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旅遊景點:崇福寺、雁門關、應縣木塔、詩雨舊石器遺址、蟻漢群、光武古城、沙湖口、神頭海崇福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朔縣內東街北側。它建於唐林德二年(665),由湖北公爵尉遲敬德建造。崇福寺的主殿是孫鐵麟殿,建於1143,由金熙宗所建。它有800多年的歷史,非常珍貴。正殿七間,寬40.96米,四根八椽,深22.35438+0米。該寺歇息於山頂,單檐,總高約21米。寺廟坐落在壹個高大的平臺基座上,高2.4米,基座前有壹個寬敞的平臺,使寺廟高大宏偉。前殿檐下有豎匾,阿彌陀佛殿,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的真跡。阿彌陀佛殿的雕像分布在四個大的佛教祭壇上。主像坐下,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音菩薩,右邊是大趨勢菩薩。佛教稱之為西方三賢。像主體兩側的四尊佛像,身體微微彎曲;有兩個金剛站在舞臺的兩個角落,威嚴有力,眼睛鼓鼓的。看起來他們是在履行保護法律的職責。這些彩塑都是建寺時的作品。雖為明代重裝,但其形制、人物、服飾、臉型變化不大,仍是我國金代造像中的珍品。雁門關雁門關嶺長城氣勢如虹,向東到達平型關、紫荊關、道馬關,到達幽巖,連接瀚海。去西宣港、寧武關、偏頭關和黃河。有兩個大門,東門和西門,由巨大的磚塊制成,飛越雲端,極具氣度。大門上刻有壹塊匾。自然災害和地理優勢分別是。東、西門有高聳的城樓。塔內有楊家將塑像,東門外有李牧紀念館。不幸的是,當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時,這些塔和李母廟被燒毀。應縣木塔應縣佛寺釋迦牟尼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市西北佛寺,俗稱應縣木塔。應縣木塔位於寺廟南北軸線上的大門和正殿之間,分前塔和後殿。該塔建在四米高的基座上,高67.31米,底徑30.27米,為平面八邊形。壹樓外立面有雙檐,以上樓層均為單檐,五層六檐,每層之間有暗層,實際為九層。因為底層有重檐和回廊,所以塔的外觀是六檐。應縣木塔每層由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樓外有24根柱子,內有8根柱子。木柱之間用許多斜撐、橫梁、桁架和短柱,形成不同方向的雙梁木架。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建築,也是唯壹的木亭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谷城光武守備堡位於山西大同山陰縣南部雁門關長城腳下。是雁門關內外的主要咽喉,故稱北門之鑰(名稱與北京八達嶺長城相同)。光武有兩座城堡。舊的位於勾渚以西,始建於西漢,清雍正年間重建。新城位於膠州東部,建於明初,名光武城。最初是作為駐紮士兵的住所,後來變成了居民樓。兩座城堡,守衛著東西兩個大門,形勢非常危險。光武城堡的前身是鉤塞,是戰國時趙陵所建。隋朝光武改為雁門郡。
東有唐子山,西有大寶山,北有雷公山、廟頭山,萬裏長城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它像壹堵半圓的墻環繞著胡莎湖的湖口,兩邊是陡峭的懸崖,蒼頭河從南到北貫穿其中,形成了壹條寬200多米、長3000多米的天然關隘。最佳旅遊時間:朔州市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復雜,基本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只有6.8度。大同冬天很冷,夏天更涼。這是壹個避暑的好地方。這裏最顯著的特點是晝夜溫差大。妳,妳最好多帶壹件外套,早晚禦寒。最佳旅遊時間:每年春夏是最佳旅遊時間。美食:朔州特產豐富。最著名的是應縣紫蒜,是全國名優特產之壹。小石口是最有名的壹個。其特點是:頭肥,皮紫而薄,肉嫩而緊實,味辣而美,久不變色。還有大蔥,集中在南方山區。其中,王家耀村的大蔥在全省非常有名,其特點是大蔥又粗又長,核不分枝,味道甜而辣,切片後有四六個花瓣。此外,還有燕麥片、黃芪等。朔州黃酒,朔州特產,始於西漢。原料:黃酒、白酒、酒曲。工藝:以朔州黃酒為酒基,以當地白酒為原料,加入酒曲糖化,然後壓榨過濾去渣。特點:入口甜軟,口感醇厚濃郁,酒精度低。功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保健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特別適合婦女和老年人。沙棘汁是平陸和右玉最著名的沙棘汁,與著名品牌匯源果汁合作大規模生產。旅遊介紹:朔州市位於山西省北部,是壹座新能源工業城市。位於大同盆地南部,西北與內蒙古高原接壤,與中國、美國東西經濟區接壤。是山西到達內蒙古高原的必經之路。全市總面積10639平方公裏,總人口1.27萬。據朔州知魚網站報道,早在28000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戰國時屬趙,漢代屬馬邑縣、雁門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王罕遷此,十壹年為郡。北周時,設立朔州總政府。明清時期朔州屬大同府。民國元年(1912)位於朔州縣,屬雁門路。1949屬於察哈爾省,1952屬於山西省雁北區。朔州成立於1989 65438+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