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翻譯
劉珝,字叔溫,壽光人。正統十三年考中進士。改為庶吉士,授官編修。天順年間,歷任右中允,東宮侍講。
憲宗即位,作為舊的官僚,多次升任至太常卿,兼侍讀學士,直經筵日講。成化十年,進升為吏部左侍郎,擔任講官照舊。劉翊每次進講,反復開導,語氣從容不迫地,聽到的人都為恐懼。學士劉定之稱為講官第壹,憲宗也很重要的。第二年,詔令以本官兼翰林學士,人值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皇帝每次都叫他“東劉先生”,賜印章壹,文章說“嘉猷贊翊”。不久升任吏部尚書,再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文華大訓》成功。加官太子太保,升任謹身殿大學士。
劉翊性格開朗直爽。自認為官僚舊臣,遇到事情不回避。員外郎林俊因為彈劾梁芳、繼曉被關進監獄,酸在皇帝面前的解釋。李孜省等人左道亂政,想動搖太子。劉翊秘密上疏勸諫,計劃少受阻。壹向輕視萬安,曾經斥責萬安辜負國家沒有羞恥。安積忿,日夜思念中酸。當初,商轄彈劾汪直的,劉翊和萬安、劉吉幫助之爭,結果罷除西廠。有壹天,劉翊又在朝堂責備王越,王越羞愧而退。不久西廠重新設置,酸不能有所爭論。到十八年,怎麽看到直失寵,揣測西廠應當停止,邀請劉翊壹齊演奏。劉玥推辭不與,萬安於是獨自上奏。奏疏呈上,皇帝很驚訝沒有劉瑚的名字。安暗中派人揭發劉翊和直有牽連。恰逢劉翊的兒子劉鎰邀約 *** 狎飲,裏人趙賓戲是《劉公子曲》,有時增加添飾淫穢的話語,雜教坊院本中演奏的。皇帝非常憤怒,決定去油脂。派遣宦官覃昌召集萬安、劉吉到西角門,出帝親手寫的壹封信函給他們看。安等人假裝驚訝救援。第二天,劉翊上疏請求退休。他飛奔,我每月、每年隸、白銀、紙幣很好。其實排擠劉瑚使他離開的,萬安、劉吉兩人計劃了。
當時內閣三人,萬安貪婪狡猾,吉陰刻。劉硼稍微好,反而喜歡譚論,人的眼睛為狂躁。劉翊已經倉促撤退,而彭華、尹直相繼進入內閣,萬安、劉吉的黨就更加穩定。劉翊當初遭逢母親去世,守墓三年。等他回到,侍奉父親盡孝。父親去世,恢復房屋在墓。弘治三年死亡,謐號為文和。嘉靖初年,因為諫官的請求,賜祠廟匾額為“昭賢”,仍然派遣官員祭祀的。
出處
出自《明史列傳》。
1.出處
出自《明史列傳》
2. 求翻譯,劉式字叔度劉式,字叔度。他從小就有遠大的誌向,喜歡做學問,沒有謀生職業。到了十八九歲,離開家鄉去了廬山,經常借書來讀,學習研究《左傳》《公羊》《谷梁傳》,延伸研究其他經書,在那裏居住了五六年也不回家,他的學業越來越好。
宋太宗淳化年間,高麗國與契丹國斷絕關系來投奔大宋。正趕上宋朝天子準備攻打幽州,嘉獎高麗國明白投靠大宋的行為,宋天子還準備了厚禮作為回報。宋天子想趁這個時機籠絡高麗國王的心,派遣叔度前去傳旨,高麗國王以下的官員都去郊區迎接。叔度相貌清秀說話有禮有節,辦事講究法度,看到他的人們心裏都很佩服。
在此之前,高麗國大旱,等為叔度準備行館的時候,大雨傾盆而下,全高麗國人們歡呼雀躍,侍奉叔度更加細致入微。高麗國王自稱國家小時間短,願意(對待劉式)執守子弟的禮制,叔度不答應。國王將大量錢財贈送他,叔度接受了他的誠意收下了,等他還朝的時候將高麗送的財物上繳朝廷,天子贊許了他。
翻譯這個片段真不容易啊,被老媽誤會聊天玩,挨頓說,希望能為大家答疑解惑。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謝謝,***同進步。
3. 劉翊為人文言文翻譯劉翊,字子相,是東漢潁陰人,為人重義守德,家中世代產業豐足,經常救濟他人而不願他人報答。
劉翊有壹次在汝南旅行,陳國有位叫張季禮的人要到遠方趕赴喪禮,不料遇上寒冰,車子壞了,所以停滯在道路上。劉翊見到後,立即下車,將自己的車子給了張季禮,而且沒有說自己的名字,騎上馬便走了。張季禮猜想他可能就是傳聞中重德重義的劉翊,事後他專程來到潁陰,想要將車子還給劉翊,可劉翊知道後關上門,讓人說自己出去了,不同張季禮相見。
劉翊堅守自己的誌向,壹直不肯屈從朝廷的任命。後來接受了潁川太守種拂的任命,擔任功曹,因為在壹件關系種拂生死福禍的事情上幫了大忙,所以種拂要舉薦劉翊為孝廉,但劉翊推辭了,正直的他恥於利用這種事來獲取功名。
後來發生戰亂,當地的郡縣發生饑荒,劉翊努力救濟那些缺糧斷糧的人,靠他而活下來的有幾百人。總之,鄉裏宗族中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和救濟,他總是全力幫助救濟。
漢獻帝(劉協)遷都西京後,劉翊被舉薦為計掾,後來因為立了功而被皇帝特地下詔任命為議郎,調任陳留太守。劉翊將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寶全部分給了他人,自己僅留下車馬赴任去了。
出了函谷關幾百裏地後,劉翊發現壹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劉翊於是用自己的馬換了棺材,脫下自己的衣服將死者收殮了。
走了壹段路,又遇到以前認識的壹個人在路上窘困饑餓,劉翊不忍心丟下他,便將駕車的牛又殺了,用來解除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勸阻他,劉翊說:“見死不救,這可不是有誌之士。”後來,劉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饑餓而死。
見人有難,能夠沒有私心,傾其所有予以幫助救濟,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我們神傳文化中講的“舍生取義”吧!
劉翊做了好事而不喜歡讓人知道,不沽名釣譽,但上天對人世間的壹切可是歷歷在目,劉翊這是為自己積下德了,為自己將來的生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早晚會得到上天賜予的善報,這世沒得到,下世也會得到,因為這是天理。
4. 評事生贈禮部尚書諱式 文言文翻譯劉琠生下追贈為禮部尚書劉式,(劉式)字叔度。少年時代就有誌向操守,喜歡學習,不懂得謀生之道。十八九歲,離家到廬山隱居,借來《左氏》《公羊》《谷梁》《春秋》等書來研讀,貫通這些之外的其他儒家經書,***有五六年不回家,他的學業更加精湛。
宋真宗即位,(劉式)按例轉到刑部任職。當初,李維清擔任鹽鐵使,他的女婿盜用國庫數十萬錢。官吏們害怕李維清,不敢彈劾(他女婿)。劉式揭發檢舉此事,李維清獲罪被撤職,李維清因此怨恨劉式。可是,三司貪腐狡猾官吏向來以欺詐為生計,痛恨劉式禁止了他們貪汙行為,也都怨恨劉式。常常暗中窺伺想汙陷劉式。宋太宗了解其中的情況,每次在朝廷上稱贊劉式的才華,所以抵毀陰謀無法得逞。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在居喪,那些官吏因此告發劉式有事。(此時,)李維清擔任禦史中丞典治,想從那些文書中深挖,而官吏所告發的都是虛假的,(這些人因為)誣告別人,被審明治罪,李維清更加憤怒。劉式已經辯解清楚,馬上像以前壹樣去辦公。李維清就以婉言隱語勸說吏員彈劾劉式不等詔書下達就進朝,(劉式)被免官。這壹年(劉式)去世,年僅四十九歲。
5. 陳升之 字晹叔 的文言文及答案宋史陳升之傳原文陳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陽人。
舉進士,歷知封州、漢陽軍,入為監察禦史、右司諫,改起居舍人、知諫院。時俗好藏去交親尺牘,有訟,則轉相告言,有司據以推詰。
升之謂:“此告訐之習也,請禁止之。”又言:“三館為搢紳華途,近者用人益輕,遂為貴遊進取之階,請嚴其選。”
詔自今臣僚乞子孫恩者,毋得除館閣。 著作佐郎王瓘遇殿帥郭承祐於道,訶怒不下馬,執送府。
升之言,京官不宜為節度使下馬,因劾承祐驕恣,解其任。張堯佐緣後宮親,為三司使,尋為宣徽使;內侍王守忠領兩鎮留後,求升正班;禦史張昪補郡,久不召;彭思永論事,令窮問所從來;唐介擊宰相,斥嶺南:升之皆極諫。
遷侍禦史知雜事。凡任言責五年,所上數十百事,然持論不堅,以故不盡施用。
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龍圖閣直學士,復知諫院。上言:“天下州縣治否,朝廷不能周知,悉付之轉運使。
今選用不精,又無考課,非暗滯罷懦,則淩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嘆,雍圩上聞。必欲垂意元元,宜從此始。”
乃詔翰林學士承旨孫抃、權禦史中丞張昪,與升之同領磨勘轉運使及提點刑獄功務。 升之初為諫官時,嘗請抑絕內降,詔許有司執奏勿下。
至是,申言之。詔委三省劾正其罪,仍揭於朝堂。
文彥博乞罷相,升之慮樞密使賈昌朝復用,疏論其邪,昌朝卒罷去。遷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
歲余,拜樞密副使。於是諫官禦史唐介、範師道、呂誨、趙抃、王陶交章論升之陰結宦者,故得大用。
仁宗以示升之,升之丐去。帝謂輔臣曰:“朕選用執政,豈容內臣預議邪。”
乃兩罷之。以升之為資政殿學士、知定州,徙太原府。
治平二年,復拜樞密副使。神宗立,以母老請郡,為觀文殿學士、知越州。
熙寧元年,徙許,中道改大名府,過闕,留知樞密院。故事,樞密使與知院事不並置。
時文彥博、呂公著既為使,帝以升之三輔政,欲稍異其禮,故特命之。明年,同制置三司條例司,與王安石***事。
數月,拜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升之既相,遂請免條例司,其說以為宰相無所不統,所領職事,豈可稱司。
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執政,有司馬、司徒、司空,各名壹職,何害於理?”升之曰:“若制置百司條例則可,但今制置三司壹官,則不可。”由是忤安石,稱疾歸臥逾十旬,帝數敦諭,乃出。
會母喪,去位;終制,召為樞密使。足疾不能立朝,七年,冬祀,又不能相禮。
拜鎮江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揚州,封秀國公。卒,年六十九。
贈太保、中書令,謚曰成肅。 升之深狡多數,善傅會以取富貴。
王安石用事,患正論盈庭,引升之自助。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為相。
甫得誌,即求解條例司,又時為小異,陽若不與之同者。世以是譏之,謂之“筌相”。
升之初名旭,避神宗嫌名,改焉。譯文陳升之字旸叔,是建州建陽縣人。
考中進士,歷任封州、漢陽軍,進入京城任監察禦史、右司諫,改任起居舍人,主管諫院。當時風俗喜歡拿走給親屬的書信,遇有訴訟,則輾轉互相告發,官府就依此加以推理詰查。
陳升之說:“這是告奸的習俗,請求禁止它。”又說:“三館是士大夫們光明的前途,近來用人更加輕率,於是成了貴族高門進取的臺階,請嚴格進行選舉。”
詔令從今以後臣僚乞請子孫恩蔭者,不得授以館閣之職。 著作佐郎王瓘在路上與殿帥郭承祐相遇,郭承祐苛責怒罵王瓘(見到他)沒下馬行禮,將他抓送官府。
陳升之說:“京官不應給節度使下馬。”於是彈劾郭承祐驕橫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職。
張堯佐由於與後宮親近,任三司使,不久任宣徽使;內侍王守忠統領兩鎮留後,請求升為正班;禦史張昪補任郡官,長久不被召見;彭思永論事,讓詢問事情的詳細原委;唐介攻擊宰相,被貶斥嶺南;陳升之都極力進諫。升任侍禦史知雜事。
總***擔任言官五年,上奏數十百件事,但持論不堅決,因此沒有全部實施采用。 升任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做瀛州知州、真定府知府,兼龍圖閣直學士,又主管諫院。
仁宗說:“天下州縣是否得到了治理,朝廷不能完全清楚,將這些全部交給轉運使管理。如今選用的人才不精幹,又沒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無能懦弱,就是任意欺淩刻薄之徒,因此疾苦憂愁嘆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聽到。
壹定要向全國民眾顯示朝廷的主張,應該從這裏開始。”於是詔令翰林學士承旨孫抃、權禦史中丞張昪,與陳升之同時主管磨勘轉運使及提點刑獄事務。
陳升之初任諫官時,曾經請求抑制斷絕由宮內降旨,詔令允許有司執掌上奏不下達。到這時,進壹步申明論說。
詔令委托三省揭發糾正其罪行,仍然在朝堂揭露。文彥博乞求免除宰相職務,陳升之擔心樞密使賈昌朝再被任用,上疏論述其邪惡,賈昌朝終於罷官免職。
升任樞密院直學士、知開封府。年底,授職樞密副使。
這樣諫官禦史唐介、範師道、呂誨、趙抃、王陶相繼上章議論陳升之暗中交結宦官,因此得到重用。仁宗將這些上章拿給陳升之看,陳升之乞求離職。
仁宗對輔佐大臣說:“朕選用執政者,怎能容許內臣幹預議論邪惡。”於是雙方都被罷免。
以陳升之為資政殿學士、知定州,調往太原府。 治平二。
6. 扈再興,字叔起,淮人也. 文言文翻譯意思是:扈再興,字叔起,淮地人。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主修的《宋史·扈再興傳》。
節選原文:
扈再興,字叔起,淮人也。有膂力,善機變。每戰,被發肉袒徒跣,揮雙刃奮呼入陣,人馬辟易。金人犯襄陽、棗陽,京西制置使趙方檄再興等禦之。金人來自團山,勢如風雨。再興同孟宗政、陳祥分三陳,設伏以待。既至,再興中出壹陳,復卻,金人逐之,宗政與祥合左右兩翼掩擊之,金人三面受敵,大敗,血肉枕藉山谷間。授神勁統制。
譯文:
扈再興,字叔起,淮地人。有力氣,善於隨機應變。每次戰鬥,扈再興都披頭散發赤身光腳,揮舞雙刀大喊著沖入敵軍陣營,敵軍人馬都紛紛閃避。金兵侵犯襄陽、棗陽,京西制置史趙方傳令扈再興等人進行抵擋。
金兵從團山攻來,勢頭像風雨壹樣猛烈。扈再興同孟宗政、陳祥分成三陣,設下埋伏等待敵兵。敵人到了以後,扈再興率領中間壹陣出擊,又假裝退卻,金兵隨後追趕,孟宗政與陳祥從左右兩翼出其不意地攻擊,金兵三面受敵,大敗,屍首縱橫交錯地躺在山谷中。扈再興被任命為神勁統制。
擴展資料
歷史上***有3位戴面具的武將
1、扈再興
是南宋抗金的名將,他之所以打仗戴面具不是因為顏值,而是為了提升士氣。
扈再興在面對金兵的時候,專門招募了壹支敢死隊,而這支隊伍的成員都要戴上面具,這樣能夠鼓舞士氣,而扈再興就是這支敢死隊的帶頭人,他也同樣戴著面具跟敵軍打,金兵見識到了敢死隊的可怕之處,很多人都是丟盔棄甲,直接逃跑了。
2、狄青
狄青是宋朝名將,也是壹位驍勇善戰的武將,打仗時也喜歡戴著面具,不過他是因為狄青的臉上有刺字。
據了解在狄青16歲的時候,狄青的哥哥將人打殘了,所以狄青主動替哥哥受罰,並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不過因為臉上有刺字,所以打仗時狄青總帶著個面具,因而狄青也被稱為“面涅將軍”。
3、蘭陵王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文帝高澄的兒子,也是北齊著名的武將,壹生上過無數次戰場,立下的戰功也很多,有著“不敗戰神”的稱號,最知名的壹仗就是“邙山大戰”。
蘭陵王每次上戰場的時候都會戴上自己的鬼臉面具,所以他還有壹個“鬼面將軍”的稱號。他戴面具作戰是有目的的,就是為了蓋住他美男子的面容,以此來震懾敵軍。
百度百科--扈再興
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壹13題9 . B ,大致 10 D A 將要,副詞/姑且,副詞; B 比,介詞/到,介詞; C 那,表指示/表祈使的語氣詞,不譯; D 卻,但是,表轉折的連詞。
11 . C A 組,“有廉直聲”是體現他的操守; B 組,“口不言功”是怕 招來禍患; D 組,“基不聽”,體現他的魄力。 12 . D 劉基否決這些宰相的人選,不是出於個人的目的。
13 . (1) 以後消滅了張士誠,向北討伐中原,於是就成了帝王大業,壹切按劉基確定的謀行事。( 3 分) (2) 作為宰相,心裏應該像壹碗水那樣公平,把義理作為執行 權力的標準,不加入個人的主觀意見。
( 3 分) ⑶劉基輔佐明太祖統壹天下,料事如神。生性剛烈,嫉惡如仇,與他人多有抵觸。
( 3 分)。
8. 王彪之字叔武全文翻譯王彪之,字叔武。
二十歲時,胡須鬢角都白了。堂伯王導對他說:“選官要任命妳為尚書郎,妳有幸可以擔任諸王公的輔官朝官了!”王彪之說:“職位的高低本來就不值得計較,只要是在合宜的時世任職。
至於超格提拔,這並不是我的願望。”於是為郎。
多次升遷後任尚書左丞、廷尉。當時永嘉太守謝毅,在皇帝大赦後殺郡人周矯,周矯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訴冤情。
揚州刺史殷浩派從事上奏皇帝後拘捕謝毅,交付給廷尉審理。王彪之認為周球是訟案的當事人,他身無王爵,不歸廷尉審理,不肯受理此案。
穆帝下詔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據理力爭。
這是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簡文帝當時任撫軍,向王彪之詢問是否應該大赦。王彪之回答說:“郊祀按慣例有大赦,我認為不合宜。
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時大赦天下的意義,還會認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這個時候,兇惡愚蠢之輩又要產生僥幸心理了。”就聽從了王彪之的意見。
王彪之轉任吏部尚書。簡文帝下令用秣陵令曲安遠補任句容令,殿中侍禦史奚朗補任湘東郡守。
王彪之堅持個人意見不聽從,說:“殿下當初任用曲安遠,議論的人已經議論紛紛。句容靠近京城,怎麽能用沒有才能的蔔術之人呢!湘東郡雖然偏遠狹小,以前所任用的也沒有奚朗這樣的人,議論者認為他是全靠蔔術才得以進用。
殿下如果破格任用寒微之人,應當讓有才得的人得到選拔。奚朗等人是平庸之人,確實不足以充任這樣的職務。”
不久長安人雷弱兒等詐稱殺苻健,請晉朝派兵接應。當時殷浩鎮守壽陽,就進軍占據洛陽。
正趕上王彪之因病回家,上書簡文帝,陳述雷弱兒等可能有詐,殷浩不應輕舉冒進。不久雷弱兒果然有詐,殷浩大敗。
簡文帝笑著對王彪之說:“果然如您所言。您的謀劃沒有無誤,就是張良、陳平又怎麽能超過您、”後來任王彪之為會稽內史。
在郡八年,豪門大族行為有所收斂,逃亡又返回的有三萬多人。桓溫鎮守姑孰,威勢使天子畏忌,四方官員表示敬意,都派遣上佐、主簿前去(拜訪)。
王彪之卻說:“大司馬的確富貴,朝廷既然有宰相,舉動是否得宜應當向宰相詢問稟報。表示敬意如果派遣主簿,那麽向天子進貢又用什麽呢?”最終也沒有派主簿(前往)。
桓溫以會稽郡山陰縣的折布米沒有按時辦好,郡中不彈劾糾正為名,上表請求免去王彪之的職務。王彪之離郡,郡裏被貶謫的罪人未送州臺的,全部赦免遣散。
正好碰上大赦,降為尚書。因年老,上疏請求退休,下詔不同意。
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9. 文言文《劉恕傳》翻譯翻譯:劉恕,字道原,筠州的人.劉恕做學問,從歷數、地理、官職、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來仔細分析認真求證.劉恕為了得到書來讀,即使跑幾百裏路也不怕遠,親自接近書,壹邊讀壹邊摘抄,幾乎廢寢忘食.(壹次,)和司馬光壹起遊萬安山,路旁有石碑,讀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壹位將軍,人們不熟悉他的名字,劉恕能夠說出他的生平事跡,回去後查驗過去的史書,確實如劉恕所說.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時,家裏有很多藏書.劉恕繞道去他家裏借閱.宋次道每天為他準備美食顯示主人的禮節,劉恕說:“這不是我來妳家的目的,還會耽誤我的事情.”於是把這些禮節都去除了.劉恕獨自壹人關在書房裏,白天黑夜誦讀和抄寫書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書然後離開了.劉恕家裏壹向貧困,無法得到美食,但他壹點也不隨意向別人家索取錢財.從洛南回來,當時正是冬天,家裏沒有防寒的物品.司馬光把衣服鞋襪以及舊的被褥送給他,他沒有得到推辭的機會,勉強接受而告別,等到走到潁州,把物品包裹起來都還給了司馬光.。
10. '李邦寧,字叔固,錢塘人原文:
李邦寧,字叔固,錢唐人,初名保寧,宋故小黃門也。宋亡,從瀛國公入見世祖,命給事內庭,警敏稱上意。令學國書及諸蕃語,即通解,遂見親任。授禦帶庫提點,升章佩少監,遷禮部尚書,提點太醫院事。成宗即位,進昭文館大學士、太醫院使。帝嘗寢疾,邦寧不離左右者十余月。
武宗立,命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邦寧辭曰:“臣以閹腐余命,無望更生,先朝幸赦而用之,使得承乏中涓,高爵厚祿,榮寵過甚。陛下復欲置臣宰輔,臣何敢當。宰輔者,佐天子***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陛下縱不臣惜,如天下後世何,誠不敢奉詔。”帝大悅,使大臣白其言於太後及皇太子,以彰其善。
帝嘗奉皇太後燕大安閣,閣中有故篋,問邦寧曰:“此何篋也?”對曰:“此世祖貯裘帶者。臣聞有聖訓曰:‘藏此以遺子孫,使見吾樸儉,可為華侈之戒。’”帝命發篋視之,嘆曰:“非卿言,朕安知之。”時有宗王在側,遽曰:“世祖雖神聖,然嗇於財。”邦寧曰:“不然。世祖壹言,無不為後世法;壹予奪,無不當功罪。且天下所入雖富,茍用不節,必致匱乏。自先朝以來,歲賦已不足用,又數會宗-,資費無算,旦暮不給,必將橫斂掊怨,豈美事耶。”太後及帝深然其言。俄加大司徒、尚服院使,遙授丞相,行大司農,領太醫院事,階金紫光祿大夫。
太廟舊嘗遣官行事,至是復欲如之,邦寧諫曰:“先朝非不欲親致饗祀,誠以疾廢禮耳。今陛下繼成之初,正宜開彰孝道,以率先天下,躬祀太室,以成壹代之典。循習故弊,非臣所知也。”帝稱善。即日備法駕,宿齋宮,且命邦寧為大禮使。禮成,加恩三代:曾祖頤,贈銀青光祿大夫、司徒,謚敬懿;祖德懋,贈儀同三司、大司徒,謚忠獻;父-,贈太保、開府儀同三司,謚文穆。
譯文:
李邦寧,字叔固,錢唐人,起初名李保寧,是先前宋朝的小黃門。宋朝滅亡,李邦寧跟隨瀛國公進京去見世祖,世祖命他在內廷供職,他機警敏捷,使世祖稱心如意。世祖讓他學習蒙古文和各種蕃語,他壹學就會,於是他受到親近信任。他得任禦帶庫提點,提升為章佩少監,升任禮部尚書、提點太醫院。成宗即位,進升為昭文館大學士、太醫院使。有壹次,成宗臥床生病,李邦寧有十多個月沒有從成宗身邊離開過。武宗即位後,任命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李邦寧推辭說:“臣已受腐刑,茍延殘喘,沒有再生的指望。有幸蒙先朝赦罪,加以任用,使我得以在親近侍從中充數,爵位高,俸祿厚,蒙受的榮耀與恩寵已經太多了。陛下又想讓臣當輔政大臣,臣怎敢當!輔政大臣是輔佐天子***同治理天下的,怎能讓宦官辱沒這壹職務!陛下縱然不憐惜臣,對天下後世又怎麽交侍!臣實在不敢受詔。”武宗大悅,讓大臣把他的話稟告太後和皇太子,以表彰他的善行。
有壹次,武宗陪皇太後在大安閣宴飲,閣中有壹個舊日的小箱子,武宗問李邦寧說:“這是什麽箱子?”李邦寧回答說:“這是世祖裝衣帶用的。臣記得世祖的聖訓說:‘收藏此帶,留給子孫,讓他們看看我儉樸的作風,告誡他們不要奢華。’”武宗打開箱子看了,感慨地說:“要不是妳的話,朕怎知道!”當時身邊有壹位宗王冒然說:“世祖雖然神聖,對財物卻流於吝嗇了。”李邦寧說:“不然。世祖的每壹句話無不為後世所效法,每壹次給與和剝奪無不與功過相符,並且天下的資財雖然富足,如果不節約使用,必然會導致財用匱乏。從先朝以來,每年的賦稅已不夠用加上幾次會見分封在外的皇族,費用多得難以計算。早晚有壹天財用難以接濟,必將橫征暴斂招致怨恨,豈是好事!”太後和武宗對他的話深以為然,不久便加任他為大司徒、尚服院使,掛銜丞相、行大司農,兼管太醫院事務,進階金紫光祿大夫。”過去祭奠太廟時,曾經派官員代行其事。到這時,武宗又想照此辦理。李邦寧進諫說:“先朝皇上並非不想親自前去祭祀,實在是由於有病,致使禮典荒廢。如今陛下剛剛繼位,正應該彰明孝道,先做天下的表率,親自去奠太廟,來完成壹代的禮典。因循以往的弊病,臣不敢贊成。”武宗連連稱善,當天就乘車前往,住進齋宮,並命李邦寧擔任大禮使。祭典完成後,武宗對李邦寧前三代都施加恩典:曾祖李頤追贈為銀青光祿大夫、司徒,謚號為敬懿;祖父李德懋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謚號為忠獻;父親李扌為追贈為太保、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