禮儀上的拘泥,這固然有其豪爽可愛的壹面,但更應看到,飲食上的繁文縟節,是無法為現代社會的行為方式所接納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廣東人不重視禮儀,恰恰相反,廣東人請客非常註重禮貌,使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而那種脫離實際的鋪張,則是務實的廣東人所不願為之的。
廣東人體現在飲食風格上的務實精神,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廣東人不尚虛名,講究實際,儒家文化中註重形式等務虛的精神對廣東的影響不深,相反,他們卻受到西方人的求實態度的熏陶。這種影響形成了廣東人對飲食既能博采眾長,卻又保持著務實態度。 制作精細追求享受
壹道鮮美佳肴的制作,有賴於各個環節之間有條不紊的協作,粵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飪時間、起鍋、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諸多環節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如做魚講究即殺即烹,這樣才能保持魚的鮮味;再如其拼盤的制作,必須註意配料的選擇,以達到造型美觀、口味豐富的效果,壹道好的拼盤,不僅是壹盤佳肴,更是壹件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
在粵菜中,最見於師傅制作功夫的莫過於雞饌了,凡幾百種之多,能讓客人遍嘗幾十種雞肴而絕無重復之感,幾乎每個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創制的招牌雞,如廣州酒家的文昌雞、北園酒家的花雕雞、佛山的柱侯雞、清遠的白切雞等,不勝枚舉,各具特色。如白切雞,必須選用小母雞或閹雞,以清遠三黃雞為最佳,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剛熟、切開後兩腿骨還微帶血絲者為宜,倘若過火,肉質變老,便失去了白切雞爽滑鮮美的特點。 飲食制作的精細,與廣東人強調個人價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開。享受並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樂,它屬於壹種道德的範疇,同禁欲主義相對應。禁欲主義拒絕塵世的財富和享受,抑制欲望以達到某些社會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從道德類型來看,廣東文化不屬於禁欲主義,而表現出享受主義的傾向,充滿了世俗享樂的人性和情調,表現在對舒適、快樂、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幹活,盡情地享受為宗旨。享受壹詞,在中國文化中壹直被賦予貶意,總把它與不勞而獲聯系在壹起,認為享受就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資產階級才有資格享受。其實,享受是人類非常高級的壹種生存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時的壹種必然的文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飲食習俗更向高檔次發展,對傳統的價值觀念進行強烈的沖擊,傳統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窮”,安於“簞食瓢飲”的生存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儒家把操守作為衡量人格的唯壹標準,把守窮作為堅持操守的象征,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將人類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線上。改革大潮中的廣東人意識到,生活上不尚奢華是可取的,但絕不能以窮作為判定操守的標準,這使他們能夠放開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標準的不斷提高。
飲食習俗是壹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食物不僅僅是含有可供人類利用以維持生命的有機物,對於每壹種食物及其消費方式,還需要由文化對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標簽。同樣,廣東人對其飲食的選擇,也正是其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美食的改革與創新,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歡。
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反映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壹個重要窗口。“食在廣州”,這是國人對廣東飲食文化的贊譽。廣東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積澱深厚,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有著極其濃厚的南粵特色:烹飪原料的廣取博采、烹調方法的精妙獨特,既重食又重美,有著獨特的審美理念,體現色、香、味、形有機結合。相信,隨著廣州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食在廣州”潛力無限,未來的前景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