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鍋: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威縣的農民吃不到熱飯,就有人在市場上支起大鐵鍋,給路人做熱飯。因為壺是無蓋的,所以人們稱之為“朝天壺”。鍋裏煮的是豬肉,肉丸,豆腐幹等等。當湯燒開,肉爛了,顧客們圍坐在鍋旁。管鍋的廚師舀起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準備煎餅自己吃。然後按照顧客的要求,把腸子和胃剁碎,放在餅上,捏細鹽,卷成火筒,送給顧客。由於其經濟效益,肉湯隨飲隨舀,深受群眾喜愛。經過不斷改進,濰坊朝天鍋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和山東省貿易廳以1997認定為“中國名小吃”和“山東名小吃”。隨著商業的發展,朝天鍋已經遍布全城,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朝天宴”。此宴以雞肉、驢肉煨湯,以水煮整豬為主,包括豬頭、肝、肺、心、肚、腸,配以甜面醬、醋、醬油、鹹菜條、花椒、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和涼菜。用餐者圍坐在壹張特殊的餐桌旁。桌子中央是壹口直徑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鍋。大鍋口與桌面齊平,鍋底有特制燃料。圓桌上有壹個缺口,服務員把鍋裏的肉舀出來,按照客人的要求切開,供客人慢慢品嘗。“朝天鍋”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湯淡而不濁。當它與煎餅壹起使用時,它的味道是無窮無盡的。
紅燒甲魚:“紅燒甲魚”是山東濰坊的傳統名菜。相傳“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在乾隆後10至13年間被任命為山東濰坊的知縣。當時縣城裏有壹個叫陳的鄉紳。為了滋補身體,延年益壽,他用甲魚和雞肉燉煮菜肴,極其美味。有壹次,他邀請鄭板橋去他家做客,當他舉行宴會時,桌子上有美味佳肴。吃完後,鄭板橋最滿意的是“甲魚燉雞”,稱贊這道菜是上品,並問怎麽做。後來,他把“甲魚燉雞”的配方和美味告訴了壹個開飯店的朋友。這位朋友按照鄭板橋的指示,在做這道菜的時候加入了海參、魚肚、口蘑等原料,先煨後燜,使得這道菜更加美味。“紅燒甲魚”由此得名。近年來,許多外國客人來品嘗這道菜,因為他們知道它與鄭板橋有關,並稱贊它為“長壽菜”。
特色小吃
馬松糕:昌樂名吃,產自昌樂縣馬松鎮馬松村。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幾代人都經久不衰。1997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和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國名小吃”和“山東名小吃”。和面、醒面、揉面是制作麻公糕的三個主要工序。將上等面粉用比例適中的溫鹽水攪拌成球,反復揉搓,質地光亮後用袋子蓋好。當面團看起來流動而不是流動的時候,把它移到面團桌前,撕成小塊。將面團展平後,反復分層,中間在面團兩面塗上花生油,然後搟成銅錢般薄、呈圓盤狀,鋪在鐵鏟上,中火,顏色為白色帶黃石。取下,讓它徹底冷卻。馬松糕的特點是焦花細,熟而不糊,色澤鮮艷,香味柔和,油而不膩,微鹹清香,開胃而不膩。
燒餅:濰城烤的燒餅有兩層,表層裹著芝麻,鼓鼓的,又脆又香。底層又平又脆,放壹會兒就會變軟。“燒餅油條”是軟化後的吃法。濰城燒餅種類繁多,有酥燒餅、小塊燒餅、羊肉燒餅、花椒燒餅等等,風味各異。
烤豬肉:可以試試濰坊的烤豬肉,和Xi安的烤豬肉很不壹樣,但是兩地各有特色,非常好吃。濰坊是白色的,不像Xi安蕎面是黑色的。裏面還有切片雞蛋煎餅和雞絲,壹碗熱騰騰的,吃起來很過癮。
火燒肉:山東濰坊火燒肉:是外地人的叫法,濰坊本地人稱之為老濰縣火燒肉,是濰坊當地著名的美食,味道鮮美。主要以城隍廟燒肉出名。
燒雞:濰坊有壹種燒雞,大筐賣,只比鴿子大,吃起來特別鮮嫩,也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