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是文化,是科學,是藝術。淮揚菜是其壹大結晶,也是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這壹本質特征的壹大體現。回溯中國烹飪的歷史長河,千古菜系,除了魯、川、粵外,就是惟壹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區域稱謂的淮揚菜系,稱為八大菜系之首。
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壹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許多標誌性事件的宴會都是淮揚菜唱主角: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開國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華人民***和國50周年大慶宴會、2002年江總書記宴請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揚菜為主。
淮揚菜系是淮安(今楚州)、揚州、鎮江三地風味菜的總稱。淮揚菜系形成於明清,而尤以清時為盛。在明清以前,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區)、揚州都是全國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飲食文化傳統。而淮菜在隋唐之際便已是馳譽神州的中國四大古典菜系之壹。明清以後,淮菜和揚菜開始相互滲透、逐漸融合,並糅合南北風味於壹爐,從而形成了統壹的菜系。
另壹說:當時這塊地區屬淮揚道,而府治在山陽(今楚州)故稱為淮揚。
淮安、揚州、鎮江三地位於長江南北,緊挨京杭大運河,從地理上看是連接南北西東的重要交通樞紐,且自古以來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淮安、揚州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相當繁華,當時的淮安、揚州不僅僅是文化交流上的發達,更可以理解為淮安、揚州在那個時候便已是消費集中地帶!從文獻記載中淮揚菜的聞名名可以追溯到壹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揚州的文化交流發展、鼎盛過程壹樣,歷唐、清兩個時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巔峰,借勢於兩代皇帝的頻頻南巡期間,屢屢逗留淮安、揚州。到乾隆年間,淮揚菜系已經成為全國四大菜系之壹。
編輯本段
文化淵源
淮揚菜見於文獻,當自《尚書》“淮海惟揚州”始。自先秦發展至漢晉,史載揚州已是“熟食遍列”。隋唐、明清尤見繁盛。特別是大運河開鑿以後,揚州成為鹽漕兩運、物資集散和進出口口岸的水陸交通樞紐,曾排名為世界上60萬人口以上十大城市之第三位。因之,八方輻輳,帆墻林立,商賈麇集,文土如雲,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史有“揚壹益二”之稱。加之,揚州地處長江下遊東經120度左右、北緯33度上下,氣候適宜,物產在豐富;位於江河水網地區,尤饒動植物水鮮,蘇東坡《揚州以土物寄少遊》詩中提及的鮮鯽、紫蟹、春蒓、姜芽、鴨蛋之類,鄭板橋詩詞中描述的鮮筍、鰣魚和“蒲筐包蟹、竹籠裝蝦、柳條穿魚”等,均比比皆是;海味產區亦近在咫尺。這些,構成了個性鮮明的烹飪原料實力。又以其集散、聚焦之地理優勢,得以萃取宇內烹調技藝之精華,凝聚吳楚飲食文化之神髓,不僅鍛煉出了世人驚嘆的刀功、火功等精湛的烹飪工藝,而且醞釀出能夠適應四面八方的“清鮮平和,濃淳兼備,鹹甜適度,南北皆宜”的風味特色。從而,佳肴叠傳,美點盈市,詩文詞曲稱頌不絕,名人題詠尤難列舉,曾蒙“東南佳味”之美譽的“滿漢席”亦首見於《揚州畫舫錄》。正是在此歷史背景和經濟地位的基礎上孕育了淮揚菜,其飲食文化積澱之深厚,海內無出其右者。故而,很早就確立了中華壹大風味菜系之地位。
編輯本段
風味特色
淮揚地處南北交匯,水陸要沖,淮安(主要是今淮安市的楚州區)亦是明清時期聞名海內的都會,揚州自唐宋至明清均在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列.因此淮揚菜具有以下特點:
口味清鮮平和,鹹甜濃淡適中,南北皆宜。並且,淮揚菜的選料尤為註重鮮活、鮮嫩;制作精細,註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調味清淡味,強調本味,重視調湯,風味清鮮;色彩鮮艷,清爽悅目;造型美觀,別致新穎,生動逼真。
菜式繁多,體系龐大。
做工精細,特別講究刀工,註重菜品形態和雕刻。色香味形俱佳。
選料講究時令新鮮,原料以河鮮比重較大,“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 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
風格雅麗。揚州以其皮薄、汁濃、味鮮的各色點心聞名,俗語道:“川菜揚點”。
原料多以水產為主,註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肴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幹絲、三套鴨、水晶肴肉(圖)、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其菜品細致精美,格調高雅。
編輯本段
淮安菜
淮安(現 楚州)被稱作淮上江南,而淮安更被詩人稱作“壯麗東南第壹州”。淮安菜指淮安(現 楚州區)、淮陰(現 淮安市),兩淮城市的菜系統稱,以淮菜為代表。《尚書》錄:夏代有“淮夷貢魚”,這似應為淮菜乃至淮揚菜系最初的文獻記載。淮菜在隋唐之際便已是馳譽神州的中國四大古典菜系之壹。明清時期,淮揚宴席的發展形成壹個高潮。明萬歷年間《淮安府誌》記載:“淮安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誇視江表。”這“制度”之中,就包括飲宴規格、規矩。清代康熙年間的《淮安府誌》中則記載:“涉江以北,宴會珍錯之盛,淮安為最。民間或延貴客,陳設方丈,伎樂雜陳,珍氏百味,壹筵費數金。”乾隆、嘉慶年間,有關淮揚宴席的記載更多。
西漢辭賦大家枚乘(今江蘇淮安人)。他的代表作《七發》中有壹段勸楚太子品嘗美食的文字,盛贊家鄉江淮壹帶的食饌為“天下之至美”:雛牛之腴,菜以筍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楚苗之食,安胡之飯。摶之不解,壹啜而散。於是使伊伊煎熬,易牙調和。熊蹯之膈,芍藥之醬。薄耆之炙,鮮鯉之膾。秋黃之蘇,白露之茹。蘭英之酒,酌以滌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飯大啜,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其所描述當時家鄉豪宴中的菜譜,以煎、熬、炙、燴等多種烹調法,以五味調和為標準,制有調醬爛熊掌、烤獸脊肉薄牌、鮮鯉魚肉細絲、鮮嫩蔬菜,並且奢侈地用黃玉蘇子起香、蘭花泡酒漱口,所以,與其說《七發》是諷諫宏論,不如說是第壹份淮揚食單。
淮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制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這種因時而異的準則確保盤中的美食原料來自最佳狀態,讓人隨時都能感遇美妙淮菜。
淮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註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肴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幹絲、三套鴨、水晶肴肉、松鼠厥魚等。其菜品細致精美,格調高雅。
中華人民***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壹生喜食家鄉淮揚菜,時刻關心淮揚菜飲食文化的發展。解放後,周恩來住進中南海西花廳,仍然保持戰爭年代簡樸的飲食習慣:菜肴多是淮揚菜,壹般以素菜為主。葷菜原料主要是魚、肉、蝦,雞吃得很少,據說容易“上火”。曾在周恩來家中執廚的安振常師傅介紹說,周恩來喜歡吃的淮揚菜肴、面點有:平橋豆腐、青菜炒香菇、拌脆鱔(相當於軟兜長魚)、番茄魚片、鯉魚蘿蔔湯、紅燒獅子頭、芥菜春卷、淮安湯包等。
從02年起,淮安市每年在九月底十月初舉辦“中國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發揚並光大了淮揚菜。
編輯本段
揚州菜
《尚書·禹貢》有壹句“淮海維揚州”,意思是淮海壹帶就是揚州。後便用“維揚”指代揚州。故而揚菜又稱維揚菜。應當說,壹部維揚菜史,就是壹部揚州人的生存史、奮鬥史、發展史;也是壹部揚州文化史!從低級到高級、從粗糙到精美、從蕭條到輝煌,是維揚烹飪史的基本脈絡。
揚州的先民早在約4000年前,就已經掙脫茹毛飲血的蒙昧狀態,超越伏羲火上燔肉、神農石上燔谷的原始萌芽時代,使用陶質炊器,火烹熟食了!陶器時代,不妨看作揚州烹飪的形成期。 揚州進入古邗國時代,即中原夏商周時期,在儀征破山口出土了屬於這壹時期的青銅鼎、鬲(炊器),鼎煮肉,鬲炒菜,而且還有尊、鹵(酒器)、鐘(宴享樂器)以及盛具祭祀牛、羊、豬的四鳳盤(食器),據此猜測揚州先民可吃肉、可喝酒、可聽樂、可行禮,瀟灑走壹回,古揚州人便曉得善待生活。
周禮·職方氏》有“東南曰揚州……其谷宜稻”的記載,可見揚州是天生的魚米之鄉。這些足以證明,距今3000年左右的揚州烹飪已經進入青銅文化時代了。
公元前468年,吳王夫差滅古邗國、鑿邗溝、築邗城,不僅對揚州城建,也對揚州烹飪,都具劃時代的價值。《周禮》關於用作盛酒漿的“吳邗王壺”的實錄,以及城西北黃金壩出土的“印紋硬陶鬲”,說明春秋末期夫差引進了整套的飲食經驗。這是外地飲食文化影響揚州烹飪的處女作。
戰國七雄紛爭,邗揚歸楚,揚州烹飪大踏步走向文明境界,榮領了“東楚淮揚風味”的頭銜。
秦朝以後,揚州實現了從自然區劃向行政區劃的轉變。而西漢吳王劉濞建都廣陵,揚州脫胎換骨,壹躍為東南封都,“淮左名都”由此得名。由於得煮鹽鑄銅之利,財力雄富,士馬精妍,國用饒足,鮑照《蕪城賦》道:“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轊、人駕肩,廛櫧說兀?璐搗刑歟 毖鎦萑巳兆癰渙耍牧?自然不餓肚皮了,進而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從揚州城郊漢代墓葬出土的“廣陵食官”銅鼎以及碗、盤、壺、勺等漆器飲食器具十分考究,這不僅告訴我們,揚州餐具開發研究在全國領先地位,獨具個性;而且,還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揚州人飲食的考究。
揚州鳳凰河曾經出土漢代旋轉石磨,標誌著漢代已能加工小麥面粉,勾畫了揚州以稻米為主而兼有面食的主食結構,揭開了揚州精致面點原料的綿長歷史。“豪華自古說揚州,煙月笙歌處處樓”,東漢市肆矗立起的酒樓,盡管規模不大,但是那高懸飄搖的“酒”字店招,那掛旗名菜“生魚膾”,分明告訴人們:淮揚菜發展的大幕啟開了!所以其後才有在揚州任廣陵相的晉謝玄親手制作魚鲊,遠送河南,孝敬夫人的趣聞逸事。
隋代,揚州烹飪有了當時全世界首屈壹指的躍升!這得感謝壹個人——隋煬帝。古運河把海、黃、淮、江、錢五大水系貫通,立時將揚州提拔到全國烹飪人才、技藝、原料交流樞紐位置,北方的豆、麥、雜糧,油料南下,南方的糧、茶、果、鹽、水產北上,統統會師在揚城。而隋煬帝三幸江都,將長安、洛陽中原美食,隨龍舟帶進揚城隋宮,進而外傳民間食肆;更兼帆墻驟經之處,“夜煮百羊,以供酒饌”,州縣上貢珍饈,廚師刻意鬥妍,據載當時上貢的食品就有魚鱭、河蟹、蜜姜;地方官史更是設宴獻珍,趙元楷就因為獻異味獲寵,從而升任江都郡丞。龍舟宴、迷宮宴豪華到什麽程度,從隋《食經》所記的“北齊武威五羊燴”等53種名菜,可窺內中信息。於是乎,揚州廚師也就經風雨,見世面,吸收精華,整體技藝水平從漢代諸侯分封王“準高級”,提升到隋代至高“天子級”了,如五代陶谷《清異錄》所記,創造了“縷金龍鳳蟹”等名菜。揚州烹飪業,因隋煬帝生活於揚州而興盛,然而酒杯在前兵在後,卻沒有因隋煬帝埋葬於揚州而衰亡。
揚州,因地處海上絲綢之路北上赴京的咽喉重地,至唐代,發展為東南經濟中心。舉足輕重得天下三分明月,揚州便占二分!“萬商日落船交尾,壹市春風酒並壚”,揚州飲食市場被刺激得火爆了,廚藝精湛了。國民們、外商們紛紛“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幹嗎?李白詩雲:“玉瓶沽美酒,銜杯大道間。”唐代揚州海魚化石的出土,論證了烹飪原料從畜、禽、河鮮、野蔬向海鮮挺進!飲茶也成揚州人的喜好,唐人筆記小說《墉城集仙錄》曾描寫過“每旦,將壹器茶賣於市”的廣陵茶姥。揚州的美食美具引起了皇室的極大關註,成了上等貢品,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安撫安祿山、恩賜宮藏禮品時,內中就有揚州的“金平脫犀頭匙箸”。這壹切因素,使淮揚菜發展到壹個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