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蚌埠附近的旅遊景點

蚌埠附近的旅遊景點

白乳泉,背依荊山,面臨淮水,卞和洞以谷為鄰。周圍峰巒疊翠,榴林似海,綠樹掩映,芳草如茵,是遠近聞名的天然佳境。

白乳泉原名白龜泉,相傳唐貞元年間,泉內曾有白龜流出,因此得名。宋元佑七年,詩人蘇東坡與其二子蘇迨、蘇過自河南赴杭州過此,見泉水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遊塗山荊山記所見》詩:“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刖人有余杭,美石肖溫瓚。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因泉水甘美呈乳色,後人改名白乳泉。

清光緒年間,鄉紳李少五於泉南建大仙廟。嗣後,崇奉道教的“師呂道人”宮爾鐸棄官歸裏,拆大仙廟建呂祖殿,隱居於此。壹九二四年,安徽督軍馬聯甲赴亳禁煙過此,捐款於泉西北建望淮樓。每當初夏雨晴,遊人乘興登樓,細品羽經,極目遠眺,漫山榴火艷艷,長淮帆影點點,景色秀麗,令人神往。

樓上留有歷代文人墨客的名聯,其中嶺南廖康健撰聯雲:“片帆從天外飛來,劈開兩岸青山,好趁長風沖巨浪;亂石自白雲中錯落,釀得壹甌白乳,合邀明月飲高樓”已成膾炙人口的佳名。泉旁曾有黃庭堅、趙子昂、陳宏壽等書法名家的碑刻。壹九六五年,郭沫若同誌親筆為“白乳泉”、“望淮樓”題字,使名勝樓格外生輝。

白乳泉泉眼位於“純陽道院”的中央,徑不過鬥,四時不竭,受壹株數百年的老山榆樹覆罩著。炎夏盛暑,遊客至此,蔭翳蔽日,清幽宜人。泉水內多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強,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美適口.茶水傾註杯中,能突出杯面壹米粒厚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幣,遊人觀嘗,無不稱奇。

泉東南有半山亭,原名梅風亭,亭的左下方有“雙烈祠”。

1987年,白乳泉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後,正式對外開放。

蚌埠懷遠啟母石

塗山之陽,啟母澗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婦人端坐於山崖之上。此即傳說中啟母所化之石。明代邑賢袁賦詩雲:“塗山之國臨淮海,山中石母幾千載。苦歷冰霜不事妝,任教風雨顏無改。獨坐巖頭望百川,懷襄疏浚為桑田。平成底績非無日,不恤三過實母賢······”

相傳,禹娶塗山氏女,婚後四日便離家治水去了,壹別十三年不回家園;塗山氏女每日引領南眺,盼望丈夫歸來。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見禹歸。由於朝思暮想,精誠所至,終於化而為石,端坐於昔日與禹幽會之所。

啟母石系塗山著名風景點,遊人在登山憑吊大禹的同時,也必定要對這位在夏開國之初的第壹位母後禮贊、憑吊壹番。

蚌埠固鎮垓下遺址

垓下位於今濠城沱河南岸,兩千多年前,在這裏發生了我國歷史上壹次著名的戰爭——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二O二年,楚漢戰爭後期,項羽率十余萬大軍退至垓下,以河為屏障,堆土為營壘,深塹拒敵。劉邦率數十萬漢軍四面包圍,展開決戰攻勢。漢軍夜唱楚歌,楚卒相繼亡去,羽聞之,疑漢已得楚,帳中飲酒,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愛妃虞姬深明大義,彈劍哀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遂伏劍自刎,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項羽見大勢已去,夜率八百子弟垓下突圍,敗至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烏江自刎,年僅三十壹歲。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壹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壹,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垓下遺址” 即古戰場遺址於壹九八六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滁州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天長市區南端,占地五十余畝,建築面積近五千余平方米,始建於清同治年間,是全國千座經典寺廟之壹,現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

護國寺是壹座園林式廟宇,有“袖珍九華”之美譽。寺內殿閣錯落,亭臺參差,花木繁茂,綠草如茵,環境幽雅,景色秀麗,是皖東地區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

滁州界碑鷺鳥棲息地

鄉間僻靜的小徑,壹戶獨居的人家,方圓不足三百平米的雜木林,竟棲息逾萬只鷺鳥。鳥兒群飛如濃雲蔽日,落下又恰似繁花競放、雪壓枝頭。景象壯觀,意境美妙。請到這裏來吧!遠離喧囂,體會人鳥***處,領略自然造化,這裏何曾不是您夢寐中的人間天堂!

界牌鎮河口村鷺鳥棲息地,位於美麗的高郵湖畔,由天長市區向北驅車40分鐘即達。

宣城障山大峽谷

百丈巖位於古障山西南口,傳說障山因三天子在此煉丹飛升而稱“三天子山”。這裏懸崖陡壁,兩峰溪,水鳴如雷。南岸巨巖撥地而起,光滑陡峭,突兀崢嶸,如覆鐘,名百丈巖。石側又有壹峰,高百丈巖三分之二。兩峰頂端均有巨石壘其上,如雙蟾望月,妙趣天成。巖面相傳長靈芝,今石耳甚多。

巖下石阻而水瀑,水柔而石穿,壹川怪石,千姿百態,爭異鬥奇,累累疊疊,以“奇、險、異、秀、巧、美”而令遊人叫絕。其中壹巨石聳立巖下,五官清晰,眉須畢現,天庭飽滿,儼然壹天子塑像,豈非“三天子”點化而成!

百丈巖近期內已由績溪縣龍騰旅遊有限公司投資開發,並成立了“績溪百丈巖生態旅遊風景區”。現已修築長達18華裏的景區旅遊線路及其旅遊配套設施,景區面積達40平方公裏,主要景點達數十個,並於2001年國慶節推向旅遊市場。

宣城“江南千條腿”吊棟閣

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壹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壹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富江南水鄉情調,由於此建築壹戶接壹戶,綿延壹、二華裏,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

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壹片。恰似壹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壹家壹戶,又似壹盞盞吊在燈桿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壹處建築,有如此豐富而又形象生動的名稱,足見建築者的匠心獨運和人們對她的偏愛之情。 章渡鎮始建於何時,無確切資料可考。據史說,元末明初張宗道所圈地基並留下“永不倒鎮”的吉兆語。其實早在唐朝李白遊涇縣時來章 渡就題寫了“西來第壹鎮”.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由於背山臨水。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青弋江又是當時涇縣最繁榮的交通要道,中國傳統的“依山造屋、傍水結村”的選址觀念,使章渡鎮人口迅速增長,很快走向繁榮,成為涇縣古時候的第二大商埠(第壹大商埠為碼頭,今琴溪鄉境內)。

如今,重建的吊棟閣街道中不難看出其當時的繁華風貌,六條下河石階使我們想起當年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於碼頭和街道的情景。集鎮上的民居、木板店門面、作坊鱗次櫛比,相對結伴,順河沿而立,依水面而築,曲折延伸,古色古香.街道居民“開門上街,推窗見河”,人與自然是那樣的和諧統壹,使這裏的集鎮極具誘人魅力。

合肥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家族在合肥的房產並不多,這主要是當時合肥不算水碼頭,交通不便,而李鴻章兄弟六人多常年在外的緣故。1997年前,合肥僅存兩處李氏家宅,即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李鴻章故宅和李鴻章侄孫李國蔬(李鶴章孫)住宅,均是較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建築。

李鴻章故居西邊尚存四進約50間,臨街門面過去李府曾用來開當鋪,解放後是淮河路百貨公司商店,其第三、四進為"回"型二層樓閣,住女眷,故稱"小姐樓"或"走馬樓"。

1999年秋修竣的李鴻章故居***五進1800m2,占地2500m2,內中專室布置李鴻章生平陳列。這條50米的展帶分五部分,以較為翔實的資料、實物、圖片、模型,客觀反映了李鴻章的壹生並側重介紹有關他的鄉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