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大條面等於是尤溪美食的代名詞。以至流傳壹句話,來尤溪旅遊不嘗大條面,等於沒來過尤溪。就是尤溪人,離開家鄉有段時間,也會思念大條面的味道。
大條面的做法十分簡單。
先將面粉和成面團後,壓實搟薄至5毫米左右,摺疊成長條狀,再用壹把長約七八十厘米的專用切刀,切成4~5毫米寬的長面條。再將長面條放入熱水鍋中焯熟,撈出放入冷水中過水冷卻,取出按大致相等的量圈成團,瀝去水分備用。
要食用時,將彈性十足的大條面,再次放入滾燙的熱水鍋中。煮上兩三分鐘,用漏勺撈取,輕抖幾下,瀝幹依附的水分,盛在海碗裏,加入食用油、鹽巴、味精、醬油、蒜頭醋、蔥花等佐料,攪拌均勻,壹碗撩人胃口的幹拌大條面就做好了。
如在小吃店裏點這道小吃,店家還會奉上壹碗熱氣騰騰的高湯。高湯是用去皮的豬頭熬成的,味道清甜鮮美。
大條面的吃法較多,不局限於幹拌,也可炒著吃。有的人喜歡加些輔料,直接煮著吃。
大條面以其外形粗大而得名,但歷來名稱多樣,不壹而足。因面條以專用切刀切成,又稱“切面”;粗細與筷子近似,又稱“筷子面”;備食用前圈成團,又稱“團面”;圈成團其狀如餅,吃時再放入熱湯中燙熟,又稱“湯餅面”;作為壽面用於朱熹“洗三旦”宴會,又稱“朱子面”。但不管怎樣,尤溪老百姓還是喜歡稱其“大條面”。
大條面是尤溪人日常最喜歡食用的小吃,特別是壹些上班族,懶於打理早餐,總是走進小吃店,點上壹碗大條面。
當壹碗大條面呈上來時,絲縷熱氣攜帶壹股清香,撲鼻而來。用筷子夾起面條,送入口中,用力壹吸,隨著“嗞溜”壹聲,溫熱滿口,齒頰生津。有的人會再叫上二兩豬頭肉,或是幾片豆腐幹,或是壹個鹵蛋,吃得是更加津津有味。
大條面已流傳千年。有資料顯示,日本的烏冬面就來源於尤溪大條面,是日本僧人空海法師於唐朝時從中國帶回日本,資料中烏冬面就稱為“切面”。
空海法師是日本香川人,他從中國回來後,就在家鄉推廣烏冬面的做法。同時吃過香川烏冬面和尤溪大條面的食客表示,二者的做法和口感十分相似。
福州開元寺誌記載,空海法師因在海上遭遇臺風,飄散至霞浦縣境內,後居住在福州開元寺。有的人分析,空海法師往返長安,途經尤溪,看到了大條面的做法,於是帶回日本。
另壹種說法是,唐代尤溪至福州已有水運通道,終點碼頭就在離開元寺不遠的“尤溪洲”。閩江流經尤溪洲分南北兩支,南支名烏龍江。空海法師居住開元寺期間,遇見尤溪梢排工人煮食大條面,學得大條面做法,帶回日本。因語言障礙,以“尤溪洲”旁的烏龍江為名將之稱為“烏龍面”,後音訛為“烏冬面”。
世事無巧不成書,如果空海法師不是在海上遇到臺風,就不會與福州結緣,也就不會有“大條面”與“烏冬面”的關聯。更巧合的是,“尤溪”的發音與日語“好吃”的發音十分相似,這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畢竟大條面真的很好吃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