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直以來,歷史書籍記載香港的歷史,多由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說起。然而,香港早在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最有力的考古發現是:最近在香港最大的外島--大嶼山上,發現了壹座5000年歷史的(古窯)。至於史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刻散見在香港各地,雖然前人刻鑿的意義和創作者身分已不可考,但可以深信的是,這避風港和淡水灣曾經吸引不少在太平洋沿岸航行的古人在此停留。
約2000年前,在漢朝時,中國把香港納入版圖。坐落於九龍李鄭屋的漢墓就建於此時。十四世紀,許多廣東人紛紛來香港定居,還有從中國中部南遷至香港的(客家人)。許多現代香港人至今依舊向當日地主的後代支付(佃租),這些族群習稱為(新界五大族)。
根據壹些最早的史冊紀錄,香港認定要成為壹個經濟重鎮。官方史實中記載,軍隊最早駐守在屯門和大埔,目的是為了確保吐露港蜒另外,來自廣東東部的鶴佬漁民也到香港定居。十七世紀,滿清入主中國,為了剿平反對者及海盜,清廷嚴禁老百姓在沿海定居。最後,禁令廢除,新的移民又陸續到香港定居,即(客族)或(客家人)。
原本務農的客家人以後就開始種稻米、栽茶樹,亦出產莞香及鳳梨。家采收珍珠的利益;現在,屯門和大埔已搖身壹變成為新界的兩個主要市鎮。
香港早期的生活方式,可在壹些小漁村和小田莊裏找到歷史證據。這些早期村落,許多至今仍有訪禦墻、護城河及守衛室保護著。
1840年第壹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壹國兩制”。
澳門
澳門由秦朝起成為中國領土,從明朝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壹塊領地。
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壹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壹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自古就是中國神聖的領土的澳門自被葡萄牙非法侵占以來,澳葡政府時期的澳門盾徽葡萄牙人在澳門壹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誌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壹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壹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略的,是當前葡國管治下的壹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於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壹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臺灣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沈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臺灣島。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臺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臺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壹些特性。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瑯嶠人。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現今臺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臺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壹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臺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臺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臺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壹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壹領導了壹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鄭成功在進軍臺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臺灣“壹向屬於中國”,臺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壹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壹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成為壹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臺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臺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謀劃進攻臺灣,曾經采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占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臺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陸官兵2萬余人、戰船200余艘,從銅山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來)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為壹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臺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臺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臺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臺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臺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臺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臺郡之生番,無壹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臺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臺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臺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壹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壹省,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壹。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鬥,歷經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臺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臺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臺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臺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臺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臺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鬥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臺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壹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臺灣。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於臺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壹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