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山北為陰,山南為陽。“貴陽”因城區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制作樂器“築”為主,因“竹”與“築”諧音,故貴陽簡稱“築”。貴陽市位於祖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上,這裏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是旅行遊玩的好地方。貴陽在貴州省的中部,是貴州的省會城市。
說到貴陽的特產美食,我這個小饞貓又要開始忍不住咽口水了,下面我就給各位介紹壹下有著甜蜜氣息名字,便宜又好吃的美食戀愛豆腐果了。
戀愛豆腐果”是貴陽有名的風味小吃。它的主料是切成長方形小塊的白豆腐。制作時將鐵制烤床上抹油,下用糠殼作燃料,將豆腐塊放在鐵烤床上不停翻動,至皮色
黃亮即可。吃時還另配內裝有醬油、味精、香醋、胡辣椒、香油、蔥花、姜末等佐料的小碟,趁熱蘸著吃。其特點是外脆內嫩、鹹辣爽滑,滿口噴香,而且價廉物
美、攜帶方便、節省時間,是風靡貴州的大眾小吃。
“戀愛豆腐果”是烤豆腐果的雅號。它之所以有這樣壹個雅號,是因為它的流行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壹個浪漫故事有關。
1939年,我國北部、東部、中部的大片國土已淪喪日本侵略軍鐵蹄之下,為進壹步擴大侵略,日軍還對西南大後方進行空襲。當時,貴陽也是他們襲擊的重要
目標。貴陽自被空襲後,警報頻繁,有時壹天幾次。市郊東山、彭家橋壹帶是人們躲避空襲的藏身之地。彭家橋附近有壹對年近半百的張華豐夫婦,在菜地裏搭了數間茅屋,作為制造“烤豆腐果”場地,在這裏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別處設攤和沿街叫賣。空襲開始後,這幾間茅屋成了避空襲的場所,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張華豐夫婦因為空襲也不上街做買賣,他們發現躲警報的人往往腹中饑餓,又無法回家就餐,就將這幾間作坊辟成店鋪,向躲警報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於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來簡單,價格便宜,又能充饑,很快就打開了銷路。
壹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饞或充饑,吃完了便走。唯有壹些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卻買壹盤豆腐果,蘸著辣椒水,細嚼慢咽,
談天說地,壹坐就是半天。還有壹些青年,也經常在此相聚,逐漸談起戀愛來。他們似乎忘記了空中的威脅,把張家店鋪當成談情說愛的場所,顯得更加浪漫,壹時
成了街談巷議的佳話。久而久之,人們常說吃烤豆腐果為吃戀愛豆腐果,張氏夫婦幹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為“戀愛豆腐果”。這壹浪漫很快影響到全貴陽的青年人,
他們紛紛前來品嘗。
抗戰結束後,吃戀愛豆腐果的人仍有增無減,他們雖然沒有過去那樣浪漫。但卻飽嘗了美味的小吃。以至於在今天的貴陽,戀愛豆腐果仍是當地名小吃,不僅深受當地人喜愛,而且還得到過往的外地人的青睞。
怎麽樣,想不到壹塊小小的烤豆腐,居然會有這麽壹段長期的故事,其實我的家鄉還有很多的特色小吃,例如腸旺面、波波糖、牛肉幹、布依蠟染、茶葉 ,酸湯魚,牛肉粉等等,希望遠方的朋友們多到貴州旅遊,享受這爽爽的天氣,爽爽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