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是中國壹個人口較少的民族。到2000年,達斡爾族人口為132394。其中,黑龍江省主要集中在齊齊哈爾的嫩江縣、富裕縣、龍江縣和愛輝縣;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以及散居在呼和浩特市、布特旗、海拉爾市、西貴圖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的達斡爾族群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達斡爾族主要集中在塔城縣。此外,達斡爾族還散居在吉林、遼寧、北京等地。

達斡爾族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有布他語和齊齊哈爾語兩種方言,語言豐富,有大量反映漁獵農耕的詞匯,包括漢語、滿語和鄂溫克語借詞,尤其是漢語借詞。達斡爾族沒有自己的語言,主要使用漢語,少數人可以使用滿語、蒙古語和哈薩克語。達斡爾族信仰薩滿教,這是壹種融合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達斡爾族擅長制作樺樹皮和柳條工藝品,烤煙和皮靴的制作技術很高。

在清朝,肉類在達斡爾族人的飲食結構中占很大比例,但在現代則改為食物。達斡爾族的傳統米食主要有:“敖蘇木巴拉”(蒸白小米);“Hijimo Bada”(未煮熟的小米米飯);“阿萊莫茲巴達”(蒸白蕎麥米);燕麥米和大麥米;達斡爾人喜歡吃各種肉粥,以及各種“拉裏”(稠粥),如“西吉米拉裏”、“尼吉拉裏”(蕎麥肚臍粥)和“瓦齊熱拉裏”(用酸初乳和小米做成的稠奶粥)。當人們吃牛初乳粥時,他們必須通知他們的鄰居和親戚品嘗。面食主要包括:“達樂粑粑”(壹種填充野生鳥類或家養雞肉和湯的蕎麥面條,有壹種特殊的工具來壓制面條-“達樂”);“托古列”(混合奶油和糖的牛奶面條);“斯巴達拉日”(刀削面);“合日克木勒巴達”(* *或肉湯刀削面);“Herigebada”(肉湯拇指蕎麥疙瘩)等等。這些面食中的壹些可以用白面粉制成。糕點和饅頭有很多種,如“綽毛饅頭”(用杯狀蕎麥面蒸饅頭)、“巴樂提烏圖姆”(白面加紫蘇餡或煎餅加營養面粉)、“好五熱烏圖姆”(用各種面粉制作的糕點)和“烤勺樂烏圖姆”(蕎麥臍面煎餅)。此外,達斡爾族還有各種各樣的炒面(“哈格”)和“辛特勒”(油炸後制成的燕麥絲),食用時將它們與糖、奶油和牛奶混合在壹起。這種幹糧便於田間勞動者攜帶,耐饑。達斡爾族糕點食品由發酵的小米面制成,卷成“8”字形的油炸餅,稱為“西日熱勒”,它也由油炸小米面、曬幹的山楂粉、厚梅粉、糖和黃油制成,然後壓制成方形餅,稱為“瓦特”。

達斡爾族副食品主要包括肉、奶和蔬菜。達斡爾族擅長狩獵、捕魚和飼養牲畜,因此肉類的來源豐富。達斡爾人基本上不忌吃肉,而且各種鳥獸、家畜、家禽和各種魚類都可以吃。吃肉是最重要的。將動物和牲畜的肉用骨頭燉成大塊,用刀切開。達斡爾人主要吃牛奶,但壹般不吃馬奶或羊奶。酸奶是解渴和消暑的上品,鮮奶可以生吃或煮來做米飯和面食。牛奶還可以用來制作各種乳制品,如奶皮、奶油、奶酪等高級乳制品。

達斡爾族婦女在菜園裏種植各種蔬菜,如豆類(蕓豆)、茄子、黃瓜、卷心菜、蘿蔔、辣椒、豌豆等。,為食物。他還勤於收集各種野菜作為補充,主要包括“曼蓋斯”(山蔥)、“昂果勒”(山芹菜)、“開列日”(野韭菜)和“曼奇”(野蔥)。其中,“坤必樂”尤其受到達斡爾族人民的青睞,它在春天大量采收,或在冬春蔬菜短缺時食用或曬幹儲存。蘑菇和黑木耳在夏天采摘,或新鮮食用或曬幹儲存。達斡爾族婦女還將野生李子和丁子曬幹並磨成粉末,或制成顆粒飲用,或制作帶餡的蛋糕和包子。達斡爾人可以自己腌制各種泡菜,其中野生韭菜花被磨成上等調味料,具有獨特的風味。達斡爾族婦女還曬幹其他幹菜,如豆絲和茄子片,作為冬春食品。盡管現代達斡爾族的飲食習慣和食物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些傳統食物和飲食方法仍然受到絕大多數達斡爾族人民的青睞和傳承,特別是在節日和宴會上,“手把肉”和“昆必樂菜”必不可少。

“達斡爾“是達斡爾族人的自稱。關於它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達斡爾語中的“達”可以解釋為“原”“舊”,意思是“原”“過去”“以前”;“窩兒”可以解釋為“地點”和“地址”,意思是“住所”、“地點”和“地區”。這樣,“達斡爾”就是“老地方”的意思。契丹人崛起後對外作戰,大量契丹人遷移到新的地區,將留在遼河流域皇甫附近地區的人稱為“達斡爾淺”(淺,達斡爾是復數),然後逐漸形成了對這群人的稱呼。

據傳說,達斡爾族的祖先薩吉爾迪亞汗生活在額嫩河上遊。有壹年冬天,天氣異常寒冷,河水結冰了。可汗打算出去打仗,頭朝南的沈睡者跟著他過河去打仗。那些去打仗的人被稱為“結達齊森”(“結達”即契丹,“齊森”去打仗),而留在原地睡覺的人則頭朝北,包括他們的母親和他的六個兒子。這些幸存者被稱為“達斡爾族赫魯曉夫”。

另壹些人根據中國的歷史記錄說“契丹的原名是大和”,達斡爾族是從大和音譯過來的。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契丹君(首領)達斡爾(原大和)的本名為達斡爾(臥)。另壹種解釋是“大河”之名,這是洮兒河的古稱。比如“遼史稱塔魯河,金史稱塔魯古河”。

有人認為達斡爾族來自蒙古的“達魯華池”。達斡爾族的語義至今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根據達斡爾族自稱的音譯,漢語的音譯有多種方法,如達斡爾語、達斡爾語、胡大語、達古魯語、達斡爾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國家認定,最終定名為達斡爾族,從此成為固定的民族名稱。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小年等,與漢族的傳統節日大致相似。

是達斡爾族慶祝建黨30周年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上午,達斡爾族群眾打掃衛生,張貼年畫和對聯,並向近親中的老人贈送禮物。在大門外準備壹堆幹牛糞和馬糞,在晚飯前點燃它以驅散不祥的陰雲,並在火上放壹些肉、蛋糕和餃子以祈求火神保護人和動物。晚餐以手工制作的肉類為主。酒足飯飽後,老人們用酒、肉和糕點祭拜祖先,並焚香祭拜。在前半個晚上,餃子被冷凍起來,以便在正月裏隨時烹飪。小時候晚輩向長輩敬酒磕頭,祝老人健康長壽,老人也祝晚輩幸福。那天晚上,鞭炮齊鳴,燈火通明。

達斡爾族阿尼節阿尼節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歷正月初壹舉行。“阿尼”是達斡爾族的語音翻譯,意思是春節。

為了過壹個美好的節日,達斡爾族人民在農歷二十三開始打掃房屋,包餃子,蒸豆包,烹制宴席菜肴,采購各種食品以備新年之需。然後將這些食物冷凍起來,以便在節日期間可以吃到現成的食物。

除夕早上,達斡爾族家庭打掃庭院,張貼年畫和對聯。在大門前,堆積了許多曬幹的牛糞餅,並在晚上點燃,這使整個村莊充滿了和諧、吉祥、和平和溫暖的節日氣氛。達斡爾族老人還將大塊的肉、白摸、餃子和各種美味的食物扔進火中,祝願人畜健康和莊稼豐收。達斡爾人認為火越多越好,所以每家每戶都盡量把門前的牛糞堆得又高又大。

晚上,達斡爾族的門前掛著各種各樣的燈籠,有些人用獨特的冰燈裝飾他們的門。除夕夜,達斡爾族有祭祀祖先的傳統,但沒有牌位,也沒有供不完的神像。他們只是在房子西側的地上放上壹根香,然後朝西朝拜,以示對祖先的紀念。酒、奶皮、點心等。供奉給祖先的都是家裏的老人擺放的。全家向長輩磕頭辭舊歲後,到同宗親戚家拜年。去家裏年紀最大的人家裏拜年,然後挨家挨戶拜年,家家戶戶都要拜年。午夜過後,新年伊始,聚在壹起的達斡爾族人要再次祭拜,挨家挨戶去長輩家串門,每家每戶都要向長輩頂禮膜拜,敬煙磕頭。整個除夕夜都充滿了歡聲笑語,達斡爾族人民玩得不亦樂乎,徹夜未眠。

在初中開學第壹天的早上,達斡爾人會盛裝打扮,然後焚香跪拜眾神、女神、竈神和祖先神,祈求庇護和禮物,然後向長輩敬酒和跪拜,接受老人們的祝福。第壹頓年飯是餃子。在烹飪或包裹紅線時,它意味著吃它的人會長壽;或者包在硬幣裏,達斡爾人認為吃了它的人壹年都不會缺錢。內蒙古等地的達斡爾族在包餃子時也包八小塊面團或壹撮面粉,象征著兒童的滿堂和善良。在交子過完春節後,年輕的達斡爾族男女各自在同齡人和兄弟的帶領下挨家挨戶拜年。如果壹位長輩去世不到三年,年輕壹代的新年祝福將在南康向棺材磕頭。妳不能等到日出時在其他村莊拜年。拜年的客人壹進門,首先會揭開主人家的鍋蓋,搶到家家必備的年糕,品嘗年糕的酸甜苦辣。如果我們說誰的蛋糕最甜,我們會稱贊誰的心最善良。據說吃了之後,生產生活可以“壹年比壹年高”。

按照傳統習俗,每逢阿尼節,婦女都要互贈禮物,並包好最好的煙葉、奶皮、蛋糕、凍肉等。並送給老人、親戚和朋友。從初壹到初五,有些地方,甚至在整個正月期間,都不允許婦女縫紉,否則將遭受壹年的痛苦,並且在過年期間不允許大聲哭泣和責罵,否則將遭受痛苦。煙是達斡爾族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禮物,因此在節日期間,無論男女都應首先相互尊重,以示相互尊重。

達斡爾族擅長唱歌和跳舞。人人都會跳舞,不分性別、年齡。節日期間,“亨伯舞”是不可或缺的節目。這種舞蹈變化多端,時而緩慢悠長,時而跳躍歡快,是壹種非常優美的舞蹈藝術。他們還特別喜歡跳“胭脂樂”和“哈肯白”。在阿尼節期間,每個村莊都成為這兩種舞蹈的大舞臺,婦女是主角。他們經常從初壹開始跳好幾天。那時,年輕的女孩和* * *將穿著繡花綢緞,他們的鞋子將被擦得鋥亮,他們的頭發將被梳得整齊,他們將戴著鮮艷的花朵,花朵將發出耀眼的光芒。即使是四十多歲的女人做新娘時也會穿著鮮艷的衣服,蒂朵優雅的素色花朵紮在高高的發髻上,魅力不減當年。達斡爾族舞蹈豐富細膩、樸實活潑,配以挑水、照鏡子、梳頭等舞蹈,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他們表演了鷹舞,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手腕由慢到快地上下輕輕擺動,就像壹只雄鷹展開翅膀,在藍天上自由飛翔。他們載歌載舞,伴隨著壹聲又壹聲的呼喊,他們的節奏越來越快,以至於快樂的舞蹈逐漸達到了* * *。跳舞時,姑娘們還悄悄把繡好的煙袋塞給心上人。如果壹個年輕人收到這份珍貴的禮物,他應該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在懷裏,並在婚前為女孩保密。達斡爾族婦女中還流行壹種獨特的樂器,她們稱之為“木庫蓮”。這件樂器結構簡單,但非常精巧。這是自用的,從不借給外人。它能演奏各種優美的曲調,是達斡爾族婦女在阿尼節期間施展才華的“武器”,往往成為男女情感交流的媒介。

節日期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如打曲棍球、跳舞、唱歌、踩骨頭、打牌等。五月的第壹天過後,青少年開始成群結隊地玩“曲棍球”。晚上,他們化妝後玩模仿動物的遊戲。孩子們擁抱著他們的孩子玩耍,老人聽史詩、講故事、唱民歌,婦女跳“魯裏勒歌舞”,還有許多其他文化和娛樂活動,壹直活躍到正月十五。

達斡爾族春節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年號。根據傳統,第壹天是雞日,第二天是狗日,第三天是豬日,第四天是羊日,第五天是馬日,第六天是牛日,第七天是人日...達斡爾族的節日活動往往與這些壓力有關。阿尼節的慶祝活動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達斡爾語稱為“卡欽”。

阿尼節是達斡爾族的春節,表達了辭舊迎新和對來年祝願的相同主題。其活動非常忠實於達斡爾族的傳統習俗。

達斡爾族卡欽節卡欽節(元宵節)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在正月十五舉行。達斡爾人認為這壹天是神靈回歸邊界的日子。

在前壹天晚上,必須向神獻祭並焚香向神磕頭。在克欽日,人們應該穿上新衣服,吃手工制作的肉或餃子。

它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達斡爾族青年在春節期間的獨特活動,象征著幸福、健康和吉祥,祝願當年莊稼豐收。壹大早,達斡爾族長者先從鍋底取壹點黑灰抹在未起床的子女額頭上。年輕人爭先恐後地往臉上抹灰,還互相往臉上抹灰,這意味著避開邪惡,祝願他們來年豐收幸福。據說誰在這壹天不抹臉,誰今年就不走運,而且他塗得越黑越有福氣。年輕女孩和兒媳往往是年輕男人追求的目標。他們的臉經常變黑,臉色都是灰色的。因此,達斡爾族把正月十六定為“黑灰日”。在這壹天,人們可以互相取笑,互相鼓勵,共同期待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這種節日活動主要在年輕人中開展。

達斡爾族寒食節清明節屬寒食,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在這壹天,達斡爾族人民會到祖先和老人的墳墓前掃墓、燒紙、安排供品、培土和磕頭祭拜。達斡爾族端午節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在端午節的早晨,達斡爾人早起,在野外用露水擦臉,有些人在河裏洗澡。達斡爾人把艾條放在衣服或帽子上,並在房子裏到處懸掛艾條。據說這樣可以驅蟲避害,保證壹年內無病無災。5月23日是馬日。按照慣例,每個村莊都要選壹棵樹。達斡爾族人稱之為“天樞”。在樹下祭祀,祈求牲畜平安。

達斡爾族的中秋節是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在這壹天,達斡爾人會宰殺牲畜,準備豐富的食物,慶祝谷物的豐收和牲畜的繁榮,吃酥餅和餃子,並用月餅和西瓜祭祀神靈。

達斡爾族千燈節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屬於宗教節日,流行於海拉爾周邊達斡爾族地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達斡爾族人民制作各種各樣的燈,帶到雍和宮照明。點的越多,越幸運。

達斡爾族祭竈節12月23日是祭竈節,也是小年。晚上,達斡爾族人送竈王爺上天提供酒肉,祈求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衣食無憂。

達斡爾族額爾登節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達斡爾語意為薩滿祭祀。它每年或每隔壹年在農歷三月舉行,節日持續壹天。

節日祭祀活動在氏族薩滿家中舉行。當這個節日舉行時,達斡爾族人民要把酒、香、哈達、布等禮物帶到祭司薩滿的家裏。在房子裏豎立壹棵綠葉的小柳樹,稱為神樹,並在上面懸掛諸神的銅制假面具。

儀式開始時,隨行的薩滿敲鼓並吟誦咒語,邀請神靈前來。然後引導祭司薩滿圍繞“托若”(神樹)起舞,迎接神靈。舞蹈動作粗糙,全身都在顫抖。從頭到腳,他穿著“神奇的衣服”,配飾也搖擺不定。跳神分為四段。在第壹段中,薩滿之神被邀請前來。第二段,請薩滿的主祭祀神。第三段邀請所有的神來;第四段把神送回來了。

在達斡爾語中,達斡爾族南部的節日是達斡爾族的南部,意為薩滿的盛大儀式。這個節日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屬於宗教節日。它每三年在農歷三月和四月舉行壹次。節日持續三天。這個節日的目的是向神獻上禮物,為氏族尋求幸福。

在第壹天,達斡爾人會帶著禮物去臨時舍林格(達斡爾語)。首先,兩棵綠葉白樺樹將在舍林格豎立起來,這被稱為“格雷特羅”(室內神樹)。在距離神樹六英尺遠的南部,將豎立壹根具有相同綠葉的樺樹枝,稱為“Boditoro”(戶外神樹)。然後,達斡爾人分別在三棵神樹上懸掛青銅假神面具。儀式開始時,陪同祭祀薩滿擊鼓誦咒,並邀請神靈前來,然後帶領祭祀薩滿圍繞神樹跳舞歡迎神靈。

第二天繼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