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漳州東南花都
概況:
國家4A級旅遊區,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位於漳州百裏花卉走廊黃金地段的漳浦馬口,國道324線旁,是歷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總面積7800畝。區內有2700畝的花卉博覽園,1500畝的花卉生產基地,1500畝的綜合服務區,500畝的花卉科技園區,1.8萬平方米的主展廳。現有各種花卉苗木2000多種,年培育各種花卉苗木1000多萬株,是集花卉生產、銷售、展示、出口、旅遊觀光、農家休閑度假、會議培訓、健身娛樂為壹體的現代農業大觀園。花都依山傍水,綠草如菌,棕櫚園、錦銹漳州園、閩南瓜果園、沙生植物園、榕景園、蔭生植物館、百花廊、花卉超市、蘭花培育基地、農家生態園、大地藝術展區、南溪茶文化壹條街、紀念林植樹區等景區交相輝映。到此旅遊不僅可以觀賞到閩南、臺灣及國外的珍貴花卉植物,體驗到閩南及臺灣風俗,了解到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還可進行射箭、遊泳、水療、垂釣、打網球、戶外拓展訓練(滑索、攀巖、空中單杠、過獨木橋)等壹系列健身運動。
壹年壹屆的花博會,同時還推動漳州社會經濟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壹新,並為促進漳州成為海峽西岸壹顆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生態工貿港口城市明珠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亦被譽為“福建花卉第壹市”、“東南花都”。
享譽世界的漳州木偶戲
閩南漳州的木偶藝術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閩南人所驕傲的地方優秀文化藝術。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在我國乃至世界,代表著這壹藝術的最高水平,當之無愧地作為民族優秀藝術的代表,享有國內外最高榮譽,蜚聲全世界。
漳州市木偶劇團是世界壹流的木偶藝術表演團體。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從建國以來,數十度出國,到過羅馬尼亞、波蘭、俄國、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國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參加木偶術節、商業演出和展覽木偶雕刻藝術品,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境外觀眾、專家的高度贊譽。十數度晉京獻藝,多次榮獲國家大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裏的故事》榮獲全國第八屆“五個壹工程獎”;2000年《少年嶽飛》榮獲全國第九屆“文華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優秀劇目、表演、編劇、導演等項大獎;1960年,傳統名劇《大名府》等榮獲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節金質獎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臉譜與木偶》《大名府》榮獲“最佳表演水晶杯獎”。劇團拍攝100多部、集的電影、電視木偶劇在國內外發行。100集的電視木偶劇《秦漢英傑》已經在江蘇無錫拍攝成功,即將發行海內外。幾十年來,中央電視臺多次播出和介紹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報刊媒體對漳州木偶藝術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
同時,漳州的木偶雕刻藝術也是閩南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漳州的木偶頭是省、市在外事活動中的珍貴禮品。號稱“國寶級藝術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藝術,也為世界專家所贊美。當今,在歐、美、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展覽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後接待過4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遊客。我國的許多政要名人、藝術大家為他題詞贊揚。今年5月,他受聘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30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之壹,也是福建省此次唯壹入選的民間藝術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薦評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徐竹初木偶頭雕刻》(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戲在舊時統稱為傀儡戲。掌中木偶戲又稱指花戲、布袋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其余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
掌中木偶戲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於盛唐的壹幅壁畫《弄雛》,畫中壹位婦女用指掌給身邊的孩子表演木偶遊戲,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約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話、歷史、民間傳統形象為主,廣泛用於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飾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進行表演,它是綜合了雕刻、美術、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多種表達式的民間藝術,並經歷了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祖傳工藝,豐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被稱為“東方藝術珍品”、“世界壹流藝術”、“活的‘文物’”、“中華壹絕”,是具有漳州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在琳瑯滿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內,木偶雕刻技藝被推向形神兼備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還創新生產關公、狀元、夫人、皇帝、皇後、金童、玉女、獅子、門官、小和尚、孫悟空等壹大批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特色又價廉物美的旅遊紀念品、禮品,深受遊客的喜愛。
中國燈謎藝術之鄉――漳州(薌城)
漳州市(薌城區)位於福建省南部,北依戴雲山脈,東臨臺灣海峽,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鐘靈毓秀之地,並孕育了無數俊彥英傑。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漳州燈謎藝術之花,以其絢麗的風姿引人註目著稱於世。
燈謎作為中華民族壹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在漳州薌城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近二十多年來,成立了全國第壹個燈謎協會,第壹次打破海峽兩岸謎藝交流的堅冰,實現兩岸雙向交流,創建了中華謎史上第壹個“燈謎藝術館”,三個第壹給中國謎壇帶來壹股清新的氣象。燈謎活動普遍開展,謎藝研究不斷深入,先後舉辦多場大型謎會,多次組團參加海內外各種謎賽謎會,培養了壹大批海內外知名謎家,創作了相當數量的謎作謎論。對於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燈謎藝術發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0年,福建省文化廳把漳州燈謎協會列為福建省繁榮社會文化“芳草計劃”示範點,把漳州燈謎館列為海峽兩岸文化走廊示範點。1998年,漳州燈謎協會被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評為“全國十佳燈謎協會”,會刊《虎嘯》被評為“全國十佳謎刊”,漳州首屆中華燈謎藝術節被評為“全國十佳謎會”,漳州三位謎家被授予“全國十佳燈謎新秀”、“全國十佳優秀燈謎論文作者”和“全國十佳燈謎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廳命名我區為“福建省燈謎藝術之鄉”,2000年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將漳州燈謎藝術館正式命名為“中國燈謎藝術館”。2000年5月,中國文化部命名漳州薌城區為“中國燈謎之鄉”。
漳州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這裏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藥"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