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和壹般的茶杯口那麽大,叫“托喀西”饢,厚約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壹種小饢,還有壹種直徑約10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壹個洞的“格吉德”饢,這是所有饢中最厚的壹種。饢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饢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差,上遠路都帶這種饢,喝點茶水,吃些“托喀西”饢馬上可以充饑,這真是壹種理想的方便餐。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
新疆饢包肉
原料:羊肉150克羊後尾油50克發酵面團600克洋蔥30克胡蘿蔔30克黃瓜30克香菜段5克孜然粉10克辣椒面10克新疆博湖辣醬15克精鹽、羊肉湯、濕生粉、葵花籽油各適量色拉油1500克(約耗80克)?
制法:?
1.羊肉、羊後尾油切成青豆大小的粒;胡蘿蔔、黃瓜切成粒;洋蔥去皮,切成圈。?
2.凈鍋上火,放入葵花籽油燒熱,先下入羊後尾油粒、羊肉粒煸炒至成熟,再調入精鹽、孜然粉、辣椒面,炒制成餡,然後將發酵面團分成4個劑子,搟開成直徑約20厘米的面餅,兩張面餅為壹組,逐壹包上餡料合在壹起,用食指和拇指捏出花邊,制成饢包肉生坯。
3.凈鍋上火,註入色拉油燒至六成熱,下入饢包肉生坯炸至色呈金黃時撈出,每只切成8瓣,重疊拼擺入盤中。4.另鍋上火,放入葵花籽油燒熱,下入辣醬炒香,摻入羊肉湯,用精鹽調好味,燒沸後用濕生粉勾薄芡,起鍋澆淋在饢包肉上,最後撒上洋蔥圈、香菜段,即成。
烤饢與饢坑
_ly/travel/gn/xinjiang/ny.asp?ArticleID=8083&ShowContent=1&lbid=597
在新疆,無論妳走到哪裏,都可以見到饢,吃到饢。因為烤饢是維吾爾族人民家常食品,是壹種烤制而成的圓餅面食品。“可以壹日無菜,但決不可以壹日無饢。”足以證明饢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我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裏,展出有吐魯番出土的唐朝饢,說明在兩千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味美的饢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的阿斯塔拉古墓群出土的幹屍,陪葬品中就有幹透了的饢。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據說“饢”這個詞來自於波斯語,是面包的意思。
饢,古代稱“胡餅”、“爐餅”。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描寫過饢。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摘錄了“食經”關於做饢的技術資料。可見饢在我國食譜中占有重要的壹頁。
饢,實則是壹種特制的烤面餅,因做法不同,故品種很多,壹說多達50多個。主要有肉饢、油饢、窩窩饢、希爾曼饢、片饢和芝麻饢等。常見的有大而薄的片饢,小而厚的窩窩饢以及油饢、肉饢、甜饢、芝麻饢等等。饢大多以小麥面為原料,也有玉米面做的,多為發酵的面。壹般做法是在面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面稍發即可烤制。新疆饢除了用發酵的面做的,也有不用發酵的面做饢的。
饢有許多形狀,但大都呈圓形,其形態及大小不壹,品種很多。大大小小有十幾種,小的如核桃,大的如鍋蓋。還有金字塔形的,蛇形的,也有各式各樣曲線連綴花紋獨特的藝術饢。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厚,直徑有40-50厘米,中央印有花紋,做壹個這樣的饢需要面粉2、3公斤,被稱為饢中之王。
最小的壹種叫“托喀西”饢,有壹般的普通茶杯口那麽大,厚約10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壹種饢。做這種小饢,壹般是要放牛奶、雞蛋、植物油和糖等,常是出遠門攜帶的,所以營養很豐富。
最厚的壹種叫“吉爾特或格吉德”饢,直徑約10多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個洞窩,漢族人稱之為窩窩饢,是饢家族中最厚的。這種饢以喀什地區的做工最精。南疆的維吾爾族人最喜歡吃這種饢。做這種饢技術要求很高,揉面功夫要到家,烤出的饢表面光滑,顏色焦黃,帶有光澤,既悅目又可口。
甜饢,維吾爾語稱“西克曼”饢,它是在其饢表面塗抹壹層冰糖化成的水,烤成後在饢的表面結成冰糖花,呈現出晶亮的光彩,在陽光下瑩晶奪目,真叫人垂涎欲滴,食之香甜可口。
肉饢,是在面粉中和入切碎的羊肉丁,加上鹽、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烤制的,俗稱肉饢。“闊西”饢和“闊西格吉達”饢 這些饢都是肉饢,做法是把羊肉切碎,放上洋蔥末、鹽和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然後和在發面裏或者是包在面裏,再放在饢坑裏烤。這種饢吃起來滿嘴油香,久久不散。特別是和田地區的“闊西格吉達”饢,形狀似饅頭,外焦黃、裏鮮嫩,吃起來更是肉面合壹,別有風味。
油饢,維吾爾語稱“喀特瑪”饢,是用死面和油,做工要精細些,用壹層面壹層油,搟薄後烤成,這種饢具有久放不變質的特點,味道香而脆。因其兼有香、酥、脆等特點,往往用在喜慶節日裏招待賓客。
芝麻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饢的叫芝麻饢。
壹般的饢在表面上要塗抹洋蔥末、芝麻、“西亞旦”(黑草籽)後再烤。塗抹這些東西,不僅是為了悅目,增加芳香的氣味,更重要的是為了增加營養成份。
在烏魯木齊據說最正宗的是阿布拉達爾曼的饢。
饢面中含有雞蛋、清油。由於含水分少,外幹內酥,不怕幹不發黴,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幹燥的氣候,加之烤饢制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質地勁韌有嚼頭,口感不錯,越嚼越香,打壹坑饢可以吃壹星期,因此頗受各族人民喜愛。因此,城鎮的飯館、食堂都有饢賣,而且烤饢的作坊、攤點布滿街巷,幾乎是十步壹鋪、五步壹攤,邊烤邊賣,生意紅火。據說唐僧取經路過吐魯番時,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
維吾爾族的烤饢設備最主要的是饢坑。饢坑可設在庭院或家門口,其燃料大都用柴,現在也有用無煙煤的。饢坑也別具壹格,由於地區的不同,饢坑的式樣和材料也不同。饢坑的大小是根據人口來定的,壹般分大中小三種型號。在農村、集鎮,幾乎家家都有烤饢的饢坑,婦女個個都會烤饢(維語稱為打饢)。
壹般饢坑是用羊毛和入粘土砌築成的,它高約壹米左右,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寬肚大水缸。底部架火,通常是夯土結構,饢坑四周圍用土坯壘成方形土臺,以便烤饢人在上面操作。饢底部留有通氣口。南疆壹些地區則選用硝土做饢坑坯,烏魯木齊地區以及壹些城市的居民則用磚塊做饢坑坯。
烤饢前,先將幹柴(木炭或煤炭)放在坑底燃燒,待明火消失時,坑壁已燒得滾燙,即可把搟好的饢面胚貼在坑壁上,十分鐘便能烤熟。饢坯上可以抹點食油、撒些芝麻、蔥花,烤出的饢更脆更香。
維吾爾族人除了用饢坑來烤饢外,還用饢坑來烤羊肉或羊腿。新疆少數民族,特別是維吾爾族,除了用饢坑烤饢外,還用大鐵鍋油炸肉饢,用蒸籠來蒸“奧爾”饢,用熱柴禾灰烤饢。用燒過的熱柴禾灰烤饢雖然是古老的方法,但用這種方法烤出來的饢卻別有壹番風味。有趣的是南疆壹些地區的維吾爾族在土爐子的壁上烤饢。壹般是燒完茶,做完飯,利用爐壁的熱量來烤饢,這種饢壹般較薄,維吾爾人稱它為“烏恰克”饢(爐子饢),其味道同樣香脆可口。
2004年4月20日,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饢坑”在吐魯番市葡萄溝瓦孜風情園內建成,這個饢坑建在山坡上,直徑為10米,高8米,看上去有壹間房子大小,不僅能打饢,還能同時烤制壹匹駱駝、兩頭牛和十只羊,可供上百人同時進餐。
在維族人有句民謠:壹天不吃饢,心裏就發慌;兩天不吃饢,腿子如篩糠;三天不吃饢敢罵老達當(爹);四天不吃饢,準備拆房梁;五天不吃饢,就拜麻紮(墳墓)王。這說明了饢在維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維吾爾人吃饢有個很重要的規矩:無論妳吃什麽樣的饢,都必須先把每個饢掰成幾片,大家壹片壹片地分著吃,絕不可以拿起壹整個饢就往嘴裏塞。饢也不可以用刀子來切開吃。這其中原因據說是,壹個饢掰開大家吃,表示壹家人(或壹夥人)將會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維吾爾人還把饢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例如,男女雙方情投意合,準備結婚時,男方向女方提親的禮物,除了衣料、鹽、方塊糖等物外,還必須要有5個饢。在結婚儀式上,還有壹個搶饢的風俗。即要安排壹位姑娘,站在新郎新娘中間,雙手捧著壹個裝有鹽水裏泡饢的托盤,讓新郎新娘搶著吃下這兩塊象征著情愛融洽、甘苦***嘗的鹽水饢。此時,新郎新娘都會爭先下手去撈碗裏的饢,因為誰先撈到饢,就表示誰最忠於愛情。搶饢,成為婚禮中的壹個有趣特色風俗。
在新疆壹些地方,在小孩出生40天左右,要舉行壹個祝福儀式,這種儀式只讓小孩子們參加。在祝福儀式上,主人給所有小孩子們吃“托卡西”饢(就是那種最小的饢),在饢中間的小窩窩裏面,裝滿了蜂蜜。孩子們把饢貼在嘴上,用舌頭先把蜂蜜舔凈,然後壹邊玩耍壹邊把小囊吃完,帶著滿臉的蜂蜜回家。
饢吃時特別方便,壹杯茶就饢吃是最簡單常用的方法;講就的,可以要壹份紅燒羊肉湯,然後連湯帶肉倒到饢的窩窩裏,讓湯把饢浸透了,這時饢裏有了肉香,味道相當不錯。
我聽說過有人在戶外是這樣吃饢的:找條小河,把饢像擲飛碟壹樣,拋到水的上遊,然後人在下遊不緊不慢地洗手洗臉,等洗完了,這時的饢也隨著流水飄下來到身邊了,於是乎,順手撈起被水浸軟了的囊,就可以開餐了,吃時連杯水都不用了,有趣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