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養助益充的營養衛生理論怎麽解釋

養助益充的營養衛生理論怎麽解釋

、養助益充

養、助、益、充這些概念,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索問》:“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由於其中包容了中國醫學中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性味和諧、因異制宜等營養攝生觀點,故被視作古代的平衡膳食學說;還因為它符合中國的國情、民情和養生健體要求,沿用數千年之久,所以不少學者又認為:谷、果、畜、菜的有機結合,組配入撰,正是中國的傳統膳食結構。

這裏,“五谷為養”指的是稻、麥、豆、黍等糧食,能養五臟之真氣,“益脾健胃,百福所基”,故“得谷者昌”。“五果為助”系指各種鮮果、十果和硬果,能佐助五谷,使營養平衡,即李時珍所指出的“輔助粒食,以養民生”。“五畜為益”是指牛、羊、豬、狗等動物性食料,能增進健康,“生鮮制美,膾炙人口”,可彌補素食之不足。“五菜為充”是指各種蔬菜,能充實人體所需的維生索、礦物質和粗纖維,“輔佐谷氣,疏通奎滯”;並日_古人還認為“菜根不厭,百事可為”。

在這壹思想指導下,中國烹飪歷來講究烹調原料的組配,如飯配菜、葷配索、點心包餡、面加躁子、葷菜索炒、索菜葷炒、“每食不用重肉”、節假日“開葷”、飯前吃蜜脯、飯後備水果等。更值得註意的是,大多數中國菜都不是壹種原料制成的,而是兩種、三種、四種乃至更多種,如“全家福”、“羅漢齋”、“龍虎鬥”、“佛跳墻”之類,這樣,營養平衡的思想就直接落實到每壹盤菜中,顯然,這對養營攝生是有利的。

另壹力壹面,中國傳統上非常重視食醫結合。早在先秦,醫生和廚師已配合默契,藥品與食物常常壹致;後來食與醫雖然分了家,但是飲膳仍以醫學作指導,醫家也多用食力壹來治病。特別是古醫學的藥物炮制、飲食潔凈、偏嗜八戒、調味五禁、食物中毒、季節進補等學說,都曾被菜譜食經直接或間接地吸收,充實了烹飪理論的內容。所以中國烹飪選料歷來註重藥食兼用的吃潛動植,將它們的根、莖、葉、花、果與皮、肉、骨、月旨、臟巧妙搭配,以達到既可滿足食欲、滋辛「身體,又能療疾強體、養生延年的目的。這又是壹種特殊意義的養、助、益、充,同樣符合中醫的養營攝生理論。中國烹飪中以藥入撰的菜品(如燕窩粥、人參雞、蟲草金龜、構祀鴨子)倍受青睞,道理即在於此。

二、五味調和

有些美食家曾把壹些國家的肴撰進行過形象的比較,說法國菜是鼻子的菜(重香),日本菜是眼睛的菜(重色),中國菜是舌頭的菜(重味),美國菜講時髦(變化快),蘇俄菜講實惠(份量足),上耳其菜、非洲菜和印度菜講戒律(宗教影響大)。這種說法雖不全面,但有某些道理,它點破了這些菜種的特征和迷人的奧秘所在。

中菜重“味”,源自中匡!哲學中的五行學說。原始五行說把自然現象和人的活動歸結為水、火、木、金、上五種物質元索,並把飲食歸於上的範疇(因為動植物大多依賴上地而生長)。五行學說認為:水、火、木、金、上在口味上的屬性分別是鹹、苦、酸、辛、甘,合稱五味,五味要受五行統轄。烹飪者要使五味調和,從差異到平衡,就必須掌握好“調”的本領,以達到“和”這壹飲食的審美極致。先民還根據五行學說,規定飲食季節性應當與五味、五行相吻合,這就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了。

中菜重“和”,還與儒家中庸之道和古典哲學、美學的最高境界有關。“和”的實質,就是持中、協調、適度、節制。體現在飲食上,便是菜肴的軟硬、甜鹹、厚薄、大小、生熟、冷熱、葷索、濃淡等對立因索的恰當統壹;色、香、味、形、器、名、時、療的相成相濟;加熱量與施水量的適當均衡等。其中,味的調和又至關重要,《昌覽·本味》便明確提出八條標準:“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咪,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奄月昔制品不變質,垠燉食品不走形,加糖不能甜過分,調醋不能酸太濃,下鹽不能鹹澀口,加辣不能太嗆喉,湯要清鮮汁不淡,肉要肥美不膩人)”。這都是把“五味調和”作為生活審美中的壹種格調、 壹種境界、壹種美感、壹種享受來追求的。

中國菜把“五味調和”放在菜品制作和質量鑒定的首位。故而古代強調時序、適口和本味,現今重視爽口、開胃和暢神。根據“口之於味,有同嗜焉”的飲食審美普遍法則,歷代名廚主張鮮鹹為主,少用調料,物盡天然,返樸歸真,盡量顯現原料的天生麗質,崇尚清淡;根據“物無定味,適口者珍”的飲食審美特殊要求,各地巧師又靈活運用味、料、刀、

勺、水、火、器、爐等要索,對菜品質感施加積極影響,使之入鄉隨俗,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變,力求達到“-菜壹格、百菜百味”的極致。所以,味的用料廣;味型變化多;調味力壹法細;味覺的層次感深;註重顯現主料之味質樸的內涵;味的豐美性、差異性與獨特性的辨證統壹;味與鄉風民俗、宗教信仰、民族習性結合;味的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席而異、因人而異;品味後的余韻悠長以及按風味給菜系定性等,都是中國烹調工藝的精髓,中國菜品的靈魂。

三、奇正互變

中國烹飪是變化之學,創新之學。壹力壹面烹飪中存在辨證法,有著對立統壹的關系;另壹力壹面烹飪法則裏有正格也有變格,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把握臨竈主動權。

烹調中的辨證法,表現在許多地力壹。例如選料中的葷與索,刀口上的大與小,加熱時的水與火,調味中的濃與淡,質感上的綿與脆,排菜中的冷與熱,這都是烹調內部矛盾的反映,它規定菜品的屬性。還如烹調原料與烹調工藝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內因是成菜的基礎,外因是成菜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促使原料內部矛盾轉化,從而產生理想菜品。再如烹調還須處理好壹般與特殊的關系,象對於臭味,絕大多數菜品是千力壹百計加以排除,而屯溪臭鱺魚、長沙臭幹子卻是極力使之強化。至於肯定否定規律,在烹調中也比比皆是;否定壹種舊菜,肯定壹種新菜,標誌著烹調工藝的進步;不斷地否定,不斷地肯定,促進飲食文化的繁榮。

再就烹與調來分析,也是如此。烹是加熱的過程,主要表現為量變;飪指菜品成熟,著重說明質變。而眾多烹調方法的區別,則明顯體現在加熱量與施水量的“度”上,故而原料是否“抗烹”和熱能的大小,應是制菜中的主要矛盾。至於“調”,也應突出主料、主味和主要的調味力壹法,這是矛盾的主導力壹面,不論是采用對流調味、擴散調味、滲透調味、使呈味物質遇熱化學分解,還是循序漸進和壹錘定音,都須遵循質量互變的規律,控制佐料的“度”,並與加熱、施水巧妙結合,應付裕如。

所謂“正格”,就是通行的廚規,它能以簡馭繁,舉壹反三,普遍適用。象采購原料審慎挑選,初步加工料盡其材,綜合利用;切削配菜註意營養,操作過程講究衛生;著油施水洽當均勻,靈活使用爐竈與傳熱介質;正確控制水溫和油溫,及時投料、下味與用火;翻勺顛鍋操縱靈活,點水、用湯、勾芡、淋油恰到好處;出鍋及時裝盤利索,走菜程序有條不紊;爐案之間密切配合,各司其責又彼此照應,等等。所謂“變格”,就是不拘程式而采用的“臨時應急措施”,如用料部位有改變,技法相應也改變;原料質地不理想,調味用火來補救;原料組合有出入,味料比例作調整;味料品種不齊全,相近之物可替用;火力不能隨心所欲時,不妨隨機應變,順火成菜;炊具不能得心應手時,應當隨遇而安,因器變法;漿糊過大或過小,適當調整火力火時來約制;油芡太厚或太薄,酌量增減高湯用量來沖勻;季節有春夏秋冬,技法宜加區別;客人分東西南北,味型亦應變通。

正格與變格的相機使用,也是烹飪中的辨證法。這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壹,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的兼顧。中菜之所以有別於西菜和工業食品,創造出數以萬計的花色品種,正是在於它具有“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這壹極富生命力的特征。

四、暢神悅情

烹飪是壹種吃的藝術,吃的美學。在烹飪中,它有自然美、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如菜品的色、香、味、形、器、名、時、療),也有人的體力、智力在菜品中的形象反映這壹美的本質。廚師按照自己的審美意識(即評判美且的標準),進行著審美活動(制作菜品),客人獲取美感(欣

賞、評價、享用菜品),雙力壹都可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暢神悅清。

烹飪是壹種創造性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廚師在臨竈操作時,眼、耳、鼻、舌、身全神貫註,是相當辛勞的。當他制作的珍懂佳肴壹道道呈現在客人面前、被盡情享用和贊譽時,就意味著廚師的勞動創造了社會價值,得到社會的肯定。這對勞動者來說,是最大的安慰和獎賞,也是精神上最愉悅的時刻。這是事物的壹個力壹面。

另壹個力壹面,當客人品嘗壹道道珍懂佳肴時,不僅可以果腹充饑,大飽口福,而日_還可以通過對菜品的審名、辨色、觀型、看器、聞香、品味、大飽眼福,增進知識,獲取精神上的享受,這又是客體的暢神悅情了。特別是那些制作精美的工藝菜,集味覺藝術、色彩藝術和造型藝術於壹體,立意高雅,物象具有吉祥意義,風格為中華民族喜聞樂見,構圖分賓主、講虛實、重疏密、有節奏,形似與神似結合,色澤鮮亮,手法簡潔,既符合衛生又富於營養,宛如工藝品,它所具有的魅力更能使客人感到歡愉。

中國烹飪之所以能夠暢神悅情,這與中菜制作的指導思想有關。自古以來,中匡!人就把飲食美作為生活審美中的主要對象,不僅要求吃得好,還要求吃得開心,歷來都是把食用與觀賞結合在壹起的,重視美食、美名、美情、美景、美趣、美韻的協調。既然是這樣,無疑便增加了烹飪的難度,提高了對廚藝的要求。中菜的烹調工藝較之西菜復雜,其主要原因也在這裏。所以,刀技高超、形態美觀、盛器華貴精美、具有觀賞價值,並日_能夠暢神悅情,應當是中國烹飪的又-特征。

綜上所述,中國烹飪享譽肚界,有“烹飪工國”的美稱,決非偶然。這是在它近萬年的發展歷程中,將養助益充、五味調和、奇正互變,暢神悅情四大特征完美結合的必然結果。在這四個物質特征中,更帶有根本性的是“味”與“養”。因此更概括地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是中國烹飪的本質特征。

這是我從書上找的!!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