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鯽魚說
馮驥才
雞不能吃自家養的,魚必須吃自己釣的。
前者的緣故是,家禽通人性,吃時下嘴難;後者的緣故是,釣魚又吃魚是雙倍的樂趣。
深秋晨時,在水塘邊擇壹幽僻處,取香餌壹珠,粘於銀鉤之尖,悄悄下竿於葦草間。水色深碧,魚漂明亮,尖頭露出水面,顯得十分靈通。漂兒連著細如發絲壹般的敏感的線。再接著埋伏在香餌中銳利的鉤兒。少焉,魚漂忽的壹動,通報了水底的魚訊。這時千千萬萬沈心屏息,握竿勿動,待這漂兒再動兩下,跟著像出水的潛水艇頂上的天線,直挺挺升起來,壹直升到根部。壹個生活中那種小愉快將臨的關鍵時刻到了。手腕壹抖,竿成彎弓,水裏壹片驚慌奔突的景象。釣者最大的樂趣也就在這短暫時刻裏。倘是高手,必然不急於把魚兒提上來,而是用欲擒故縱之法,把魚兒在水裏拉近放遠,直遛得沒了力氣,泄了氣,認了頭,翻過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來。
當然這魚既不是鯉魚草魚,也不是武昌白鰱。唯鯽魚,秋日裏最大最肥,而且吃餌的表現,是壹種極優美的“托漂”。不像鯉魚草魚,吃食時橫掃而過,把魚餌吞下去壹拉就走,魚漂也被壹同拉入水中,這稱“黑漂”。黑,就是魚漂在水面上壹下看不見了。鯽魚吃食要文靜幽雅得多,它們習慣於垂頭吸食,待把魚餌吸入口中,壹擡頭,魚漂便直挺挺浮升上來,就叫做“托漂”。天下漁人,壹見托漂便知是鯽魚;壹見鯽魚心中必大喜。唯鯽魚之味才鮮美也。
若釣到半斤左右鯽魚,勿燒勿燜,勿用醬油。魚見本色,最具魚味。
我家津沽,處處有水,無水無魚。鯽魚是最常見的魚,多種烹調之法中,首推如下:
先把魚除鱗去腸,收拾幹凈。愈是銀光透亮模樣,則愈誘人生出烹調的快感。然後將收拾好的魚擺在案板上,反正都用刀背輕輕拍打幾下。剛釣到的魚,盡管已把鰓片取掉,眸子仍舊閃閃發亮,時而還會扭動壹下身子,把癟嘴張成壹個圓洞。魚鮮肉緊,拍打幾下,松其肉,烹煮時味道才好出來。拍打過後,放在油鍋煎炸,微黃即止,取出晾在壹邊。
另取壹鍋燒白水。待水滾沸,投魚入水煮將起來。待湯水見白,放入蔥花、姜末、精鹽、茴香豆,以及加飯酒。此中要點有三:壹、必須等待湯水變白,再放作料,湯水變白,是魚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魚未煮透,作料的味道不能入魚便被熬盡,失去作料的意義。二、上述幾種作料蔥姜蒜鹽和料酒必須同時放入。倘若有先有後,先入者則為主,味道則必不能豐富。三、加飯酒必須是紹興出產,防止假冒,壹假全糟。這樣,壹煮便要十分鐘,煮好即成。
煮好的魚,分做壹菜壹湯。
先說菜:用壹上好青花瓷盤,將魚擺好,再把湯中的蔥花嫩綠擺在銀白魚腹上作為裝飾。不需再加任何作料與附料,只備壹小碟老醋在旁,屬於蘸用的調料。小碟應與盛魚的青花盤配套。醋要選用山西或天津獨流的老醋為佳,不要加辣。壹辣遮百味。
再說湯:鍋中魚湯,盛入小碗,再備瓷勺壹只,也應與青花盤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顏色,則會為這絕好湯菜更添興味。湯中應加調味品,便是胡椒。
菜以醋調味,湯以胡椒調味,以示區別。然胡椒與醋,都是刺激食欲的開味品,不敗魚味,反提魚鮮。
食之時,盛精米白飯壹小碗。壹邊吃米,壹邊吃魚。白米亮如珠,魚肉軟似玉,鮮美皆天然。由此可知,壹切美味,皆是本味,猶如壹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魚之美,勝於壹切名師禦廚錦繡包裝也。
飯菜之後,便飲魚湯。湯宜慢飲,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魚之精華,盡在湯中。倘能從中品出山水之清純乃至湖天顏色,不僅是美食家,亦我此湯之知音者也。
我生來心急怕刺,吃魚不多,唯此樣魚,卻是家常喜愛食物。壹是鮮美滋味,天下無雙;二是自釣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最喜歡嘗到這種成果。
君若有意,不妨照方壹試。但別忘了,不能不釣而吃,而是先釣後吃。自釣自吃,才是此種美食之要義也。
(選自《性情散文》)
1.釣魚、煮魚、吃魚的過程中分別感受到了怎樣的樂趣?
2.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裏的問題。
(1)倘是高手,必然不急於把魚兒提上來,而是用欲擒故縱之法,把魚兒在水裏拉近放遠,直遛得沒了力氣,泄了氣,認了頭,翻過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來。(加點詞語寫出了魚兒怎樣的情狀?)
(2)壹、必須等待湯水變白,再放作料,湯水變白,是魚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魚未煮透,作料的味道不能入魚便被熬盡,失去作料的意義。二、上述幾種作料蔥姜蒜鹽和料酒必須同時放入。倘若有先有後,先入者則為主,味道則必不能豐富。三、加飯酒必須是紹興出產,防止假冒,壹假全糟。這樣,壹煮便要十分鐘,煮好即成。(從三個“必須”中,妳讀出了什麽?)
3.魚本是壹道家常菜,但作者卻說“故此魚之美,勝於壹切名師禦廚錦繡包裝也”。請聯系全文,談談妳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