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陜西會館,又名關帝廟、山陜寺,位於唐河縣源潭鎮第二高級中學前院,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源潭位於唐河縣城以北13km處唐河與泌陽河交匯處,是清代豫南最繁華的集鎮之壹。清康熙年間(1662-1722),源池靠近大灣河,深潭串聯,最多時有2000多艘船,生意相當興隆。會館始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於乾隆七年(1742)。鐵旗桿上的銘文寫著:“清乾隆年間農歷大年初壹,陜西省同州韓城木廠弟子大川...是公開的。它是由陜西省通州縣韓城金火工匠薛和薛建造的。乾隆五十三年,重接鐵旗桿。”道光二十壹年(1841)四月十六日,庚子失勢,東廂房的立柱放在橫梁上。
源潭陜西會館只剩下正廳、東西附廳、七間東廂房和兩根鐵旗桿。正殿坐北朝南,寬三間,深兩間。它是壹個懸山結構的雙檐亭,覆蓋著灰色的管瓦,裝飾著黃色的釉心和脊。書背上寫著“清道光二十壹歲,四月十六日醜。”。室內萬能柱,七根橫梁,上檐走廊,老檐柱間隔斷門。柱頭上有大枋、小枋、額墊、平枋四塊,上面有雙龍、鳳凰、牡丹等高浮雕圖案。下檐前有單檐持廈,檐下有五步重鬥。柱頭部用象鼻,平身部用45度斜象鼻。上檐下,用三步單步鬥。上層屋頂是黃色的琉璃屋脊,兩側是幾條高浮雕的飛龍。在山脊的中央,有壹座2米高的綠色琉璃雙檐“摘星樓”,供姜太公雕像使用。堂上掛著“摘星樓”的牌匾,正面兩側四根柱子上掛著兩副對聯:“鄭君陳憲堯舜日,萬民幸福安康”和“齊帥昭天下,鋼鞭必太平”。背面寫著:“山西省澤州陽城縣東關釉匠喬偉成、喬韓偉、喬偉元、喬範偉、喬偉剛制造。”它的建築形式在別處很少見。
東西附殿位於正殿周圍,寬三間,深兩間。它是壹座硬山結構的單檐亭,上覆灰色管瓦,下鑲黃色琉璃瓦。主脊為黃色琉璃脊,兩側有龍吻,脊上飾有獅子寶瓶座和仙人。
鐵旗桿位於正殿前,兩邊分開,均為六邊形,高17.5m,下部分別插在兩個鐵獅子的脊上。鐵獅子黑亮,卷眉,張口,電樞球,頸下飾五鈴,向前看,直立。在鐵獅子的內部,鑄造了壹個會議半決賽的形象,壹頂王冠,壹頂有鋒利邊緣的小帽子,壹件汗衫,眉毛卷曲,隆鼻,眼睛凝視,壹只手拿著獅子,另壹只手拿著錘子,壹把有力的叉子。外面鑄有龍玩珠和鳳牡丹。桿身分七段,自下而上分別鑄背蓋蓮花、二童子爬桿、龍飛天、持桿童子、水桶、銅寶蓋、寶珠。
源潭陜西會館為研究清代前中期商業線路的移動、興衰以及當時的建築技術水平提供了可信的實物證據,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正殿前檐柱基礎(壹)(賈福軍提供)
正殿前檐柱基礎(二)(賈福軍提供)
大廳(賈福軍提供)
高聳的鐵旗桿(賈福軍提供)
門前屋檐(賈福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