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在線等,急

在線等,急

 1、北京懷柔斂巧飯

妳能想象在嚴寒冬季走入壹座小山村,聽著鄉鄰間互相熱絡的問候,享受著素昧平生人招待的飯菜的畫面感嗎?心在狂歡中舒展,盈滿了久違的溫暖。這場不問來者生平的盛宴,就是懷柔楊樹下村獨特的“斂巧飯”習俗。

至今已經傳承180余年,這壹習俗來源於雀兒叼啄谷種救活楊樹底下村霍、靳兩姓人的傳說。每到正月十六日這天,由成人婦女將飯菜做熟,供全村人***食。期間,鍋內放入針線、銅錢等物。食到者,便爭取祈到巧藝及財運。另外,“巧”字,是當地人對麻雀、山雀等鳥兒的昵稱。在人們吃斂巧飯之前,要揚飯餵“巧”,即揚飯餵“雀兒”。在人們揚飯餵雀兒(巧)時,口念吉祥之詞,壹是為向雀兒謝恩,二是為祈求來年豐收之意。飯後,人們還要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病),即去掉百病,每到此時,還會有戲班及花會助興演出。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北京市懷柔區楊樹底下村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十七

交通:北京東直門916→懷柔於家園乘916支(懷柔-梁根或琉璃廟)→楊樹底下村

2、河北蔚縣打樹花

每到正月前,北京大街小巷鋪天蓋地都是蔚縣打樹花的宣傳廣告,那壹幅黑夜裏金花漫天飛舞的畫面,每年都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去。打樹花,原本是窮人的嘉年華,發展到今天,竟然成了蔚縣正月旅遊的金字名片。

表演時,先將數百公斤生鐵用煉鐵爐化成鐵汁,表演者用特制勺子將鐵汁奮力潑灑在堅硬冰冷的磚堡墻上。壹千多攝氏度的鐵汁炸裂後爆發出萬朵火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樹花”。“樹花”千姿百態,萬花奔騰。“火樹銀花不夜天”,表演藝人們的精湛技藝和勇敢精神,使觀眾群情激奮,掌聲雷動,歡聲震天。

關於打樹花的由來,當地民間還有壹種說法。說城門上有五顆魁星,村裏人為了來年能使村子多出幾個秀才,便用生鐵熔化成鐵水,雇民間的藝人,去打樹花。鐵水全部落在五顆魁星上,才能表示來年中的秀才多。所以對打樹花的藝人要求非常高,不僅力氣要大,能把6公斤的柳勺帶鐵水壹次又壹次地揚到高空,還得要揚的準,揚的藝術漂亮。其實,無論怎樣的版本,都表達了壹種祈福的心願。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河北蔚縣暖泉鎮樹花廣場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十七

交通:從北京出發去蔚縣,可從北郊長途汽車站或六裏橋長途汽車站乘坐大巴前往。

3、河北正定常山戰鼓

這兩年猛打“子龍故裏”旅遊招牌的正定,在正月裏有壹項充滿“金戈鐵馬”氣息的活動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常山戰鼓”,表演起來如古代士卒拼搏沖殺,給人壹種古戰場重現眼前的壯觀感覺。

如今隸屬於石家莊市的正定,在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這項活動為“常山戰鼓”。表演時,擊鼓者或站成圓圈,或排成三角,或壹字排開,面對面對敲;擊鈸打鑼者或站中間,或列兩邊,或與擊鼓者相對,配合默契,出神入化,時而如雷霆萬鈞,驚天動地;時而似萬馬奔騰,所向無敵;時而又急轉直下,像雨打芭蕉,歡快清脆。只見鼓手騰挪跳躍,鼓鈸上下翻飛,鼓槌翻飛,彩綢飄舞,氣勢雄渾,舞姿優美,讓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奮。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市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初壹至初八正定廟會期間

交通:先到達石家莊市,再在市內乘坐201路、117路(全程票價2元)直達在正定南門下車,車程約45分鐘。

4、河北涿州花燈節

正月十五看花燈,是很多地方的老傳統了,但是妳知道河北涿州的花燈節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嗎?涿州花燈節始於漢,興於唐,盛於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清末民初時列為涿州八景之壹,稱作“通會燈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活動。

如今的花燈節更是涿州市壹年壹度的盛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涿州城內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火樹齊放,銀花***開,千家萬戶,燃燭通宵。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河北省涿州市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交通:北京到涿州非常方便,西站有高鐵直通,或者也可以在天橋乘坐917支4直達涿州。

5、山西長治武鄉頂燈

畫著猙獰的臉譜頭頂花燈——別驚訝,這種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都會在山西長治武鄉境內上演。而這項活動的名字正好取自表演地點,故稱為“武鄉頂燈”,如今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中。

至於這項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五胡亂華時期。根據武鄉縣誌記載,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夜晚偷襲後來的後趙皇帝——石勒所在的部落,將抓到的人當做奴隸。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石勒讓大家把頭剃光,在臉上和後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頭上頂壹盞油燈,抓人的官兵們看到後以為見到了鬼怪,驚恐萬分,奔逃避讓。這壹特色的民俗,也逐漸流傳並被保留了下來。

武鄉頂燈的另壹個特點就是它獨有的化妝形式——表演者無論正對或背對觀眾時,都會露出壹幅或威武、或猙獰、或詼諧的面孔。隨著節奏的變化,頂燈表演隊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蛻皮”等,如遊龍戲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繚亂,表演步法以傳統秧歌舞十字步為主,講究快跟快上、快進快退,被當地人稱為“不拉場”。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境內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元宵節

交通:先到達太原或長治,然後換乘長途車到達武鄉縣

6、山西汾陽地秧歌

作為中原文化的發源地之壹,山西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浩如繁星。正月裏走在三晉大地,到處是壹派火熱的狂歡,“汾陽地秧歌”也是其中之壹。這項流傳在山西省汾陽市、孝義市壹帶的壹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是當地社火、集會、迎送、慶祝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準確地說,是壹種廣場性民間歌舞,因相鄰的孝義市也有部分地區遺存,民間統稱為“汾孝地秧歌”或 “汾孝秧歌”,主要分為以舞蹈為主的“武場地秧歌”和以演唱為主的“文場地秧歌”。

“汾陽地秧歌”真實的價值可遠遠不止具有可觀性這麽簡單,它對於研究黃河流域農耕文化、探究當地人民娛神崇祀等民俗活動有著重要的價值。作為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汾陽地秧歌當之無愧地被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汾陽市、孝義市壹帶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元宵節

交通:汾陽火車站位於杏花村鎮安上村東,可以坐火車到達;另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大巴車。

7、山西襄汾天塔獅舞

圖中這如同耍雜技般的驚險表演,是不是讓妳想起來90年代的港產武俠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那些目眩神迷的畫面?這項被稱為“天塔獅舞”的表演,就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可看到。這項始於隋唐時期的獅舞,以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點,被譽為“華夏壹絕”。

表演時,只見塔臺高高聳立,表演者動作大起大落,空中造型優美,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壹絕,令人驚嘆不已。其實表演過程內含科學的力學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護措施,看上去險實則無險。最值得稱奇的是,獅子的眼、舌、尾活動自如,且能做出口吐條幅之類的表演,觀者無不拍案叫絕,顯示出這項表演動人的魅力。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位於臨汾城東南20公裏處)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屬於當地春節社火節目之壹

交通:襄汾汽車客運站有發往省內外的大巴汽車,交通非常方便。

8、山西太谷秧歌

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秧歌,“太谷秧歌”本是起源於當地鄉間的農閑小調,在晉中盆地發展為以祁縣、太谷為軸心,輻射周邊10余縣的鄉土小戲,可以說是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卻在千百年的傳承裏,發展為山西省戲曲花籃中壹支絢麗多彩的奇葩。

太谷縣的文化館曾搜集抄錄了不少古代小曲曲,與太谷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異。過去每逢元宵節鬧紅火時,各地大搞龍燈、旱船、背棍、高蹺以及鼓樂歡奏等活動,大大小小的舞隊極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間歇唱支小曲,渲染氣氛,載歌載舞,歌舞結合,這種形式就是太谷秧歌的起源。

想來太谷秧歌之所以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它“接地氣”——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軼事等為題材,再加上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鄉民的喜愛,故而今天依然是當地社火的重頭戲之壹。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太谷縣、祁縣等地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屬於當地社火節目之壹

交通:山西的交通很方便,太谷縣、祁縣屬於晉中市,在晉中長途汽車站乘坐前往這兩個縣的汽車即可。

其實還有很多,春節晚會的時候不是展示了嗎?可以對應的搜索壹下相關的城市,然後找壹下相關城市的風俗總結進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