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壹篇關於沙塵暴的論文

壹篇關於沙塵暴的論文

沙塵暴的成因

沙塵暴與幹旱和荒漠化地區的不合理開發有直接關系。

通過對沙塵暴發源地生態環境現狀的調查,探索沙塵暴的成因和危害,為探索更科學合理的防治沙塵暴措施奠定基礎。

科學家們深入沙漠、戈壁和綠洲,對近年來沙漠化加劇、生態急劇惡化、沙塵暴頻繁發生的地區和沙塵暴的源區進行了實地調查。全程7000多公裏,收集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為我國北方沙塵暴的治理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調查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沙塵暴的頻繁發生與人類在幹旱和荒漠化地區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有直接關系,人類對環境的過度“索取”是沙塵暴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之壹。

壹、什麽是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塵暴和沙塵暴的統稱,是指強風將地面上的大量灰塵拖到空中,使空氣特別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 km的天氣現象,其中沙塵暴是指強風將大量沙子吹到近地面層形成的挾沙風暴;沙塵暴是由強風形成的風暴,它將大量灰塵和其他細顆粒帶到天空中。壹般用風速和能見度來劃分沙塵暴的強度等級。目前,沙塵暴的強度分為四級:四級≤風。

速度≤6,500米≤能見度≤1000米,稱為弱沙塵暴;6級≤風速≤8級,200米≤能見度≤500米,稱為中強度沙塵暴;風速≥9級,能見度≤200米,稱為強沙塵暴。當達到其最大強度(瞬時最大風速≥ 25m/s,能見度≤ 50m,甚至降至0m)時,稱為特強沙塵暴(或黑風暴,俗稱?《黑風》)。?

二、沙塵暴的時空分布

世界上有四個沙塵暴多發地區,分別位於中亞、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亞。中國的沙塵暴區屬於中亞沙塵暴的壹部分,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總的特點是西北多於東北,平原或盆地多於山地,沙漠和邊緣多於其他地區。它主要集中在兩大區域:壹個是塔裏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另壹條起於巴丹吉林沙漠東部,南至甘肅河西走廊,經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至庫布齊沙地和毛烏素沙地。此外,新疆北部克拉瑪依地區、新疆南部和田地區、青海西北部等地局地有3個沙塵暴區。據研究,早在白堊紀末期(7000萬年前),風塵就出現了。據地方誌記載,公元351年甘肅武威發生了壹次強沙塵暴,造成房屋倒塌和人畜傷亡。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沙塵暴表現出周期性變化,這與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和地面灰塵量有關。氣候溫暖濕潤時,地面植被生長密集,生態環境條件好,沙塵暴發生頻率低。相反,在寒冷幹燥的氣候時期,沙塵暴發生的頻率較高。近半個世紀以來西北地區沙塵暴的變化特征如下:(1)20世紀50年代沙塵暴發生次數最多;20世紀60年代初略有下降,60年代末降至最低;之後在20世紀70年代略有增加,80年代逐漸減少,90年代顯著增加。中國沙塵暴的季節和月變化特征如下:春季最多,約占全年總數的壹半,其次是夏季,秋季(新疆冬季)最少;按月份來看,4月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3月和5月,9月出現頻率最低(新疆為65438+2月或65438+10月)。此外,沙塵暴還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主要出現在下午和傍晚。

第三,沙塵暴是如何形成的?

相關研究指出,沙塵暴的形成必須滿足四個條件:壹是地面上的沙塵物質是沙塵暴形成的物質基礎;二是大風,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是沙塵暴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障;第三,不穩定的空氣狀態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往往發生在下午和晚上,這表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第四,幹旱的氣候環境,沙塵暴大多發生在北方春季,降雨後壹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沙塵暴是壹個很好的證據。在春天的沙漠邊緣地區,由於長期幹旱和地表植被覆蓋少,當有大風時,地表的灰塵很容易被吹起和輸送。但由於沙的粒徑較大,不易形成懸浮運動(懸浮運動是小顆粒保證長距離輸送的必要條件),因此無法遠距離輸送,這也是遠離沙塵的地區只有揚塵而很少揚沙的主要原因。如果風持續時間長,懸浮的浮塵會被輸送到很遠的地方,經過的地區會出現沙塵暴;當風速降低到壹定程度時,浮塵就會落下,該地區就會出現降塵天氣。如果此時下雨,就會形成所謂的“泥雨”。

根據沙塵暴形成所需的四個條件,黃土高原、廣闊的沙漠和人為因素破壞的荒漠化過程中的土地、北方春末耕種的土地和在建的基礎設施(如公路)為沙塵暴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春季,北方地區的幹旱增加了沙塵暴的可能性;大風的產生是壹種復雜的大氣現象,主要是冷鋒活動或經緯度環流調整的結果。由此可見,沙塵暴是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導致土地荒漠化加劇,這在沙塵暴的發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全球幹旱(其原因尚不清楚)等異常天氣現象也在沙塵暴的發生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人類活動只是對沙塵暴的產生起了壹定的作用,不能說沙塵暴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四是沙塵暴的危害

沙塵暴,尤其是極強沙塵暴,是壹種危害極大的災害性天氣。當它形成時,它會以雪崩的方式向前滾動,攜帶礫石的強大氣流經過的地方,通過沙埋,強風襲擊,降溫霜凍和空氣汙染,大面積的農田將被沙掩埋或被活生生的肥沃土壤吹走,或作物受到霜凍的危害;因此,壹些作物從未收獲,壹些作物大幅減產;它會加劇土地荒漠化,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對交通、供電線路等基礎設施產生重要影響,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中國受沙塵暴危害嚴重,特別是西北地區的工礦、交通、新興城鎮和其他設施,如水利、電力、煤田、油氣井等都受到沙塵暴的危害或威脅。壹旦出現沙塵暴或黑風暴,損失特別嚴重。65438+1993年5月5日,壹場特別強的沙塵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6億元。此次特強沙塵暴影響總面積約165438+萬平方公裏,涉及西北四省區18個市的72個縣、旗,12萬余人。據統計,在這場大災難中,有85人死亡,31人失蹤,264人受傷。數十萬頭大小牲畜死亡和損失,數十萬公頃農田、果林和幼林受到影響。數百個塑料大棚被毀,草原、牧場和鹽場的基礎設施、供電線路、公路和鐵路遭到嚴重破壞。此外,沙塵暴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大大加快了該地區土地荒漠化的進程,其間接損失不可估量。此外,降塵會汙染城市的大氣,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

動詞 (verb的縮寫)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沙塵暴?

1.建立沙塵暴預報系統。

治理沙塵暴的任務艱巨而繁重,許多問題尚未完全弄清楚(如每壹次沙塵暴的物質來源的確切位置),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也極其有限,因此沙塵暴的治理不可能在壹夜之間完成。而且沙塵暴,特別是黑風暴來的時候,來勢兇猛,狂風呼嘯,塵土飛揚,具有很大的恐怖感,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和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建立壹個準確的沙塵暴預報系統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沙塵暴來臨前的準確預報和提前做好防災工作,如加強對兒童的保護,避開危房以防止墻壁倒塌和受傷,保護牲畜,及時切斷電源以防止火災等。,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

2.加強環境治理和保護。

環境的破壞對沙塵暴的發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加強環境治理以緩解或減少沙塵暴尤為重要。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從2000年起在西部地區實施“十大工程”,退耕還林(草)和中西部生態建設是其中之壹。這將對遏制沙塵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科學研究找到更準確的物質來源,重點控制沙塵暴的源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