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藝
豆腐的傳統生產工藝包括浸泡大豆使其軟化,將浸泡的大豆研磨成漿,過濾並分離豆渣以獲得豆漿,蒸煮豆漿,並添加凝固劑使大豆蛋白凝膠化並成型以獲得豆腐。
清洗:挑選優質大豆,去除雜質,得到純凈的大豆。
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大豆吸水膨脹,有利於大豆粉碎後提取蛋白質。浸泡大豆的吸水率為1:(1-1.2),即大豆增重2.0-2.2倍。浸泡後,大豆表面光滑,無皺皮,大豆皮不易脫落,使其感覺堅固。
研磨:浸泡後,大豆的蛋白膜變脆,但為了使蛋白質溶出,適當的機械粉碎是必要的。從蛋白質溶解的角度來看,大豆破碎得越徹底,蛋白質就越容易溶解。
但如果磨得太細,大豆中的纖維素會隨蛋白質進入豆漿中,使產品粗糙、顏色變深,也不利於漿渣分離,降低產品得率。因此,磨礦細度壹般控制在100-120目。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豆腐的品種適當調整粗糙度,豆渣中的殘留蛋白質應控制在2.6%以下。
用石磨、鋼廠或砂磨機粉碎。磨碎的黃豆醬通過平篩和臥式離心篩分離,以充分提取豆漿。
蒸煮:蒸煮是通過加熱使豆漿中的蛋白質發生熱變性的過程。壹方面為後續訂購創造必要條件,另壹方面消除了豆漿中的抗營養成分,殺菌、減少異味,提高營養價值,延長產品保質期。
根據不同的生產條件,制漿方法可采用土爐鐵鍋制漿法、開罐蒸汽制漿法、閉式溢流制漿法等。沸騰溫度應達到65分鐘438+000℃,持續約5分鐘。
凝固成型:凝固是大豆蛋白在熱變性的基礎上,在凝固劑的作用下由溶膠狀態轉變為凝膠狀態的過程。在生產中,它是通過兩個過程完成的:點腦和蹲腦。
點腦是將凝固劑按壹定比例和方法加入煮熟的豆漿中,使大豆的蛋白質溶膠轉化為凝膠形成豆腐。豆腐腦由具有網狀結構的大豆蛋白和填充在其中的水組成。
壹般來說,豆腐腦網絡結構的目數越大,交織性越強,其保水性越好,制成的豆腐軟嫩,產品得率越高;相反,豆腐僵硬且缺乏韌性,產品的產量也低。
壹段時間後,蛋白質網絡結構仍然不牢固,只有經過壹段時間的靜置和固化才能完成。根據豆腐的種類不同,蹲腦時間壹般控制在10-30min。
成型是將凝固的豆腐腦放入特定的模具中,施加壹定的壓力,擠出多余的黃漿水,使豆腐腦緊密結合,形成具有壹定含水量、彈性和韌性的豆腐,不同產品施加的壓力不同。