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我們身邊的歷史:漳州月港

我們身邊的歷史:漳州月港

漳州粵鋼

漳州月港是古代福建四大商埠之壹。從明代景泰到天啟(1450 ~ 1627),月港從壹個民間自由貿易港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中心,並在近200年的時間裏崛起繁榮。與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以呂宋(菲律賓)為中轉地,與歐美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月港,即“月泉港”,位於九龍江下遊三角洲九龍江入海口,即今龍海縣海城鎮。這裏河面寬闊,有“外有潮浪,內有山澗”和“水中有口子,四周有月牙”之說,故名“月港”。月港附近海域,古稱桂海,因海口貴嶼島而得名。貴嶼島又名“雞島”“龜島”,矗立於海中,是水進入漳州的門戶。明萬歷元年(1573)在貴嶼建塔,是港口標誌,但次年長期廢棄。月港西區是九龍江北溪和西溪交匯處的“三叉戟河”。有胡帽和五角洲,水路分為中國、香港、北港和南港。貴嶼島外,東港為廈門港,是月港海上貿易活動的範圍,外有中佐所(今廈門)和梧州島(今金門),是港口的海上屏障。月港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65,438+0℃ ~ 265,438+0.4℃。屬於強潮汐河口港,潮流為往復流的半日潮淺水潮汐港。潮流從港口的浩門(漁仔尾)和海滄峽谷進入,並流入三條靜脈:壹條靜脈進入劉穎河(江東大橋),並沿北溪追溯到龍津溪交界處的彭洲頭。今天河床較淺,潮流影響僅及郭坑;壹脈進入福貢港,沿南溪回白水營;壹脈從月港流向撫河。沿西溪河而上,繞過漳州南部,即可到達茶葉店。如今河床淤積較淺,潮流影響僅及相城下遊碧湖。每月的第三和第十八天是大潮日。潮汐規律:“日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冬,潮位極高,常發生在春秋兩季,海浪極大,常發生在王朔之後”。月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不僅包括九龍江流域,還包括汀州、贛南、湘南、閩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和水果,被譽為“魚米之鄉、花果之鄉”。經濟作物包括國內外著名的甘蔗、水果(荔枝、龍眼、柑橘、蜜柚和香蕉)、木棉、煙草、茶葉、花生和黃麻。明代礦冶、制糖、制茶、紡織、陶瓷、造紙、造船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尤其是紡織業。當時,漳州生產的絨、紗、緞、絨暢銷海內外。其他手工藝品,如鐵、青銅器和牙雕也是稀有而重要的外貿商品。月港主航道西起莆仙,沿南港向東順流而下,經海城港、大泥圍、貴嶼、中佐所,從吳嶼的丹門出海,然後分為東西兩條航線。莆仙至貴嶼港公路,長17公裏。“這裏的水很淺,商人必須用小船拖著它,所以可以裝船。”貴嶼到大門的河道深約30米。月港停靠點分散在北岸的嵩嶼、海滄、石美、禹洲、鰲頭和南岸的漁仔尾,港外的海門島、福貢、月港、石馬、福和及大井、卓奇、吳嶼和中佐所。主要港口為海城月港,是當時海上貿易貨物和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越港附近的禹州、海滄、府河、石馬、福貢、漁仔尾、大井、卓奇是“北船”(航行溫州、南京、上海、天津)和“越洋船”(四川赴臺灣省、澎湖)的靠泊和始發點。到處都是石板路,尤其是在嶽崗。根據現場調查,月港溪尾不足1 km的沿岸碼頭僅有7個,其他內港碼頭較多,均為石砌斜坡小路。湘冠碼頭位於港口右側。9年重建(1920),現為海城客運總站。容川碼頭位於港口右側,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當時是大型碼頭,現在是港口農業運輸碼頭。九龍江海口中佐所(廈門)和梧州嶼(金門)是粵港外籍船舶的出入境關口。元政府在左中設立嘉禾錢湖辦事處。明初,千家萬戶有人把守;後遷至永寧,駐有中左軍,故稱“中左軍”。梧州島上的水寨有上千戶人家,而在萬歷年間,明朝政府在中左設立了“商導”(即海關)征收“航運稅”。從月港出航後,外國商船需要在中心“檢查”並離開,然後轉移到曾厝坳等待風吹啟航。明朝成化、弘治年間(1465 ~ 1505),月港成為閩南大都會,素有“小蘇杭”之稱。嘉靖三十年(1551年)設靜海閣,設總判官。在鄭德之後,粵港兩地的海外貿易超過了福州港和廣州港。嘉靖四十五年(1566),65438年二月設海城縣。隆慶元年(1567),“海禁”被廢除,海城正式對外開放市場,進壹步發展了海外貿易,成為當時中國最繁榮的對外貿易港口。萬歷年間(1573 ~ 1619),盛況空前,出現了“四面八方洋人雲集月港”“五湖四海商賈,兩洋賣物,代賈至禮惠農”的盛況。每年進出月港的大商船寬356英尺,長10多英尺,載重60英尺。最初解禁時,政府只征收3000兩的船稅,到萬歷四年(1576)增加到20000兩,十壹年(1583)增加到20000兩。海波訪問的國家和地區有:交趾、占城(在今天的越南境內)、暹羅(在今天的泰國境內)、柬埔寨、達尼(在今天的泰國南部)、吉蘭丹、丁集義、彭亨、柔佛、麻柳嘉(在今天的馬來西亞境內)、九崗、亞齊(在今天的蘇門答臘境內)、瓜瓦和彭亨。東方方向有:大港、彭加士蘭、呂宋、三寶顏、棉蘭老、蘇祿、民都洛(今菲律賓)、美洛朱(今魯古群島)、博尼、文萊(今加裏曼丹北部)等。日本也是月港商船經常光顧的重要國家。由於日本的入侵,明朝政府禁止與日本進行貿易,只有在禁令解除後才允許向東方海洋出售。然而,私人商人“偷偷溜走的次數更多”。嘉靖二十六年(1547),福建赴日商船在壹場臺風中漂流到朝鮮,人數達到1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漳州人。當時,月港出口的貨物主要包括:絲綢、布匹、瓷器、茶葉、糖、紙、水果等。進口商品包括:香料、珍寶、大米、椰子、綠豆、棉被、藤席、草席、紙張、泥瓶、鏡子、火把、粗絲綢、西洋布、漆器和皮革制品、礦產品等。天啟時期(1621 ~ 1627),西方殖民者東侵,南亞各地都被他們控制。中國的領土,澎湖列島和臺灣省也遭到了侵略,並多次入侵福建沿海地區,月港的海外貿易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和削弱。再加上頻繁的戰爭,清初的海禁和邊境的遷移使月港徹底衰落,從此壹蹶不振。鄭成功占領廈門時,實行“以商養軍”,大力發展海上運輸,廈門港由此崛起,它位於港口的後部,以廈門為出海的必經之地,其作用逐漸被廈門取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廈門設立海關,正式取代月港的海外貿易地位。內河和近海水運中心也轉移到了石馬港,海城港只起到了壹般小港口的作用。11(1922)年,拆除海城老城,修建港口河堤,在古香閣碼頭修建1石棧橋式踏步碼頭,長23米,寬3.9米。1956年,碼頭內建有1客運站,設有候車室和售票處,專用於客運。1972年,在客運碼頭壹側修建了1斜坡碼頭,長25米,為貨運碼頭和輪渡碼頭,左側為1簡易碼頭。客運碼頭前部水深2米,可停泊100噸以下的船舶。高潮水面接近碼頭面,高程3.4米。港口年貨物吞吐量4.72萬-6.6萬噸,年客運量5萬-6萬人次。主要出口物資有糧食、砂石、水泥、木材等。,外貿物資有洋蔥、罐頭等。,而進口的物資有煤炭、化肥等。1989年完成貨物吞吐量6.93萬噸,完成旅客28.65萬人次。海城是石馬港的壹個作業點,位於九龍江下遊三角洲河口南岸的龍海縣石馬鎮錦江路。這裏是古越港的靠泊點之壹,也是九龍江內河水運中心。附近的港口是開放的,有五角和胡帽大陸,水路分為北港、中國港和南港。南港是石馬港的航道,上遊西至撫河,下遊東至草尾。它長8公裏,寬465,438+00米,枯水期深65,438+0 ~ 2米。港口碼頭泊位集中在錦江路,岸線4600米,高速公路距漳州市區22公裏,距廈門64公裏,距省會福州324公裏。航道距廈門19海裏,距香港306海裏。在香港北岸,鷹潭至廈門鐵路連接著中國的主要城市。1986年,這裏被辟為漳州外運裝卸點。石馬港所在的石馬鎮是龍海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漳州平原東部九龍江下遊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福建農業高產區和糧食基地之壹。石馬港經濟腹地廣闊。九龍江上遊除本縣外,還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相城等地,可延伸至閩西、贛南等地。自明清以來,石馬港壹直是漳州重要的港口城市,是進出物資的集散地和轉運點,也是漳州華僑的主要港口之壹。1982年,廈門海關在石馬設立辦事處。主要碼頭有:(1)客運碼頭位於錦江路護岸中間側。舊駁船被用來建立壹個浮動碼頭,兩個長4米、寬5米的木制浮橋用於乘客上下。碼頭前沿水深1.30 ~ 1.80米。(2)簡島城船廠碼頭於1970年建成為大型貨運碼頭,於1986年改建為船廠碼頭,相鄰的鐘祥碼頭於1987年並入簡島城船廠碼頭。碼頭主體為20×9米,為臺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前沿水深1.9m,碼頭前沿水深2.00 ~ 2.70m。它可以可靠地停泊400 ~ 500噸的貨船,碼頭配備兩臺3噸起重機,可以同時裝卸。它有壹個2500平方米的院子和壹個200平方米的專用倉庫。(3)湘冠碼頭1979為平臺式碼頭,吊機1臺,為糧食、煤炭專用碼頭,可停泊百噸級貨輪。(4)1975老碼頭左側修建石堤護岸,安裝吊機1臺,為鹽業專用碼頭,可停泊100噸級貨輪。1985石馬口岸貨物吞吐量23.72萬噸,出入境旅客22.34萬人次;1986貨物吞吐量13.16.5438+0萬噸,旅客發送量16.5438+0.43萬人次;1989年,貨物吞吐量達到22.35萬噸,旅客24.58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