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妳不知道的那個武夷山:武夷山

妳不知道的那個武夷山:武夷山

提到武夷,天下人皆知壹個天遊峰、壹處九曲溪, 然而,天遊峰與九曲溪,壹逢節假日,遊客摩肩接踵,登臨武夷,不是心曠神怡,是排隊看人。 可要說武夷山就“飽和”了?那也大錯特錯。

主景區之外,武夷風光秀不減絲毫,卻因“養在深閨”而更得幾分寧山靜水之真諦。

大安源曲徑通幽的蘭花峽谷、高瀑深潭,武夷源泛著茶香的林場小鎮,

五夫鎮外朱熹祖宅細雨正打濕白墻,下梅村裏老宅天井中黃發垂髫怡然樂……

大武夷,繞開主景區,也處處皆風景。

大安之源:深谷蘭香

以“大安”為名字,其中透出了當地居民對安寧的渴望。現在這裏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歷史上這裏曾是進出福建省的交通要沖。大安源所在地有壹村落――大安村,歷史上曾是扼守閩贛交界第壹關,也稱“大關”。在閩北武夷山地區十余座關隘中名聲最盛。從明末清初到軍閥混戰再到解放戰爭的烽火歲月中,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生活在當地的壯年多被抓去充軍,留下壹家的老弱婦孺困苦度日。所以當地老百姓將村取名大安村,將峽谷取名大安源。名字之中的“安”字包含了“小安者乃家安,國安方稱大安”的道理。

大安源是條幽深的峽谷,呈“V”字型,壹條依山而建的步道貫穿整個峽谷。入口樹上的牌子上寫著“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的警言,言下之意是看了這裏的景色,忘了道路的崎嶇,很有壹些“三碗不過崗”的派頭。

忽然進到大安源的峽谷中,壹股涼意襲來,山谷中的氣溫較外面低了三四度,空氣濕潤,呼吸的空氣過喉清涼。由於峽谷獨特的地貌,形成了特有的小氣候,壹般在峽谷中細雨綿綿的時候,峽谷外卻陽光明媚。走在步道上頭頂的林中不時有紅嘴鷗與大杜鵑飛出,道旁山邊生長著很多蘭花,可能峽谷的氣候正適合挑剔的蘭花生長,寒蘭、建蘭、君子蘭與素心蘭,細數壹下品種很多,總是惹人駐足,蹲下身子近距離觀賞。山谷中格外寧靜,只有腳下水聲潺潺,很有些“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景區裏有壹條淹沒在林子裏的碎石小路,雖然不起眼,但卻是 “萬裏晉商茶路”的故道。經由這條路,當年由山西南下的晉商馬幫、車隊通過人挑肩扛馬拉的方式將武夷山茶葉運出福建,再經由陸路,將福建的巖茶運到最北方的中俄邊界,通過歐亞大陸橋運往歐洲。

我們來的時候正是武夷山地區的雨季,道路有些濕滑,但遍布峽谷的瀑布因為雨季水量豐盈,轉過壹個彎,遠遠的就能聽到隆隆的水聲。當年之所以能發現大安源的峽谷,也是因為瀑布。曾經帶隊探谷的人說“六七年前過來考察,聽到水聲,就下去看,用繩子綁著下去,很害怕,看到瀑布,才感覺裏面很美。涼爽、巖石、瀑布,像個小世界。”在“黃崗山”瀑布前,巨大的水流沖出了壹個深潭,潭水泛著青色,導遊說潭水有六七米深。這時看到壹個獨行的背包客,從峽谷的棧道上下到瀑布下的深潭邊,盤膝坐在這潭水岸之邊,面前是如白龍般千尺直下的瀑布,那場景像壹幅水墨畫。

大安源的峽谷不長,如果快步走完全程只需壹個小時。除了遊山玩水外,大安源本地也有壹些野味值得品嘗。在大峽谷入口附近散落著壹些農家餐館,提供峽谷中的壹種特產――石鱗,農家解釋這是壹種石頭裏的“青蛙”,生長在閩北的山中,涼性,滋補,與五步蛇***存,像大安源這樣有山有水有石頭的地方才有,除了價格高昂之外(每斤180元),還要跟農家提前預訂,才能吃到。

特別推薦

最佳玩水處?大安源水流湍急,不適宜玩水。當然想要玩水也有好去處,從大安源大門出來繼續沿著鄉村公路上行十分鐘,有壹處平坦的水面叫“泰平洋”。是特意為來大安源戲水的遊客準備的壹處人造堰塞湖。喜歡玩水熱鬧的人都集中在這裏。這裏與大安源水出壹處,水質清澈,並且有救生員在岸邊巡視。岸邊有農家樂和燒烤園。這裏消費,玩水每人30元,並有山谷木屋出租。

武夷山美食 紫薯餅:不甜不膩,用當地盛產的紫薯制作,味道與南瓜餅相似,非常好吃。炒秋葵:閩南人餐桌上的常菜,秋葵最早上市時壹斤11塊錢,到了9月壹斤降到三四塊錢。

黃崗山大峽谷大門口附近農家提供自家盛產的綠色食材,其中土家燉蛋(裏面加香菇)和野菜(野芝麻)是當地特色。

平均消費,如果不吃石鱗等貴的東西,吃點土雞土鴨,人均35元差不多。

在武夷山景區範圍內或市區吃飯,都不便宜,有些場所甚至比廈門還高。因為山地潮濕,所以當地菜品比較偏鹹辣。

TIPS

大安源位於武夷山市北部洋莊鄉大安村,距武夷山市區38公裏,大約四五十分鐘的車程。可在武夷山機場包車或在當地旅行社拼團,有旅遊大巴直達大安源正門,包車前往每天300元。大安源景區遊覽時間以壹天為宜,傍晚返回武夷山度假區。明年夏天,可能會增加壹個2.5公裏的漂流,漂流時間約80分鐘。5月到11月為武夷山旺季,房間比較緊張,建議提前預訂武夷山度假區酒店。

武夷源:林場小鎮

武夷源位於武夷山主景區九曲溪上遊,距武夷山機場20公裏,壹條西起獅子峰蓮花谷、東至東北源溪谷和楊梅泉的蓮花溪穿過整個山谷。武夷源中有壹座小鎮――原四新林場廠部,如今叫“森林人家”,這處所在,實在是我到武夷源後最大的驚喜。

小鎮地處景區中心,卻如世外桃源般安寧清凈。與我們印象中傳統的古鎮不同,這個小鎮保存著完好的文革建築。入鎮第壹眼看到的不是宗祠寺廟,而是壹尊毛主席揮手向前的塑像,塑像後面是壹座蘇聯風格的大禮堂。這風景在尋常鄉村絕少見到,也讓這裏充滿了革命氣息。

大禮堂中依然保存著文革的格局,五六十年代才能見到的木質折疊座椅,墻上樣板戲的海報,禮堂裏的所有擺設和標語依然傳達著革命時代的氣息,雖然有些斑駁,但經歷風雨之後更有壹種穿越的韻味。如今,這個禮堂依然可以播放老膠片電影,看門人為我們打開禮堂大門的時候告訴我們,樓上放映室的放映機現在依然可以運轉,壹些當年影片的拷貝還在,如果來得巧,可以在這座能容下千百人的老劇場中看上壹場16毫米老膠片的樣板戲,重溫壹下當年小鎮鼎盛時的文娛生活。

站在小鎮的主街道上,身後毛主席的雕像凝視著眼前的山谷,站在雕像下面仿佛跨越了時空。百米長的小街上青苔遍布,兩旁曾經輝煌過的印記深深的烙在俄式小樓斑駁的墻上。小鎮被打理得幹凈利落,鎮子裏見不到壹個路人,此時正是正午時分,除了樹林中的鳥叫聲,這裏似乎依然沈睡著。改革開放之後,武夷山地區開始封山育林,這座隱藏在武夷山中的林場小鎮逐漸沒落。鎮子裏的年輕人丟掉了砍樹的營生之後,紛紛離開故鄉湧向大城市尋找機會,如今這裏只留下護林中隊的十幾戶老人住在這裏,我們遇見壹位84歲的葉大爺夫婦,他們1958年從浙江龍泉到武夷山,在四新林場工作了40多年。對於外人的到訪,老人興奮不已。他們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笑容中總是透出壹絲靦腆純樸。

鎮子雖小但五臟俱全,基礎設施還是壹派舊時樣貌:四新理發店、四新招待所、四新供銷社、四新小賣部、四新大食堂……我們到的時候,很多設施還沒有開始營業,只有四新大食堂的門窗是敞開的。大食堂裏提供壹些帶著鄉野味道的家常菜,林場裏農家養的土雞,鎮子旁山坡上采摘的野蘑菇,還有壹種當地居民自己釀造的梅子酒。四新招待所已被改造成壹處相當華麗的會所,招待所邊的壹塊空地也成了視野良好的露天咖啡座……“森林人家”要到明年才能徹底與遊人見面,開發者想將這座世外小鎮打造成野奢酒店、別墅,消失在叢林中的陸地離島。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墻上爬滿枝條的小巷裏穿行,好奇的四處尋覓,偶爾發現的壹處魚塘,壹座幽靜的小屋都讓我們興奮不已。在露天咖啡座喝壹杯林場自己制作的大紅袍,真想就在這裏生活下去,不忍離開。

特別推薦

90分鐘超長漂流 ?距離“森林人家”10分鐘的路程就是武夷源漂流的上站,遊客可以坐上漂流特制的圓形小艇,沿著蓮花溪壹路漂流下去。全程需要90分鐘,這壹路的漂流中,蓮花溪谷地的所有風景都囊括其中,既看了風景,又省卻了爬山涉水的勞頓。作為遊客,濕身是難免的,這也是漂流過程中惟壹付出的代價。

驚險滑索?武夷源中有兩處非常刺激的滑索,壹索全長261米,落差16米。二索全長349米,落差35米。不論哪條索道,坐著沖下來時都讓人有喊叫的沖動。如果想體驗刺激與風馳電掣的感覺,在高空欣賞蓮花溪的景色,這兩處滑索絕對不能錯過。

TIPS

從武夷山機場出發,沿S303行駛13.3公裏,到達東山浦約1600米後稍向左轉進入S205,沿S205行駛8.3公裏,經過自然植物園後約1550米後稍向右轉,行駛234米,左轉進入渡頭街路,沿渡頭街路行駛193米,右轉進入齊雲大道,沿齊雲大道行駛0.7公裏,經過加油站約50米後右轉,行駛20.8公裏,到達武夷源景區。

景區門票可在機場對面金盤亭AI#1號樓購買。

票價:景區總票價120元,觀覽車票價20元。

下梅、五夫:茶商舊事與大儒過往

下梅古鎮始於隋唐,興於宋朝,隆於明清,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古民居“三雕”遍布街巷的壹座古鎮,卻居然如此清凈閑適。想當年當人們發現西遞之後,沒用幾年就讓那個水墨小村變得艷俗難耐,但下梅古鎮卻像深藏在巷子深處醇厚的美酒壹樣,歷經多年,依然原汁原味。

下梅古鎮位於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裏,武夷山市區6公裏,村旁有壹條叫作“梅溪”的小河,下梅當年因茶市興,那條小溪曾經是下梅賴以生存的水道,是下梅的命脈。公路是1958年才修進下梅古鎮的,流入梅溪的當溪劃村而過,將下梅村分成南北兩片。九百余米長的當溪,純粹是壹條人工開鑿出來的“運河”,康熙年間,為了茶市而規劃修建的當溪沿河設了九個埠位。而當溪兩岸,有南北二街,臨溪的街邊設了靠欄,可坐可倚,溪上小石橋比比皆是,交通來往便利。縣誌記載,康熙年間,武夷茶市集下梅,旺季時來來往往的竹筏有三百多艘。

走進鎮裏,在像四合院壹樣大小的鎮國廟裏看了半天老人們自得其樂地玩四色牌。來廟裏的婦人們壹邊念念有辭,壹邊搓著火柴壹般粗細的紙卷。壹位老婦說,這是“經”,燒的經。仔細壹看,壹捆“經”上確是貼著壹個名號,類似於“救苦”之類的願望,就是些要燒了才能許下的願望。

如果說當溪是下梅的血液,那麽當溪兩岸各式建築民居,則是下梅的骨骼。有壹些建築在歷經風雨後已殘破不堪,奇巧的祖師橋在1958年修公路時,被跨過當溪的公路拆成了柏油路面。不過現在遺存下來的祠堂民居,壹大部分保存的還比較完整,如鄒氏家祠、方氏參軍第、隱士居及眾多的“大夫第”,其中又以鄒氏“大夫第”為最,建築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整,至今仍能在老宅見到鄒氏後人生活在深宅大院裏的景象。

而同樣在武夷山的另壹處古鎮:五夫,卻因壹位鼎鼎大名的大儒朱熹,而備受膜拜。說起朱熹,幾乎無人不知,在中國傳統思想、教育和禮教史上,有前推孔子、後推朱熹的說法。朱老夫子壹生70多年的歲月中,有大半生放在了閩北這塊土地上。

五夫,宋朝時屬建寧府崇安縣,現今歸入武夷山市。紹興十三年三月,朱熹遵照父親遺命,移居五夫鎮,拜劉子羽為義父,從師於劉子?、劉勉之、胡憲三先生。就在五夫鎮,朱熹完成了《論語訓蒙口?》、《訓蒙絕句》、《曾子年譜》、《家禮》、《論語集解》、《詩集傳》等早期的著作。

朱熹的故居紫陽樓就在五夫鎮村外的荷花塘邊,又名紫陽書室,建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壹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斷斷續續在這裏住了近50年。紫陽樓位於屏山腳下,潭溪之畔,書院門口的空地上有壹株千年古樟,圍繞書院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蓮花滿池,只是來的不是季節,蓮花已殘,不然景色壹絕。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紫陽樓構築風格中規中矩,典雅別致,壹楹兩進,前進為朱熹書齋及寢室,朱熹為不忘父老,以父號取名,將寢室命名“韋齋”,將書房命名為“晦堂”。中堂懸匾曰:紫陽書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屬江西)的紫陽之意。

漫步五夫鎮中小街之上,輕輕雅雅的感覺,正逢天降細雨,濕漉漉的石板路面,小巷深處撐傘獨行的背影……走在朱子巷寂靜的鵝卵石小路上,想象著朱熹求學時凝眉思考的模樣,也覺心宿頓開,似有所悟。難怪有人說:來五夫鎮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希望在老夫子足跡之上開始壹段心靈頓悟之旅。

特別推薦

閩越王城 閩越王城位於武夷山景區21公裏,緊靠南武路,占地48萬平方公尺,有城門四座,另有三座曾經是水門。遺址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中心區――高胡坪王殿區組成。城址跨越三座連綿小丘,依山巒起伏之勢夯築城墻。城墻內的遺址中,高臺鱗次,溝壑宛然,盡管殿宇樓臺、王侯第宅早在2000多年前俱已灰飛煙滅,但其根基輪廓仍依稀存在。

公元前206年,秦滅,楚漢戰爭爆發,閩越部族首領無諸北上中原,幫助劉邦擊敗了項羽,為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貢獻。公元前202年,因為無諸幫助劉邦戰勝了項羽,中央政權封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中、仙遊壹帶。也是在同壹年,無諸開始在城村修建閩越王城。

王城附近的城村與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也有聯系,公元前494年,吳越決戰於夫椒(今吳興縣),越軍大敗,勾踐率3000殘部退守,憑借城山險要,夯土為墻,屯兵困守。吳王夫差統領號稱10萬兵馬追擊越軍,將城山團團圍住。城破之後才有了後來的臥薪嘗膽。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尋訪勾踐遺蹤,發思古之幽情,寫下大量城山懷古詩、“城山懷古”因而被譽為舊時“湘湖八景”之壹。

TIPS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裏,武夷山市區6公裏,從武夷山市區乘中巴或公交車直達下梅;從武夷山度假區前往下梅的公交車每5分鐘壹趟。

五夫鎮:位於武夷山市東南部,地處浦城、建陽、武夷山三縣(市)交接地帶,距市區51公裏,壹般都是從武夷山度假區或武夷山市區轉車過去。武夷山市區乘車到五夫鎮,有兩個乘車點:壹個是位於城東溪外樓武夷山汽車東站,每天有定期班車前往;第二個是位於五九路長途汽車站旁的武夷山短途汽車站,這個站的車是農用車。在度假區也可以雇車到五夫鎮。

閩越王城:票價60元,進景區時會領到壹個木桶,景區雖然都是廢墟,但在正殿後面留有壹處古井,泉水延續千年,甘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