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傳統中國廚師家庭的張有敏,對於中國美食有著濃烈的情感和深厚的理解。因此,她創作出壹本與眾不同的食譜!
書中介紹了作者的父親在法國白手起家,在作者外公的中餐館做學徒並與母親相識,直到***同創立自家中餐館的經歷。
在介紹中國菜的烹飪特點、食材、器具和制作方法的同時,書中還為讀者奉上四十道收集於作者不同家庭成員的私房菜譜。這些菜譜種類豐富,且均為經典中式菜肴,品類涵蓋了肉類、家禽、海鮮、蔬菜、面食、甜點等,配上作者精心手繪的清新插圖,更體現著中國傳統家庭與美食之間的深重聯結。
01.
在中國的宴席中,選料、烹調、配料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壹個精字。同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已把精視為壹種重視、尊重客人的表現。食物不僅應該是味道美,其色、香都應該符合美的要求。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古人對於食物求精的意識。這種精品意識作為壹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
美食存在的意義不僅是讓人吃飽,更重要的是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喜愛。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拿蟹粉獅子頭這道菜來說,這個是我們國家很有特色的壹道美食,歷史也是非常悠久。很多外國人看到這個名字,情不自禁聯想到獅子,他們還會想著中國人怎麽那麽膽大,敢吃這樣的食物,他們看到這個食物都不敢點。其實這個獅子頭就是肉丸子,比普通的丸子大了壹些。由六成肥肉和四成瘦肉加上蔥、姜、雞蛋等配料斬成肉泥,做成拳頭大小的肉丸,美輪美奐,真如雄獅之頭,可清蒸可紅燒,肥而不膩。宋人詩雲:“卻將壹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
紅燒肉是壹道著名的大眾菜肴,屬於熱菜。其以五花肉為制作主料,最好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來做,出來的肉肥瘦相間,香甜松軟,入口即化。“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壹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首蘇東坡的《食豬肉》詩,不難看出蘇老先生不僅是“每日早來打壹碗好吃”,而且,還深諳紅燒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之道!
02.
在中國傳統的宴席上,大家圍圓桌筵席而坐,這就首先從形式上造成了壹種團結、禮貌、***趣的氣氛。美味佳肴置於中心,人們相互敬酒讓菜,熱鬧非凡,這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而中國人也經常通過這種吃宴席的形式,來達到增強親朋好友之間關系的目的。
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裏面就曾說過:“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就像壹個味覺定位系統,壹頭鎖定了千裏之外的異地,另壹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正如蔡瀾老師所說:“有時,我們吃的不是壹種食物,是壹種習慣,也是壹種鄉愁。”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壹部分:主要講述了父母的家族簡史,以及他們在作者外公位於法國的中餐館相識,相愛,結婚生子,***同創業的經歷;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中國菜的烹飪特點、食材、器具和制作方法,以及中餐館中的經典菜品。
遊歷在外的每個人,包括就身處於家中之人,通過《壹個中國家庭的餐桌》,都會感受到家鄉的味道,那是與眾不同的味道,那味道味越濃,情才越深越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